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瓶沽美酒,數里送君還。
系馬垂楊下,銜杯大道間。
天邊看淥水,海上見青山。
興罷各分袂,何須醉別顏。
廣陵贈別。唐代。李白。 玉瓶沽美酒,數里送君還。系馬垂楊下,銜杯大道間。天邊看淥水,海上見青山。興罷各分袂,何須醉別顏。
玉瓶中裝著美酒佳釀,已經送別了數里地,該是返回之時了。
把馬系在垂楊下,在大道上飲酒。
遠望天邊看到幽幽綠水,遙遠的海上看到隱隱約約的青山。
酒興過后就要分別了,你們快回去,不要看到酒醉離別的悲傷情態。
廣陵:今江蘇揚州。
沽:買。
垂楊:即垂柳。
淥水:清澈的綠水。
袂:衣袖;分袂,指離別。
李白酷愛飲酒,他的詩也就與酒結下了不解之緣,此詩作于開元十四年(726)春,當時李白二十六歲,首次游金陵(今江蘇南京),擬赴廣陵(今江蘇揚州)。
參考資料:
1、中華書局編輯部.中華唐詩鑒賞辭典 初中卷.北京市:中華書局,2007年:156-158頁
2、毛佩琦.李太白集:插圖本.沈陽市:萬卷出版公司,2008年:224-225頁
首聯“玉瓶沽美酒,數里送君還”寫攜酒送別。唐詩中的離別總是彌漫著濃濃的酒香,這首詩更是如此,開篇未寫送別先說沽酒:精美的玉瓶里盛著新買的香醇的美酒,送君數里,終于到達分別的地點。這兩句好像平平敘述,實際上蘊含了對朋友深厚的情誼:瓶為“玉瓶”,酒為“美酒”,從容器的精致名貴和酒的香醇清??梢钥闯鲎髡邔τ讶说闹匾?。這種感情在第二句更加明確:“數里送君還”,送君數里,可見為了送別朋友走了很長的路,惜別之情見于言外。
頷聯“系馬垂楊下,銜杯大道間”緊承上句,寫作者與朋友在長滿垂柳的大路邊下馬停留,臨別再飲上幾杯餞行的酒。古人有折柳贈別的習俗,所以送別詩中常見柳色依依。系馬于垂柳之下,舉杯于大道之間,作者通過兩個前后相承的動作,營造出一種開闊暢達的意境,暗示出這并非是一次黯然銷魂的傷情之別。需要提出的是,這兩句語言雖舒緩平易,卻有一種很強的畫面感,垂楊、大道、系馬、舉杯,使讀者眼前浮現出一幅柳陰送別圖,給人以美的享受。
揚州地處內陸,并不靠海,也沒有十分廣闊的水域,所以頸聯“天邊看淥水,海上見青山”當是作者與友人談話的內容,而非眼前實景。不管是久別重逢還是即將離別,相知的人似乎總有說不完的話,這兩句是對朋友說:此去一行,你將會有許多美好的經歷,可以在遙遠的地方欣賞大海的美景,可以在廣闊的海面上見到縹緲的青山。對美好前景的展望寄寓著對朋友的衷心祝福,不見勉勵之辭而暗含勉勵之意,景色的描述中凝結了深厚的情感,可以看出作者高超的寫作技巧。
有了頸聯兩句展望美好前景所作的情感鋪墊,最后一聯的豁達結尾也就水到渠成了:暢飲美酒、暢談友誼,但終究還是要離別。作者好像在勸慰朋友:既然等待你的將是豐富美好的旅程,那么就快點啟程吧,我們不須作小兒女的離別時的傷情之態,甚至餞別的酒也不須喝醉。將這次離別當成一個美好旅程的開始,將來重逢再細敘別后種種……
李白這首詩一改贈別詩傷感憂郁的常見基調,惜別而不傷別,語言平易自然,意象開闊疏朗,情調昂揚樂觀,顯示出作者豪放灑脫、風調俊爽的豁達性格。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唐朝浪漫主義詩人,被后人譽為“詩仙”。祖籍隴西成紀(待考),出生于西域碎葉城,4歲再隨父遷至劍南道綿州。李白存世詩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傳世。762年病逝,享年61歲。其墓在今安徽當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陸有紀念館。 ...
李白。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唐朝浪漫主義詩人,被后人譽為“詩仙”。祖籍隴西成紀(待考),出生于西域碎葉城,4歲再隨父遷至劍南道綿州。李白存世詩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傳世。762年病逝,享年61歲。其墓在今安徽當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陸有紀念館。
探春令·雕墻風定。宋代。趙長卿。 雕墻風定,綺窗燭灺,沈吟獨坐。料雪霜深處,司花神女,暗里焚百和。惱人一陣香初過。把清愁薰破。更那堪得,冰姿玉貌,痛與惜則個。
酷暑終轉陰涼喜而歌。。崔榮江。 炙灼錐千孔,淋淋汗若漿。桔槔深不汲,涸陌渴黍梁。違久瀺灂水,相逢只夢鄉。蒸床身烙餅,葦席洼盛湯。涼首欣髡發,清身欲褪裳。著紗猶覺厚,剪袖總嫌長。轉似鍋臺蟻,煎烤惹惶惶。念及田桑者,縱橫坼舊創。黍青乏浸潤,蔫卷頓成黃。夏殤青半畝,秋減百斤糧。使憶經荒歲,怛憂斷客腸,莫添餓殍骨,累累漫松岡。幸甚風聲起,密云蔭野荒,重帷堪蔽日,倏忽有旻涼。有待甘霖至,適情滋莽蒼。煬煬終得熄,天地秉如常。
對月書感 其一。清代。丘逢甲。 明月出滄海,我家滄海東。獨憐今夜見,猶與故鄉同。喪亂山河改,流亡邑里空。相思祗垂淚,顧影愧歸鴻。
追贊耿侍御年伯。明代。畢自嚴。 大夫矯矯龍鵠姿,才華氣節傾當時?;菸闹蠛烙冶?,埋輪都下豺狼悲。一朝南巡持繡斧,風凜霜冽和甘雨。明有法度幽鬼神,寧能希指濫網罟。浮云蔽日天聽高,江干澤畔空牢騷。仁人放麑誠不忍,獨秉三尺障洪濤。論定司徒還上書,賢奸皎皎列前除。炙手氣燄有時盡,保全忠讜論非虛。況看哲嗣紹前修,慰藉虞淵援魯矛。嗇前豐后較孰勝,且有竹帛光千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