崔鶯鶯,小說、戲劇中的人物,生于河北博陵,最早出現于唐代元稹的小說《鶯鶯傳》,《鶯鶯傳》描寫的是張生對崔氏始亂終棄的故事,文章的最后說“崔氏小名鶯鶯”,元稹的《鶯鶯傳》為后代西廂故事之祖,金代董解元在《鶯鶯傳》基礎上作《西廂記諸宮調》,把張生對鶯鶯始亂終棄的事改編成張崔二人自由戀愛的故事,元代王實甫又在《西廂記諸宮調》的基礎上作雜劇《西廂記》,王實甫的《西廂記》文詞優美,人物形象塑造生動,遂使西廂故事廣為流傳,作為主角的崔鶯鶯也幾乎成了家喻戶曉的人物。 崔鶯鶯的詩文(3篇)
王實甫《西廂記》里的崔鶯鶯是相國小姐,她深沉、含蓄,既有外在的凝重,又有內在的激情。封建家庭的教養,無法完全窒息她內心的青春情感。她不由自主的對張生一見傾心,月下隔墻吟詩,大膽地對張生吐露心聲,陷入情網之中而不能自拔,飽嘗著相思的痛苦。同時她也越來越不滿于老夫人的約束,并遷怒于紅娘的跟隨。老夫人當眾許婚,后來又出爾反爾,既賦于崔,張的婚事以外在的合理性,又賦于崔、張愛情以內在的合理性。正是這種內在和外在的合理性,成為鶯鶯敢于沖破老夫人的約束,決心對張君瑞以身相許的潛在動力。但是,沖破內在心理的樊籠畢竟比沖破外在人為的約束還在艱難,于是就有了鶯鶯的“鬧簡”和“賴簡”,其中鶯鶯所表現的“假意兒”,不僅是為了試探紅娘是否可靠,張生是否真心,更重要的是披露出崔鶯鶯戰勝傳統的教養、女性的禁忌所應有的反復和艱難。長亭送別時,鶯鶯既憂慮張生考試落第,婚事終成泡影,更擔心張生考取后變心,另就高門,自己被棄置,承擔著如此沉重的精神重壓。
《西廂記》深刻地揭示了崔鶯鶯的戀愛心理,即想愛而不敢愛,不敢愛卻不由得不愛;并且細致地展現了她內心的強烈要求逐步壓倒、戰勝外部的壓抑、傳統的禁錮和心理的樊籠的全過程。
與自身的封建禮教烙印作斗爭
老夫人毀約后,張生一撅不振,此時鶯鶯明明思念張生,讓紅娘去探望,但當見到紅娘帶回張生的簡貼時,又“忽的波低垂了粉頸,改變了朱顏”,怒斥紅娘說要告過夫人,打下你個小賤人下截來?!贝t娘說要將簡貼兒交與老夫人時,她又道:“我逗你耍來”,并急切地詢問張生的情況。這種有辱于小姐身份的言行,是“欲”與“禮”的斗爭。她在紅娘面前遮掩,而內心又忍不住牽掛張生。
但她對張生的愛戀,一開始卻是膽怯和動搖不定的,一方面她具有少女的情感和欲求;另一方面,她作為一個相國小姐又是在那樣的母親的管教下成長起來的,同時又接受過較多的封建道德教育,這就構成了她思想和行動上的矛盾。她回答張生的那首詩“蘭閨久寂寞,無事度芳春:料得行吟者,應憐長嘆人?!?,表達了她不甘寂寞的苦悶心情,同時也流露了她對異性的渴望。在“聽琴”的時候,她被張生琴中熱切的呼喚深深地感動著,以致于淚水漣漣,但是她又沒有勇氣與張生見面。此時在她的心中,封建禮教的束縛和對張生的愛戀激烈地沖突著,最后愛情終于戰勝了禮教。因此當她接到張生的情詩時,終于大著膽子寫了一首題為《明月三五夜》的回詩,約定張生于十五日晚上相會?!按挛鲙?,迎風戶半開:拂墻花影動,凝是玉人來?!倍潭潭畟€字,標志著鶯鶯決然走上了叛逆的道路。
緊接著的 “賴簡”中她出言道:“我在這里燒香你無故至此,若夫人聞知,有何理說!’,“若不看紅娘的面,扯你到老夫人那里去,看你有何面目見江東父老?’, “萬一夫人知之,先生何以自安”三句道白,無一不提到老夫人。雖然此刻鶯鶯是遠離老夫人的,但老夫人的威嚴卻依然籠罩在她周圍,使她產生了一種恐懼感。再說,直到此時,她也還沒有充分的理由完全相信紅娘,這也是促使她變卦的原因之一,而她的這次變卦又是出于不得已的。因此當她看到由于自己的所做所為,使張生相思成疾,病得快死時,便打消了一切顧慮,采取了一個大膽的行動,深夜主動去向張生表示慰問安撫,表達愛情。至此,鶯鶯的叛逆性格終于達到了高峰。
除了叛逆的性格以外,在鶯鶯身上還體現了我國婦女所共有的一些其他品質,美麗、敏慧、深情、善良、溫柔,才華橫溢。她愛上了張生后,對他一往情深,溫柔體貼。這是作者所看到的并賦予的劇中人物所具有的中國封建女子的典型美德。
但《西廂記》中的崔鶯鶯已不再是元稹《鶯鶯傳》中那個永遠處于男性社會中的性別奴役和規范之中,任人擺布、最終被“始亂終棄”的有著悲劇形象的弱女子了,作者賦予了她鮮明的個性和內涵。鶯鶯雖然是一個帶著封建禮教深深烙印的女子,同時也是一個于追求自己的愛情,敢于對自己的命運有所把握的女子,盡管她還只能把自己的愛情命運寄托在男人身上,像以后的很多女子如杜十娘、繁漪,都如此盡管鶯鶯的成功帶有理想色彩,但畢竟她有自己明確的追求,她比她的前人有新的覺醒,更突出了性格中的叛逆,也給了后人啟迪和希望。
答張生(一作明月三五夜)。唐代。崔鶯鶯。 待月西廂下,迎風戶半開。拂墻花影動,疑是玉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