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砍伐野竹,連接起來制成弓;
打出泥彈,追捕獵物。
彈歌(dàngē):古歌謠名。漢·趙曄《吳越春秋·勾踐陰謀外傳》載,范蠡進善射者稀,勾踐詢以弓彈之理,陳音于應對中引古歌曰:“斷竹,續竹,飛土,逐宍?!薄豆旁娫础肪硪挥小稄椄琛芬皇?,曰:“斷竹,續竹,飛土,逐宍?!薄段男牡颀垺ふ戮洹纷鳌啊吨駨棥分{”。
宍(ròu 肉):“肉”的古字。
此篇和《伊耆氏蠟辭》都是上古歌謠。所謂的上古歌謠,指產生于原始社會和奴隸社會早期的民間歌謠,是《詩經》以前人民的口頭創作。由于年代久遠,原始社會的口頭創作流傳到后世并被記錄下來的寥寥無幾?,F在能見到的上古歌謠,多數是進入奴隸社會以后的產物。見于《周易》的較多,在《尚書》、《禮記》等古代典籍中也偶有記載。上古時期,生產力落后,還沒有體力勞動與腦力勞動的分工,因而還不可能出現后世所謂的“純文學”。
上古歌謠在思想內容上的最大特色是與現實生活的緊密聯系。在藝術形式上,作為古老的民間口頭創作,一般都具有字句簡短、語言質樸和節奏明快的特點。通過對《彈歌》等的賞析,讀者可以更為具體地加深對上古歌謠的認識和了解。
《彈歌》選自《吳越春秋》?!秴窃酱呵铩酚涊d,春秋時期,越國的國君勾踐向楚國的射箭能手陳音詢問弓彈的道理,陳音在回答時引用了這首《彈歌》?!秴窃酱呵铩窞闁|漢趙曄所著,成書較晚。但從《彈歌》的語言和內容加以推測,這首短歌很可能是從原始社會口頭流傳下來而經后人寫定的。這是一首反映原始社會狩獵生活的二言詩,句短調促,節奏明快,讀來很有情趣。
全詩才八個字,卻寫出了從制作工具到進行狩獵的全過程。
制作工具共分兩步。先是“斷竹”,即砍伐竹子。由這兩個字指引,讀者仿佛見到一群圍裹著樹葉、獸皮的原始先民在茂密的原始竹林旁正手拿骨刀、石斧在砍伐根根竹子?!袄m竹”是制作過程的第二步。歌中沒有交代“斷竹”后怎樣削枝、去葉、破竹成片,從畫面的組接上來講,從“斷竹”到“續竹”,中間已有所省略、承轉。所謂“續竹”,是指用野藤之類韌性植物連接竹片兩端,制成彈弓。至此,狩獵工具已經制成。以下便接寫打獵。
打獵也分兩步。先是“飛土”,把泥彈裝到弓上打出去。至于泥彈的制作過程,詩中也未作交代,但從“續竹”到“飛土”,可以想見還有一個制作泥彈的環節?!帮w土”的目標,或是飛禽,或是走獸,一旦打中,便向獵獲物奔去?!爸饘`”便是指追捕受傷的鳥獸?!皩`”,為古“肉”字,指代飛禽走獸。
根據社會發展史和古人類學的研究,人類學會制作弓箭之類狩獵工具,已是原始社會的新石器時代。那時的人類究竟怎樣進行生產勞動和生活的,只能向殘存的原始洞巖壁畫和上古歌謠以及考古發現中去探尋。在這一點上,這首古老的《彈歌》起到了活化石的作用。因為有了它,后人才得以窺見洪荒時代先民們生產與生活的部分生動圖景。
從藝術表現的角度來看,此歌雖僅簡短的八個字,卻包容了從制作工具到獲取獵物的全過程,容量很大,對狩獵的藝術表現也比較成功。當然這種簡短是早期書面語言表達尚處于雛形的反映。然而審美具有歷史性,以今人的藝術鑒賞眼光來看,可以發現作者不自覺地運用了省略、多用和巧用動詞的表現手法。不僅每一句的主語“我們”都省略,更主要的是場景之中以及場景之間的次要過程也省略了。每句以一個動詞帶出,使畫面富于動感,且容易喚起人們對“斷”、“續”、“飛”、“逐”動作前后過程的聯想。此詩的語言兩個字一頓,節奏明快,凝重有力。韻字“竹”、“竹”、“宍”,以入聲“-K”收韻,更增加了詩句的凝重感,令人聯想起先民們在極端低下的生產力條件和嚴酷的自然條件下,頗不輕松的勞動場面。
次東卿韻挽北村秋官五首 其三。明代。邊貢。 公昔較我藝,弱冠舉于鄉。公子復青年,探花冠群芳。浩蕩云中衢,接羽相翱翔。思公不可見,斷絕我中腸。
哀鄰家。。石介。 鄰家不選翳,翳無救病術。朝一翳工人,暮一翳工出。有加而無瘳,遑遑不安室。吁嗟婁翁愚,予為病者恤。瞽翳一日更千人,盲藥何能療沈疾。
社后已未始雨酒邊書。元代。方回。 今年五月梅,晝夜雨不止。及茲七八月,一旱乃如此。古言了無驗,社公飲舊水。豈其世俗移,難復論常理。里門分內竟,誰記戊與己。詰朝始霡霂,漸作霈然喜。破靴行荒園,沙泥濡足指。蕉扇戴頭歸,聲類釣蓬底。有田谷不登,無田吾何恥。荷鋤蒔蔬者,告謂土潤咫。芙蓉一二開,紅蓼亂紛委。木落樓閣出,風物甚清美。偶茲樽酒具,小醉亦可爾。土木愚頑姿,頹然隱吟幾。天地萬古悠,微躲一稊蟻。區區曷足云,后當知此士。
十月六日與客游金山乾明宣塔戒壇彌勒舍利廣教七山寺三首 其一。。劉摰。 水落溪橋霜未寒,岡林平淺是西山。路穿峭茜青蔥底,寺在崎嶇屈曲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