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原驛路掛城頭,客散紅亭雨未收。
君去試看汾水上,白云猶似漢時秋。
虢州后亭送李判官使赴晉絳。唐代。岑參。 西原驛路掛城頭,客散紅亭雨未收。君去試看汾水上,白云猶似漢時秋。
驛路在西原山上穿行,看起來就像掛在城頭似的,那江邊的送客亭,有送行人雨中依依惜別。
李判官,你到汾水上的時候,看看那里的云光山色,可還像漢武帝那個時代那樣雄偉壯麗?
虢(guó)州:唐屬河南道,故城在今河南靈寶南。李判官:岑參的友人,名字不詳。晉絳:指晉州、絳州。得秋字:拈得“秋”字韻作此詩的韻腳。
西原驛路:虢州城城外一個地方,北出黃河的驛路是由城外繞山而去。
汾水:河流名,發源于今陜西寧武,向西南流入黃河。
漢時秋:漢朝的鼎盛時期。
參考資料:
1、蕭滌非 等.唐詩鑒賞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3:615-616
唐肅宗乾元二年(759年)至上元二年(761年),岑參出任虢州長史,其時安史之亂還沒有結束。由于戰亂,國土破碎,人民罹難,詩人親眼見到過的開元盛世景象已經一去不復返了。這首詩就是在這種背景下創作的。
此詩是送行之作。當時的虢州城,大抵依山而建。西原是城外一個地方。北出黃河的驛路是由城外繞山而去的。所以詩的開頭,才有“西原驛路掛城頭”的話。此句驟看是寫景,城堞現出了一角,遠處有重重疊疊的山,驛路在山上穿行,看來就像掛在城頭似的;其實又是在敘事,點出送行題目。再把這第一句和次句連起來讀,還可以看到一個雨中送客的場景。除了城堞聳峙,遠山一抹,驛路蜿蜒之外,江邊還有送客亭;雨景中又仿佛可以看見行人上路,主人殷殷相送。純然以寫景來敘事達情,卻又達到情景交融的藝術效果,這是作者在攝取、提煉、表現三方面都下了力量的最好說明。
然而,這首詩不能看作是一般的送客應酬之作,詩人在詩中傾注的思想感情,要比單純的送別友人深廣得多。就在開元盛世一去不復返這樣的背景下,詩人感慨遙深地寫下了這兩句話:“君去試看汾水上,白云猶似漢時秋?”話里隱藏著一段典故:有一年,漢武帝劉徹到河東(今山西地區)去,祭了后土之神,又坐船在汾水上游覽、飲宴,高興起來,做了一首《秋風辭》。有“秋風起兮白云飛,草木黃落兮雁南歸”的話。漢武帝在位五十多年,是漢朝的鼎盛時期,而唐朝從貞觀到開元一百多年間,國力之盛,比起漢武帝時有過之而無不及。安史之亂一來,卻突然落得如此可悲的局面,詩人自然是不能不有所感觸的。恰好李判官要到晉絳去,詩人于是含蓄地向朋友提出這樣的探問,很明顯,隱藏在這兩句話后面的,是詩人對于唐帝國衰落的深沉的嘆息。一種對國家命運深切關懷的激情,在詩人胸中激蕩。有了這兩句,就給這首送行詩平添許多藝術光彩。
岑參(約715-770年),唐代邊塞詩人,南陽人,太宗時功臣岑文本重孫,后徙居江陵。[1-2] 岑參早歲孤貧,從兄就讀,遍覽史籍。唐玄宗天寶三載(744年)進士,初為率府兵曹參軍。后兩次從軍邊塞,先在安西節度使高仙芝幕府掌書記;天寶末年,封常清為安西北庭節度使時,為其幕府判官。代宗時,曾官嘉州刺史(今四川樂山),世稱“岑嘉州”。大歷五年(770年)卒于成都。 ...
岑參。 岑參(約715-770年),唐代邊塞詩人,南陽人,太宗時功臣岑文本重孫,后徙居江陵。[1-2] 岑參早歲孤貧,從兄就讀,遍覽史籍。唐玄宗天寶三載(744年)進士,初為率府兵曹參軍。后兩次從軍邊塞,先在安西節度使高仙芝幕府掌書記;天寶末年,封常清為安西北庭節度使時,為其幕府判官。代宗時,曾官嘉州刺史(今四川樂山),世稱“岑嘉州”。大歷五年(770年)卒于成都。
寄懷申念先司理。明代。張萱。 玉皇香案掌書仙,郡理分城贛水邊。棣萼輝庭曾映日,瓊枝繞膝更參天。片言折獄臺稱鏡,五色摛詞筆似椽。共喜相門饒相種,忠宣文正繼前賢。
江上懷所欽。明代。薛始亨。 銀漢迢迢大火流,蘭橈弭節攬中洲。遠書未寄逢征雁,暮杵初鳴對素鷗。舞影每孤鳷鵲鏡,琴心空敝鹔鹴裘。卿卿不慣如泥醉,離夢風吹上翠樓。
蝶戀花。。黃侃。 又是斜陽催客去。衰柳寒蕪,細認同來處。滿載秋情兼別緒。無言自向天涯路。不恨飄零無與語。祇怕多情,更為儂辛苦。水遠山長從間阻。人間遙作傷心侶。
勸農二首奉呈同官諸丈 其一。。陳淳祖。 勸農事云畢,晴日足登山。山高翠微上,坐見人境閒。天目有修眉,洞庭無狂瀾。田疇井畫見,布谷行相關。村村自花柳,流水春風顏。周行撫泉石,碧匣開潺湲。尚想讀書聲,猶在松樹間。此事已難會,沂水何時還。朗吟蘇仙語,明月下前灣。
贈董士勉歸海州并問訊劉貢寓學正。明代。鄭真。 風云浩渺泛靈槎,三徑歸來菊有花。疏廣宅東天入海,龍且城外水囊沙。賓筵且復成娛樂,帝闕終須拜寵嘉。好語黌宮劉博士,休將簡策問生涯。
上立齋先生十首以有官居鼎鼐無宅起樓臺為韻 其五。宋代。戴炳。 君子如真金,真金剛不改。小人如浮云,瞬目多變態。隨世良獨難,殉道乃無悔。近日崔菊坡,堅臥辭鼎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