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稚情親四十年,中間消息兩茫然。
更為后會知何地?忽漫相逢是別筵!
不分桃花紅似錦,生憎柳絮白于棉。
劍南春色還無賴,觸忤愁人到酒邊。
送路六侍御入朝。唐代。杜甫。 童稚情親四十年,中間消息兩茫然。更為后會知何地?忽漫相逢是別筵!不分桃花紅似錦,生憎柳絮白于棉。劍南春色還無賴,觸忤愁人到酒邊。
與兒時的舊友分別了四十年,在此之間的杳無音信令我們都感到茫然失落。一別四十年,時間是這樣久,誰能想到在某地能重新會合?他鄉遇故知,本來是值得高興的事;然而同樣沒有想到,久別重逢,乍逢又別!現在我不去贊美桃花秀麗的如錦緞一般,卻反而憎惡柳絮比棉花還要白。我惱怒劍南的春色無賴,是因為它冒犯了我這個愁人;而它之所以冒犯了我,是由于我和朋友后會無期,離懷難遣。
路六侍御:杜甫友人,生平詳不可考。
童稚:兒童,小孩。四十:一作“三十”。
后會:后相會。
忽漫:忽而,偶然。別筵(yán):餞別的筵席。
不分:猶言不滿、嫌惡的意思。一作“不忿”。
生憎:猶言偏憎、最憎的意思。于:一作“如”。
劍南:劍南道,唐朝置,以地區在劍閣之南得名。無賴:無聊。謂情緒因無依托而煩悶。
觸忤(wǔ):冒犯。
參考資料:
1、彭定求 等 .全唐詩(上)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 :557 .
2、馬茂元 等 .唐詩鑒賞辭典 .上海 :上海辭書出版社 ,1983 :545-546 .
這首詩作于唐代宗廣德元年(763年)唐軍收復幽燕,史朝義自縊身死。延續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亂雖然告一段落,但是已經激化了的各類社會矛盾并沒有得到解決。曾經因勝利而一度在杜甫心底燃起的歡快的火花,很快就熄滅了。這詩也是借聚散離合之情,寫遲暮飄零的身世之感的。
參考資料:
1、馬茂元 等 .唐詩鑒賞辭典 .上海 :上海辭書出版社 ,1983 :545-546 .
關于路六侍御的生平,詳不可考,從詩的開頭一句看,是杜甫兒時舊友。作此詩時,杜甫五十一歲,四十年前,他們都在十歲左右,正是竹馬童年。詩人用“童稚情親四十年”完滿地表現出童年伙伴那種特有的親切的感情?!八氖辍?,在這里不僅點明分別的時間,更主要的是表明童年時代的友情,并不隨著四十年漫長歲月的遷流而歸于淡忘。正因為如此,下句說,“中間消息兩茫然”。在兵戈滿地,流離轉徙的動亂年代里,朋友間失去聯系,想知道他的消息而又無從問訊,故有“茫然”之感。而這種心情,彼此間是相同的,所以說“兩茫然”。一別四十年,時間是這樣的久,沒能想到會有重新相見的一天。所以說“忽漫相逢”。他鄉遇故知,本來是值得高興的事;然而同樣沒有想到,久別重逢,乍逢又別;當故交敘舊之日,即離筵餞別之時?!昂雎喾晔莿e筵”,在“相逢”和“別筵”之間著一“是”字,使會合的歡娛,立即轉化為別離的愁思。筆力千鈞,直透紙背。
從過去到重逢,聚散離合是這樣的迷離莫測;從分別懸想將來,詩人把感慨集中地寫在“更為后會知何地”這句話里。這是全詩的主腦。它包涵有下列兩重意思:路六侍御這次離開梓州,回到長安去做官,勾起了杜甫滿腹心事。他設想:“倘若今后能和路六再度相見,這地點又將在哪里?自己能不能夠也被召還朝廷?”回答是不可知的。從他自身蹭蹬坎坷的生活歷程,從這次和路六的聚散離合,詩人懂得了亂世人生,有如飄蓬泛梗,一切都無從說起。這是就空間而言的。從時間方面來說,過去的分別,一別就是四十年;別時彼此都在童年,相見時俱入老境。人生苦短,“更為后會”,實際上是不大可能的。詩人沒有直說后會無期,而是以詰問語發出詠嘆,體現出他的向往之切、感慨之深。
前四句寫送別之情,詩人由“過去”想到“現在”,再由“現在”想到“未來”,它本身有個時間的層次。詩從“童稚情親”依次寫來,寫到四十年來,“中間消息兩茫然”,不接著寫相逢和送別,而突然插入“更為后會知何地”。表明看,恍如天外奇峰,劈空飛來。但實際上,“更為后會”,就已逆攝了下文的“忽漫相逢”。因為沒有眼前的“忽漫相逢”,詩人是不可能想到將來的“更為后會”的。這句對上句來說,是突接。由于這樣的突接,所以能掀起波瀾,把詩人感傷離亂的情懷,表現得沉郁蒼涼,百端交集。就下文來說,這是在一聯之內的逆挽,也就是顛倒其次序,用上句帶動下句。由于這樣的逆挽,所以能化板滯為飛動,使得全詩神完氣足,精彩四溢。如果沒有詩人思想情感上的深度和廣度以及他在詩歌藝術上深湛的造詣,也是不可能達到這種境界的。
詩的后四句寫景,另起了一個頭,頸聯和頷聯似乎毫無相干。其實,這景物描寫,全是從上文的“別筵”生發出來的。尾聯結句“觸忤愁人到酒邊”的“酒”,正是“別筵”餞別之酒:“酒邊”的“劍南春色”,也就是詩人“別筵”的眼前風光?!疤壹t似錦”,“絮白于棉”,這風光是明艷的,而詩偏說是“不分”,“生憎”,惱怒春色“無賴”,是因為它“觸忤”了“愁人”;而它之所以“觸忤愁人”,則是由于后會無期,離懷難遣,對景傷情的緣故。頸聯中的“不分”和“生憎”,恰恰成為綰合上半篇和下半篇的紐帶,把情景融為不可分割的完美的詩的整體。全詩句句提得起,處處打得通,一氣運轉,跌宕起伏;而詩句的措辭,脈絡的貫通,則又絲絲入扣,在宏大中體現了精細的特點。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世稱“杜工部”、“杜少陵”等,漢族,河南府鞏縣(今河南省鞏義市)人,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被世人尊為“詩圣”,其詩被稱為“詩史”。杜甫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跟另外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開來,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他憂國憂民,人格高尚,他的約1400余首詩被保留了下來,詩藝精湛,在中國古典詩歌中備受推崇,影響深遠。759-766年間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紀念。 ...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世稱“杜工部”、“杜少陵”等,漢族,河南府鞏縣(今河南省鞏義市)人,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被世人尊為“詩圣”,其詩被稱為“詩史”。杜甫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跟另外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開來,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他憂國憂民,人格高尚,他的約1400余首詩被保留了下來,詩藝精湛,在中國古典詩歌中備受推崇,影響深遠。759-766年間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紀念。
甲戌民風近體寄葉給事八首 其一。唐代。龔詡。 疫癘饑荒相繼作,鄉民千萬死無辜。浮尸暴骨處處有,束薪斗粟家家無。只緣后政異前政,致得今吳非昔吳。寄語長民當自責,莫將天數厚相誣。
濕水謠。宋代。耶律鑄。 借問盧溝橋下水,甚時離了濕頭山。自從流入桑乾后,幾度窮兵戰不還。
閱見一十首 其三。金朝。邊元鼎。 鳳紙銜封玉鏡臺,繡鸞傳記已相猜。傾城笑臉千金樣,莫對閒人一例開。
赴金陵舟過霅川偶作 其一。宋代。李光。 孤村遠浦接微茫,處處經行看插秧。卻憶年時住家處,藕花無數繞林塘。
詠貫華閣。。王鏡寰。 為傍巖腰筑一椽,好留遺跡在林泉。去梯玩月名流已,側帽填詞韻事傳。塔影寫殘銜嶺月,鐘聲穿破隔溪煙。吟詩結社人伊往,且訪高僧學坐禪。
用伯初韻再和一篇請子溫戶曹同賦。宋代。張擴。 孤山山下苔痕滑,翠竹扶疏水方折。靚妝無數招不應,曾與先生護名節。即今湖上荊棘滿,誰見穿林度飛雪。道傍數本忽照眼,所喜風流未中絕。不嫌青女暫試粉,卻要風師小回轍。君看萬點已可憐,半雜春泥封地裂。版曹平生詩作史,坐陋故人探禹穴。惜花未忍任零落,借酒生春面如纈。酒醒定作返魂章,筆底有丹工點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