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曾一別,征路此相逢。
馬首向何處?夕陽千萬峰。
嶺上逢久別者又別。唐代。權德輿。 十年曾一別,征路此相逢。馬首向何處?夕陽千萬峰。
十年之前我們曾經分別,在漫漫征途上再次相遇。
驅馬作別又將去向何處?看那夕陽下的萬壑千峰。
征路:遠行的路途;征途;行程。南朝宋鮑照《還都道中》詩之一:“鳴雞戒征路,暮息落日分?!甭?,一作“旆”。
“馬首”句:馬頭的方向,即將駆馬而去的方向。馬首:馬頭?!秲x禮·士喪禮》:“君至,主人出迎于外,門外見馬首,不哭?!?/p>
此詩具體的創作時間未詳,“久別者”是誰也難以確切考證。從詩意看,這是詩人與十年未見的故人重逢后又要分別時有感而作的。
這首小詩,用樸素的語言寫一次久別重逢后的離別。通篇淡淡著筆,不作雕飾,而平淡中蘊含深深的情味,樸素中自有天然的風韻。
前兩句淡淡道出雙方“十年”前的“一別”和此時的“相逢”。從詩題泛稱對方為“久別者”看來,雙方也許并非摯友。這種泛泛之交間的“別”與“逢”,按說“別”既留不下深刻印象,“逢”也掀不起感情波瀾。然而,由于一別一逢之間,隔著十年的漫長歲月,自然會引發雙方的人事滄桑之感和對彼此今昔情景的聯想。所以這仿佛是平淡而客觀的敘述就顯得頗有情致了。
這首詩的重點,不是抒寫久別重逢的感觸,而是重逢后又一次匆匆別離的情味。他們在萬山攢聚的嶺上和夕陽斜照的黃昏偶然重逢,又匆匆作別,詩人撇開“相逢”時的一切細節,直接從“逢”跳到“別”,用平淡而富于含蘊的語言輕輕托出雙方欲別未別、將發未發的瞬間情景──“馬首向何處?夕陽千萬峰?!闭髀放既恢胤?,又即將驅馬作別。馬首所向,是莽莽的群山萬壑,西斜的夕照正將一抹余光投向峭立無語的山峰。這是一幅在深山夕照中悄然作別的素描。不施色彩,不加刻畫,沒有對作別雙方表情、語言、動作、心理作任何具體描繪,卻自有一種令人神遠的意境。千峰無語立斜陽,境界靜寂而略帶荒涼,使這場離別帶上了黯然神傷的意味。馬首所向,千峰聳立,萬山攢聚,正暗示著前路漫漫。在夕陽余照、暮色朦朧中,更給人一種四顧蒼茫之感。這一切,加上久別重逢旋即又別這樣一個特殊的背景,就使得這情景無形中帶有某種象征意味。它使人聯想到,在人生征途上,離和合,別與逢,總是那樣偶然,又那樣匆匆,一切都難以預期。詩人固然未必要借這場離別來表現人生道路的哲理,但在面對“馬首向何處?夕陽千萬峰”的情景時,心中悵然若有所思則是完全可以體味到的。第三句不用通常的敘述語,而是充滿詠嘆情調的輕輕一問,第四句則宕開寫景,以景結情,正透露出詩人內心深處的無窮感慨,加強了世路茫茫的情味??梢哉f,三、四兩句正是詩人眼中所見與心中所感的交會,是一種“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境界。
值得玩味的是,詩人還寫過一首內容與此極為相似的七絕《余干贈別張十二侍御》:“蕪城陌上春風別,干越亭邊歲暮逢。驅車又愴南北路,返照寒江千萬峰?!眱上啾容^,七絕刻畫渲染的成分顯著增加了(如“蕪城陌”、“春風別”、“歲暮逢”、“寒江”),渾成含蘊、自然真切的優點就很難體現。特別是后幅,五絕以詠嘆發問,以不施刻畫的景語黯然收束,渾然一體,含蘊無窮;七絕則將第三句用一般的敘述語來表達,且直接點出“愴”字,不免有嫌于率直發露。末句又施刻畫,失去自然和諧的風調。兩句之間若即若離,構不成渾融完整的意境。從這里,可以進一步體味到五絕平淡中蘊含深永情味、樸素中具有天然風韻的特點。
權德輿,唐代文學家。字載之。天水略陽(今甘肅秦安)人。后徙潤州丹徒(今江蘇鎮江)。德宗時,召為太常博士,改左補闕,遷起居舍人、知制誥,進中書舍人。憲宗時,拜禮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后徙刑部尚書,復以檢校吏部尚書出為山南西道節度使。卒謚文,后人稱為權文公。 ...
權德輿。 權德輿,唐代文學家。字載之。天水略陽(今甘肅秦安)人。后徙潤州丹徒(今江蘇鎮江)。德宗時,召為太常博士,改左補闕,遷起居舍人、知制誥,進中書舍人。憲宗時,拜禮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后徙刑部尚書,復以檢校吏部尚書出為山南西道節度使。卒謚文,后人稱為權文公。
居延海樹聞鶯同作。唐代。陳子昂。 邊地無芳樹,鶯聲忽聽新。間關如有意,愁絕若懷人。明妃失漢寵,蔡女沒胡塵。坐聞應落淚,況憶故園春。
端午詞·內廷。宋代。晏殊。 披風別殿地無塵,辟惡靈符自有神。九子粽香仙醴熟,共瞻宸極祝千春。
次東卿韻挽北村秋官五首 其三。明代。邊貢。 公昔較我藝,弱冠舉于鄉。公子復青年,探花冠群芳。浩蕩云中衢,接羽相翱翔。思公不可見,斷絕我中腸。
次韻楊侯見送游五峰。宋代。郭祥正。 飄然忽作五峰游,三伏誰知冷似秋。為在深云更深處,手提白羽看泉流。
上巳宴集懋社十二首 其四。清代。瞿士雅。 酒滿金船花滿枝,年年高會趁花時。鶯啼燕語芳菲節,春水晴山祓禊詞。碧草似煙池似鏡,青梅如豆柳如絲。閑徵雅令窮經史,百罰深杯亦不辭。
勤王北望感懷十三首 其七。唐代??涤袨?。 國土同孤注,君王類置棋。金輪篡唐日,叔帶亂周時?;⊙郯О?,衣冠孰柬之。人謀雖欲盜,天命豈能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