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恭尹(1631 ~1700),字元孝,初號半峰,晚號獨漉子,又號羅浮布衣,漢族,廣東順德縣(今佛山順德區)龍山鄉人。著名抗清志士陳邦彥之子。清初詩人,與屈大均、梁佩蘭同稱嶺南三大家。又工書法,時稱清初廣東第一隸書高手。有《獨漉堂全集》,詩文各15卷,詞1卷。 陳恭尹的詩文(1197篇)
陳恭尹“修髯偉貌,氣局深沉”,其父陳邦彥為明末嶺南抗清主力,與陳子壯、張家玉一起,被尊為“嶺南三忠”。隆武二年(1646)清軍陷廣州,其父陳邦彥舉兵抗清,兵敗被俘,被清軍寸磔于市,全家除陳恭尹僥幸逃走外均同時遇難。喪親之痛,延續到陳恭尹晚年,仍無法釋懷。他晚號“獨漉子”,取自古樂府:“獨漉獨漉,水深泥觸?!冈┎粓?,欲活何為!”南明時,陳恭尹進朝泣陳其父為國殉難情狀,永歷帝授以世襲錦衣衛指揮僉事之職。
其父陳邦彥是明末清初廣東抗清斗爭的發起人之一,也是一位享有聲譽的宿儒。他自小受父親的思想影響頗深,并在父親的指教下攻讀詩書,擅長寫詩作賦。永歷元年(1647),他的父親于戰敗后被清軍俘獲并處死,全家除陳恭尹僥幸逃走外均同時遇難。其后,他為報家仇而參加反清斗爭,并往返于福建、浙江、江蘇等地聯系抗清的各地義軍。永歷十二年(1658),他赴云貴一帶欲投奔南明永歷帝,未遇,遂返回增城定居。至永歷十六年(1662),南明永歷帝被清廷俘獲處死,陳恭尹中止了聯絡反清志士的活動,潛居家鄉專致讀書達十幾年之久。其間,與名詩人屈大均結交甚深,并一度與平南王尚可喜有詩詞唱酬的交往。永歷三十二年(1678),因與尚可喜有舊交而被指涉嫌參與“三藩之亂”遭官府逮捕下獄。被關押半年后始出獄,定居在廣州城南。自此后他的意志較消沉,移志于詩詞歌賦的創作,與友人結成詩社相互唱和,被時人稱為“嶺南七子”。陳恭尹的詩尤擅七律詩。他的詩大多以感懷身世,矢志抗清、反映民疾及描述嶺南風物為主題。晚年雖多與清廷權貴唱酬,但始終不肯出任新朝的官職。他為其居所取名“獨漉堂”,以暗喻家仇未報,匡復之志未滅之意。他的隸書書法為清初獨步廣東的第一人。遺著有《獨漉堂集》。
南明亡后,陳恭尹定居廣州,與友人何衡、何絳、陶窳、梁梿相與砥礪名節,發憤讀書,世稱“北田五子”。 后“三藩之亂”爆發,屈大均從吳軍于桂。陳恭尹與屈相交甚深,又“以名重為時所指目”,永歷三十二年(1678),陳恭尹被捕下獄,關押二百日后始得解脫。從此心懷畏懼,壯志漸消,避跡隱居,自稱“羅浮布衣”。晚年寄情詩酒,曾與清廷權貴唱酬,曾被梁梿當面叱問“何事而仆仆走風塵?”又被譏諷“可憐一代夷齊志,錯認侯門是首陽”。但陳恭尹并非改弦更張,他終其一生仍不仕清。馮奉初在其傳記中解釋,與權貴唱酬是陳求自保之策:“及得脫,自念身歷滄桑,恐終不為世所容,乃筑室羊城之南,以詩文自娛;貴人有折節下交者,無不禮接?!坝谑枪谏w往來,人人得其歡心。議者或疑其前后易轍,不知其避禍既深,跡彌近而心彌苦矣?!?這也是為什么陳恭尹之前自號“半峰”,表示初老山林的志向,晚年把號改為“獨漉”,身世之痛反而隱含更深。晚年,陳恭尹在廣州育賢坊建小禺山舍,以遺民身份終老。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病逝于廣州,葬于市郊祥云嶺南麓。
壬申清明即事次杜韻同王礎塵二首 其二。清代。陳恭尹。 久無消息嶺云東,有藥休教為已聾。北塞堅冰猶在野,南州新草漫連空。百年飲恨孤兒在,三月傷心萬國同。老淚只應鐫楚竹,招魂空自賦江楓。金陵佳氣松楸里,銅柱高標指顧中。莫向春光怨遲暮,與君同是白頭翁。
夏至夜即事。清代。陳恭尹。 初晴天氣便炎蒸,小閣風多最上層。臘酒舊藏椎髻婦,春茶新惠住山僧。頻探落月移湘簟,自惜流螢掩夜燈。一歲算來今夕短,老夫猶為幾回興。
崖門謁三忠祠。清代。陳恭尹。 山木蕭蕭風更吹,兩崖波浪至今悲。一聲望帝啼荒殿,十載愁人來古祠。海水有門分上下,江山無地限化夷。停舟我亦艱難日,畏向蒼苔讀舊碑。?
朱玉樹以畫梅見貽賦謝。清代。陳恭尹。 玉堂仙子玉髯髭,老筆能飛屈鐵枝。正是雪消明月落,羅浮山下夢醒時。
劉漢水六十。清代。陳恭尹。 離亂相依二十年,老來猶幸返林泉。舊顏漸皺唯存笑,新句能佳不喜傳。閑按茶經尋水脈,自穿芒屩踏莎田。往常謂汝生兒晚,五岳今游在目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