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太祖高皇帝朱元璋(1328年—1398年6月24日),字國瑞原名重八,后取名興宗,濠州鐘離人(今安徽鳳陽),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聰明而有遠見,神威英武,收攬英雄,平定四海,納諫如流,求賢若渴,重農桑,興禮樂,褒節義,崇教化,制定的各種法規都很相宜,前所未有。但他性格嚴明,晚年偏好誅殺,使得一代開國元勛很少有善始善終者,這是他的缺點。 朱元璋的詩文(138篇)
出身布衣
朱元璋生長在濠州鐘離孤莊村的一個貧農家庭,其父為朱世珍,母為陳氏。天歷元年(1328年)朱元璋出生,家里排行第四,家族兄弟排行第八,所以叫朱重八,后改名朱元璋。根據他自己寫的《朱氏世德碑》碑文記載:朱元璋這一朱姓宗族,出自金陵之句容(江蘇省句容),家住朱家巷,地屬通德鄉,朱元璋以上幾代人都以農業為生。
他的父親和祖父以及曾祖父等數輩人都是拖欠稅款者,在淮河流域到處躲債,想找一個地方做佃戶,能過僅能糊口的生活。他在兄妹中是大難不死的最小的孩子,除了最大的孩子外,其余孩子都因無力撫養而送人或嫁出。
由于家里貧困無法讀書,朱元璋從小就給村里的地主放牛為生。
反元斗爭
●加入義軍
元朝壓榨百姓,民分為四等,民族矛盾尖銳,蒙古人統治下的漢人、南人是賤民。蒙古人無需勞動就可以享有漢人和其他民族的所有財產,殺一個南人只需罰交一頭毛驢價錢。漢人甚至連姓名都不能有,只能以出生日期為名,不能擁有鐵器,連一把菜刀也必須幾家合用。賦役沉重,再加上災荒不斷,廣大民眾在死亡線上掙扎。
1343年,濠州發生旱災,次年春天又發生了嚴重的蝗災和瘟疫,不到半個月,他的父親,大哥以及母親先后去世。只剩下朱元璋和二哥,家里又沒錢買棺材,甚至連塊埋葬親人的土地也沒有,鄰居劉繼祖給了他們一塊墳地。兄弟二人找了幾件破衣服包裹好尸體,將父母安葬在劉家的土地上。為了活命,朱元璋與他的二哥、大嫂和侄兒被迫分開,各自逃生。
朱元璋在走投無路之下,就去投奔了皇覺寺的高彬和尚,剃度為僧做了小行童。他在寺里每日掃地、上香、打鐘擊鼓、燒飯洗衣,還受到老和尚斥責。不久,當地鬧饑荒,寺里得不到施舍,主持只好罷粥散僧,打發和尚們云游化緣。這樣,年僅17歲的朱元璋才也只好離開寺院托缽流浪。
朱元璋邊走邊乞討,他從濠州向南到了合肥,然后折向西進入河南,到了固始、信陽,又往北走到汝州、陳州等地,東經鹿邑、亳州,于1348年又回到了皇覺寺。在這流浪的三年中,他走遍了淮西的名都大邑,接觸了各地的風土人情,見了世面,開闊了眼界,積累了社會生活經驗。艱苦的流浪生活鑄就了朱元璋堅毅、果敢的性格,但也使他變得殘忍、猜忌。這段生活對朱元璋的一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而在外云游的三年,也正是元末農民起義風起云涌的時期。社會上廣泛流傳著“明王出世,普度眾生”的說法,北方的白蓮教也在進行同樣的宣傳。朱元璋在流浪中,也接觸到這樣的宣傳。民族矛盾以及階級矛盾日益激化,再加上天災頻繁,走投無路的貧苦農民鋌而走險。至正十一年(1351年)五月,韓山童、劉福通在潁州揭竿而起,士兵們頭裹紅巾,號稱“紅巾軍”,并推韓山童為明王。接著,徐壽輝起于蘄州,李二、彭大、趙均用起于徐州。幾個月之間,各地紛紛響應。第二年正月十一日,定遠土豪郭子興聯合孫德崖等人起兵,數萬百姓起而響應。郭子興聚眾燒香,成為當地白蓮會的首領。二月二十七日,起義軍攻下濠州后,郭子興自稱元帥。隨后,郭子興據濠州而堅守,號令彰明。
朱元璋收到兒時伙伴湯和的來信,邀請他參加郭子興的義軍。恰在此時,他的師兄秘密告訴他,說有人知道此信,要去告密。于是,朱元璋去投奔郭子興的紅巾軍。這一年,朱元璋25歲。
●成長之路
朱元璋入伍后,作戰勇敢,機智靈活,粗通文墨,很快得到郭子興的賞識,于是把朱元璋調到帥府當差,任命為親兵九夫長。朱元璋精明能干,處事得當,打仗時身先士卒,獲得的戰利品全部都上交郭子興元帥,得了賞賜,又說功勞是大家的,就把賞賜分給大家。不久,朱元璋在部隊中的好名聲傳播開來。郭子興也把他視作心腹知己,有重要事情總是和朱元璋商量。當時郭子興有一養女,是其至交馬公的女兒。馬公死后,他最小的女兒便由郭子興收養。郭子興見朱元璋是個人才,于是便把養女馬氏嫁給了朱元璋,從此軍中改稱他為朱公子,朱元璋另起了正式名字元璋,字國瑞。
當時的濠州城中,紅巾軍有五個元帥。郭子興一派,孫德崖與其他三個元帥一派,兩派之間矛盾重重。這年九月,徐州紅巾軍主將芝麻李被元軍殺害,其部將彭大和趙均用率兵到了濠州,彭大與郭子興交好,而孫德崖等人則拉攏趙均用。在孫德崖的鼓動挑撥下,趙均用綁架了郭子興,并將郭子興弄到孫家毒打一頓,準備殺掉他。朱元璋聞訊后,在彭大的支持下,率兵救回了郭子興。從此,兩派結怨更深了。
朱元璋見濠州城諸將爭權奪利,決心依靠自己的力量,開創新局面。至正十三年(1353年)六月中旬,朱元璋回鄉募兵,少年時的伙伴徐達、周德興、郭英等和同村鄰鄉的熟人聽說朱元璋做了紅巾軍的頭目,紛紛前來投效。于是很快就募兵七百多人,回到濠州,郭子興十分高興,就提升朱元璋做了鎮撫。
這年冬天,彭大的兒子彭旱住自稱魯淮王,趙均用自稱永義王,而郭子興等仍是元帥。朱元璋見這些人半年沒出濠州城,于是他從自己招募的新兵中挑選了心腹徐達、湯和等二十四人離開濠州,南略定遠。在南略定遠途中,朱元璋先招撫了張家堡驢牌寨民兵三千人,后又招降了豁鼻子秦把頭的八百人。統率著這支隊伍,朱元璋向東進發,乘夜攻破定遠橫澗山的元軍營地,元帥繆大亨投降。朱元璋從降軍中挑選了精壯漢人二萬人編入了自己的隊伍,并南下滁州。
在南下滁州途中,定遠名人李善長求見。李善長和朱元璋一見如故,李善長以漢高祖劉邦為例勸說朱元璋:只要效法劉邦知人善任,不亂殺人,很快便可平定天下。朱元璋認為很有道理,于是留李善長做了幕府書記,并囑咐李善長好好協調將領間的關系,共創大業。朱元璋很快攻下了滁州,其親侄兒朱文正、姐夫李貞帶著外甥保兒(后取名李文忠)前來投靠。從他們口中,朱元璋得知二哥、三哥、姐姐都去世了。其時還有定遠孤兒沐英,于是,朱元璋就將這三個孩子收作養子,改姓朱。后來,朱元璋又收養了二十幾個義子。
在朱元璋進攻滁州時,郭子興受到趙均用、孫德崖等人的排擠,所以,朱元璋攻下滁州城不多久,郭子興也來到了滁州。朱元璋立即交出兵權,三萬人的隊伍,紀律嚴明,軍容肅整,郭子興見了十分歡喜。
至正十六年(1355年),朱元璋一舉攻克了和縣。郭子興即刻任命朱元璋為總兵官,鎮守和州。一次,朱元璋外出,看到一個小孩在哭,朱元璋問他為什么哭,答說是等父親。朱元璋仔細一詢問才知道,原來孩子的父親和母親都在軍營,父親在營中養馬,母親和父親不敢相認,只好以兄妹相稱。朱元璋意識到,部隊軍紀存在問題,他們攻破城池后,擾民滋事,擄掠婦女,這樣下去,部隊將失去民心。于是,朱元璋召集眾將,申明紀律,下令歸還軍中有夫之婦,讓城中許多被拆散的夫妻團圓。此事廣為傳頌,朱元璋深得民心。
此年中,郭子興病逝,小明王韓林兒任命郭子興的兒子郭天敘為都元帥,妻弟張天佑為右副元帥,朱元璋為左副元帥。名義上,都元帥是軍中之主,右副元帥的地位也比左副元帥高。但是滁州和和州的軍隊,多是由朱元璋招募收編的,而且朱元璋比郭天敘和張天佑有勇有謀,并且手下又有人才。所以,朱元璋事實上成了這支隊伍的主帥。
朱元璋在浙西駐扎6年,借助覆船山為中心的秘密明教總舵,奉行徽州謀士朱升提出的“高筑墻,廣積糧,緩稱王”的策略,迅速秘密擴張自己的實力,這三條戰略是朱元璋發展初期的指導思想。
●決勝策略
朱元璋在和州駐守幾個月后,糧食供應成了問題。與和州相對,緊靠長江南岸的太平、蕪湖是盛產稻米的地方,但是沒有船只。這時恰好兩支紅巾軍的巢湖水軍前來歸附,朱元璋親自處理合并事宜。七月間,巢湖水軍千余只戰艦突破元軍封鎖抵達和州。朱元璋的步馬軍登上巢湖水軍的船只,從和州東渡長江。到達對岸的采石,常遇春率軍沖殺,攻克采石,獲得大量糧食。將士想把糧食和戰利品運回和州慢慢享用。見此,朱元璋果斷地命人砍斷船纜,任船順流而下,斷絕退路。將士們見無路可退,一鼓作氣,在朱元璋率領下攻克太平。進入太平,朱元璋重申軍紀,嚴禁擄掠,有個別兵士犯禁,立即處死,因此,朱元璋的軍隊受到當地百姓的擁護。朱元璋于是置太平興國翼元帥府,自己做元帥,任命李善長為帥府都事。這樣,朱元璋便開始了穩固根據地的工作。
至正十六年(1356年)三月,張士誠在長江三角洲地帶發起攻勢,進攻江南元軍。乘此機會,朱元璋親自統率水陸大軍,第三次進攻集慶。在第三天,攻破城外的陳兆先軍營,其部三萬六千人歸降朱元璋。但是,朱元璋看出降軍心存疑慮,軍心不定。于是朱元璋就從降軍中挑選了五百名勇士當親軍,在夜里守衛,而自己身邊,只留有親兵統領馮國用一人。
第二天,降軍知道此事,都十分感動,疑慮全消,甘愿跟隨朱元璋打天下。于是,戰爭進行得十分順利,不到十天,朱元璋便攻下集慶。朱元璋進城后,下令安撫百姓,改集慶為應天府。小明王韓林兒獲報后,升朱元璋為樞密院同僉,不久又升為江南等處行中書省平章。朱元璋在應天則設天興建康翼大元帥府,以廖永安為統軍元帥,李善長為左右司郎中。
次年,耿炳文克長興,徐達克常州,而朱元璋親自率眾攻取寧國。隨后趙繼祖克江陰、徐達克常熟。胡大??嘶罩?、常遇春克池州,繆大亨克揚州。至正十九年(1359年),朱元璋陸續攻占浙東余下各地,常遇春克衢州、胡大??颂幹?,至此朱元璋部控制江左、浙右各地,向西與陳友諒部相鄰。
此時,盡管朱元璋擁有十萬兵力,但是占有的地盤仍然很少,而且四面受敵。東面和南面是元軍,東南是張士誠,西面是徐壽輝,雖然同是反元武裝,但是張、徐二人同小明王卻相互敵視。不過,北面小明王、劉福通率領的紅巾軍主力,大大牽制了元軍,而且,張士誠、徐壽輝的力量還不足以兼并朱元璋。這樣一來,朱元璋暫時面臨著一個很好的發展機會。
至正二十年(1360年),劉基被朱元璋請至應天(今南京),委任他為朱元璋的謀臣,劉基針對當時形勢,向朱元璋提出避免兩線作戰、各個擊破建策,被采納。
完成了高筑墻部署后,朱元璋便著手實行廣積糧。在初期,軍糧的解決主要是靠強征,即征收“寨糧”。但是長此以往,軍隊就會成為純粹的破壞力量,失去民心。為了解決糧食問題,朱元璋除了動員百姓進行生產外,決定推行屯田法,大力開展軍隊屯田,任命元帥康茂才為都水營用使,負責興修水利,又分派諸將在各地開墾種田。幾年工夫,到處興屯,府庫充盈,軍糧充足。在1360年,朱元璋下令不再征收“寨糧”,以減輕農民負擔。 為了積糧,朱元璋明令禁酒,但是其手下大將胡大海的兒子胡三舍與別人違法犯禁,私自釀酒獲利,朱元璋知道后,下令殺了胡三舍,有人進諫說胡大海此時正在攻打紹興,希望朱元璋可以看在胡大海的面子上放了胡三舍。朱元璋大怒,堅決嚴明軍紀,于是自己動手將胡三舍殺掉。
在爭取民心的同時,朱元璋還不斷網羅人才,特別是知識分子,朱元璋在應天還專門修建了禮賢館來接待他們。這些人在朱元璋統一全國的過程中起了重要作用。朱元璋十分尊重儒士,他曾在1358年召見儒生唐仲實,詢問漢高帝、漢光武、唐太宗、宋太祖平定天下之道,這也表明朱元璋決心要開創一個新的皇朝。
朱元璋統一江南
參見:朱元璋統一江南之戰、朱元璋與張士誠兩淮之戰
●大敗陳友諒
朱元璋建立以應天為中心的根據地,在長江上游有陳友諒,下游有張士誠,東南鄰方國珍,南鄰陳友定。方國珍、陳友定的目標在于保土割據,張士誠則對元朝首鼠兩端,沒有多大雄心;陳友諒最強,是朱元璋占領應天后遇到的最危險的敵人。
陳友諒本是徐壽輝手下大將倪文俊的部下。后來他殺死倪文俊,并于至正二十年(1360年)挾持徐壽輝,攻占了太平、采石。于是陳友諒以為應天唾手可得,就殺了徐壽輝,在采石稱帝,國號漢,改元大義。
接著,陳友諒約張士誠東西夾擊應天,平分朱元璋的領地,應天大震。朱元璋只好召集眾將商量對策,一時眾說紛紜。惟有劉基默不作聲,朱元璋于是征求他的意見,劉基認為目前最危險的敵人莫過于陳友諒,必須集中力量消滅他。雖然陳友諒勢力強大,但是他殺君自立,部眾離心,人民疲敝,故而不難戰勝,只要等他們深入,再以伏兵擊之,不難取勝。朱元璋同意劉基的判斷,于是設計誘敵深入,制造戰機。朱元璋的部將康茂才和陳友諒是老朋友,于是修書一封,派人送到陳友諒營中,約陳攻擊應天,并說愿意在江東橋作內應。
六月二十三日早晨,陳友諒率艦隊主力趕到應天郊外的江東橋,才發現橋是石橋而非木橋,方知受騙中計。但為時已晚,朱元璋的伏兵奮起攻擊,陳友諒大敗。朱元璋收太平,占領信州、安慶。陳友諒敗逃九江,第二年八月攻下安慶,于是朱元璋率軍直取陳友諒的老巢江州,陳友諒逃往武昌,朱元璋攻克江西和湖北東南部。
正在這時,中原紅巾軍發生分裂,力量削弱。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二月,張士誠乘人之危,派部將呂珍進攻安豐,劉福通向朱元璋求救。待到朱元璋率軍趕到安豐時,劉福通已被呂珍殺死,朱元璋只救出小明王韓林兒,把他安排在滁州居住。朱元璋率主力營救小明王時,陳友諒認為反攻時機已到,于是率兵進攻洪都。朱元璋的侄子朱文正率領將士堅守八十五天。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七月,朱元璋統兵二十萬,進發洪都,陳友諒獲悉后,撤出圍軍,迎戰朱元璋,雙方在鄱陽湖展開決戰。鄱陽湖水戰從八月二十九日開始,至十月三日結束,進行了三十六天。朱元璋的軍隊充分發揮小船靈活的長處,火攻陳軍,最終取勝,陳友諒被亂箭射死。
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元旦,朱元璋被百官推舉為吳王,建百官司屬,仍以龍鳳紀年,以“皇帝圣旨,吳王令旨”的名義發布命令。因1363年張士誠早已自立為吳王,故歷史上稱張士誠為東吳,朱元璋為西吳。
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三月,朱元璋再次到武昌督兵攻城,陳理最終出城投降。在吞并了陳友諒后,朱元璋的下一個目標就是張士誠。
●消滅張士誠
張士誠早年販賣私鹽為業。元末發動鹽徒起義,于1354年在高郵稱誠王,建國號為周,建元天佑。1356年,建都平江。消滅陳友諒后,朱元璋于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十月進攻張士誠,一舉攻下通州、興化、鹽城、泰州、高郵、淮安、徐州、宿州、安豐諸州縣,將東吳的勢力趕出江北地區。
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五月,朱元璋發表檄文聲討張士誠。同年十一月,杭州、湖州先后投降朱元璋,平江成為孤城。于是朱元璋以重兵包圍平江,發動平江戰役。
在圍城的同時,朱元璋派廖永忠去滁州接小明王韓林兒到應天來,但在瓜州渡江時悄悄將船底鑿漏,小明王沉于江底。接著,朱元璋宣布不再以龍鳳紀年,稱1367年為吳元年。
平江戰役開始時,朱元璋筑墻圍城,并造有三層的木塔樓,高過城墻,以弓弩、火銃向城內射擊,還設襄陽炮日夜轟擊。城內一片恐慌,張士誠幾次突圍都以失敗告終。張士誠反復無常,貪圖享受,對部下也十分放縱。平江被圍困的最后一天,張士誠弟弟張士信在城頭督戰,仍不忘享樂,坐在銀椅上飲酒,左右侍奉的人遞桃子給他,結果桃子還沒到口,恰好一炮打來,腦袋被打得粉碎。朱元璋曾多次派人勸降,都被張士誠拒絕。張士誠死守平江,糧盡后,以老鼠、枯草為食;箭盡后,以屋瓦為彈。直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九月初八,朱元璋率軍攻入平江城,張士誠則展開巷戰相抵抗。最后,張士誠被俘,解往應天。朱元璋問話,他不搭理;李善長問他,他則破口謾罵。無奈,朱元璋只得命手下衛士以亂棍打死張士誠,東吳滅亡。
●殲滅方國珍
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朱元璋命湯和為征南將軍,討伐割據浙東多年的方國珍。后命胡廷瑞為征南將軍,何文輝為副將軍,進攻福建。同年,方國珍投降。
朱元璋建立大明
至正二十七(1367年)十月甲子日,朱元璋命中書右丞相徐達為征虜大將軍、平章常遇春為副將軍,率軍25萬,北進中原。北伐中發布《諭中原檄》,文告中提出“驅逐胡虜,恢復中華,立綱陳紀,救濟斯民”的綱領,以此感召北方人民起來反元。朱元璋對北伐又作出了部署,提出先取山東,撤除元朝的屏障;進兵河南,切斷它的羽翼,奪取潼關,占據它的門檻;然后進兵大都,這時元朝勢孤援絕,不戰而取之;再派兵西進,山西、陜北、關中、甘肅可以席卷而下。北伐大軍按計而行。徐達率兵先取山東,再西進,攻下汴粱,然后揮師潼關。朱元璋到汴梁坐鎮指揮。
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于南京稱帝,國號大明,年號洪武。大封諸將為公侯,部份追封為王。初封六公,其中以五大將、一大臣為開國元勛。分別為:韓國公李善長、魏國公徐達、鄭國公常遇春、曹國公李文忠、宋國公馮勝、衛國公鄧愈。而后又追封胡大海為越國公、戰死的丁德興為濟國公,湯和為信國公、馮國用封郢國公。次年,朱元璋于雞鳴山立功臣廟,朱元璋親定功臣位次,以徐達為首,次常遇春、李文忠、鄧愈、湯和、沐英、胡大海、馮國用、趙德勝、耿再成、華高、丁德興、俞通海、張德勝、吳良、吳楨、曹良臣、康茂才、吳復、茅成、孫興祖凡二十一人。死者像祀,生者虛位。又以廖永安、俞通海、張德勝、桑世杰、耿再成、胡大海、丁德興七人配享太廟。
洪武元年(1368年)七月,各路大軍沿運河直達天津,二十七日進占通州。八月,明軍進逼北京,元順帝帶領三宮后妃、皇太子等開健德門逃出大都,經居庸關逃奔上都。棄城而走,全部逃往蒙古草原。其余庫庫帖木爾、李思齊等手握重兵勇于內戰的軍閥,在明軍攻來時,全部逃跑。蒙古在中原九十八年的統治結束,明朝取得了在長城以內地區的統治權,中國再次回歸到漢族建立的王朝的統治之下。同時丟失四百年的燕云十六州也被收回。
朱元璋洪武之治
朱元璋在位期間,下令農民歸耕,獎勵墾荒;大搞移民屯田和軍屯;組織各地農民興修水利;大力提倡種植桑、麻、棉等經濟作物和果木作物、他還徒富民,抑豪強;下令解放奴婢;減免稅負,嚴懲貪官;派人到全國各地丈量土地,清查戶口等等。經過洪武時期的努力,社會生產逐漸恢復和發展了,史稱洪武之治。
朱元璋憂勞而逝
洪武三十一年閏五月初十(1398年6月24日),朱元璋駕崩于應天皇宮,下遺詔:
“朕膺天命三十有一年,憂危積心,日勤不怠,務有益于民。奈起自寒微,無古人之博知,好善惡惡,不及遠矣。今得萬物自然之理,其奚哀念之有?;侍珜O允炆仁明孝友,天下歸心,宜登大位。內外文武臣僚同心輔政,以安吾民。喪祭儀物,毋用金玉。孝陵山川因其故,毋改作。天下臣民,哭臨三日,皆釋服,毋妨嫁娶。諸王臨國中,毋至京師。諸不在令中者,推此令從事?!?
葬于紫金山明孝陵。洪武三十一年六月甲辰,上謚曰“欽明啟運俊德成功統天大孝高皇帝”,廟號太祖。永樂元年(1403年)六月十一日丁巳,增謚“圣神文武欽明啟運俊德成功統天大孝高皇帝”。嘉靖十七年(1538年)十一月朔,改謚“開天行道肇紀立極大圣至神仁文義武俊德成功高皇帝”。
總評
朱元璋是中國歷史上最杰出的君主之一。一生勤于政事,建樹頗多,特別是創設了大量的制度典章,不但打下了明朝近三百年基業,還影響到清朝。自明到清,中央集權的政治統治和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行政管理制度漸趨完備。
朱元璋最重要的功績是驅逐胡虜,除暴亂,拯救漢民族,平定天下,成功復國,廢除了蒙古人制定的種族等級及壓迫政策,恢復了中華,帶領華夏復興。他從天災人禍和饑寒交迫的鐘離村,一直到南京登基,和他的文臣武將所走的這條道路,不僅僅是為私人和某個階級的利益,如同他的自述——我本淮右布衣,天下于我何加焉。
朱元璋胸懷韜略,深謀遠慮,善于駕馭戰爭,掌握主動權。注重招賢納士,廣采眾議,嚴格治軍,完善軍制,練兵育將,強調將領要識、謀、仁、勇兼備。主張寓兵于農,且耕且戰,保持一支強大的武裝力量。
史書評價
《明史》“贊曰:太祖以聰明神武之資,抱濟世安民之志,乘時應運,豪杰景從,戡亂摧強,十五載而成帝業。崛起布衣,奄奠海宇,西漢以后所未有也。懲元政廢弛,治尚嚴峻。而能禮致耆儒,考禮定樂,昭揭經義,尊崇正學,加恩勝國,澄清吏治,修人紀,崇鳳都,正后宮名義,內治肅清,禁宦豎不得干政,五府六部官職相維,置衛屯田,兵食俱足。武定禍亂,文致太平,太祖實身兼之。至于雅尚志節,聽蔡子英北歸。晚歲憂民益切,嘗以一歲開支河暨塘堰數萬以利農桑、備旱潦。用此子孫承業二百余年,士重名義,閭閻充實。至今苗裔蒙澤,尚如東樓、白馬,世承先祀,有以哉?!?
歷代評價
●趙翼:蓋明祖之性,實帝王,豪杰,盜賊兼而且也。
●順治帝:“朕以為,歷代賢君,莫如洪武。何也?數君德政,有善者,有未盡善者。至洪武所定條理章程,規劃周詳,朕所以謂歷代之君不及洪武也?!?
●康熙帝立碑“治隆唐宋”贊譽朱元璋。還說:“明太祖天授智勇,崛起布衣,緯武經文,統一方夏,凡其制度,準今酌古,咸極周詳,非獨后代莫能越其范圍,即漢唐宋諸君誠有所未及也?!?;“洪武乃英武偉烈之主,非尋常帝王可比”
●毛澤東:“自古能君無出李世民之右者,其次則朱元璋耳?!?
●商傳:朱元璋出身于一個貧苦家庭,從社會最底層的放牛娃、四處討飯的小和尚,全靠自己的奮斗成了一個統一王朝的開國皇帝。這是中國歷史上,乃至世界歷史上絕無僅有的事情。另外,朱元璋當上皇帝后,也沒有停止步伐,他在位三十多年,成功地建立一個強大統一的明帝國。
詠菊。明代。朱元璋。 百花發時我不發,我若發時都嚇殺。要與西風戰一場,遍身穿就黃金甲。
詠李白早發白帝城 其一。明代。朱元璋。 白帝城高萬疊間,江云朝出暮猶還。信知千古英雄地,雖險應須德作山。
詠李白早發白帝城 其二。明代。朱元璋。 謫仙東下入睢間,一葉扁舟日日還。聞說沖濤千尺浪,兩江極目盡皆山。
詠李白秋下荊門。明代。朱元璋。 布帆高掛映長空,且喜新秋冷露風。數日輕舟歸似箭,須臾系柳泊吳中。
老禪紙帳。明代。朱元璋。 樓閣崢嶸半倚天,老禪紙帳晝酣眠。精魂惟識黃龍劍,定省還知叩玉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