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至。唐代。杜甫。 天時人事日相催,冬至陽生春又來。刺繡五紋添弱線,吹葭六琯動浮灰。岸容待臘將舒柳,山意沖寒欲放梅。云物不殊鄉國異,教兒且覆掌中杯。
天時人事,每天變化得很快,轉眼又到冬至了,過了冬至白日漸長,天氣日漸回暖,春天即將回來了。
刺繡女工因白晝變長而可多繡幾根五彩絲線,吹管的六律已飛動了葭灰。
堤岸好像等待臘月快點的過去,好讓柳樹舒展枝條,抽出新芽,山也要沖破寒氣,好讓梅花開放。
我雖然身處異鄉,但這里的景物與故鄉的沒有什么不同之處,因此,讓小兒斟上酒來,一飲而盡。
小至:指冬至前一日,一說指冬至日的第二天
五紋:指五色彩線?!短齐s錄》載,冬至后日漸長,宮中女工比常日增一線之功。添弱線:古代女工刺繡,因冬至后,白天漸長,就可以多繡幾根絲線。
葭:初生的蘆葦?,g:古代樂器,用玉制成,六孔,像笛。動浮灰:古時為了預測時令變化,將蘆葦莖中的薄膜制成灰,放在律管內,每到節氣到來,律管內的灰就相應飛出。浮灰:一作“飛灰”。
臘:臘月。
云物:景物。鄉國:家鄉。
覆:傾,倒。
這首詩是唐代宗大歷元年(公元766年)杜甫在夔州寫的。那時杜甫生活比較安定,心情也比較舒暢。
由于冬至特定的節氣和自然環境,詩人墨客們都會感嘆時光與人生,感嘆歲末與寒冬,謳歌冬至節。詩圣杜甫《小至》詩中的“小至”,是指冬至日的第二天(一說前一天)。
《小至》寫冬至前后的時令變化,不僅用刺繡添線寫出了白晝增長,還用河邊柳樹即將泛綠,山上梅花沖寒欲放,生動地寫出了冬天里孕育著春天的景象。詩的末二句寫他由眼前景物喚起了對故鄉的回憶。雖然身處異鄉,但云物不殊,所以詩人教兒斟酒,舉杯痛飲。這舉動和詩中寫冬天里孕育著春天氣氛的基調是一致的,都反映出詩人難得的舒適心情。
全詩緊緊圍繞“小至”的時令,敘事、寫景、抒感,充滿著濃厚的生活情趣,切而不泛。開篇二句:“天時人事日相催,冬至陽生春又來”,是說冬至后白晝漸長,陽氣漸舒,冬至既到,春天也就不遠了。作者以詠嘆筆調點明“陽生春來”與冬至的詩題緊扣,作為總起。中間兩聯:“刺繡五紋添弱線,吹葭六管動飛灰。岸容待臘將舒柳,山意沖寒欲放梅”,是分承:頷聯,直承首聯“冬至”的自然節令特征;頸聯,直承冬去春來的景物特征;最后是尾聯:“云物不殊鄉國異,教兒且覆掌中杯”,它以抒情作結。在這無可奈何的情景下,就讓兒子取酒來盡飲吧!“事”、“景”、“感”三者烘托,從中可自然地悟出詩人寫的只能是“小至”時令,而斷非其他什么節候,這正是詩人感受敏銳,立意高遠,選材典型,熱愛生活的不俗體現,正是:“莫思身外無窮事,且盡生前有限杯”了。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世稱“杜工部”、“杜少陵”等,漢族,河南府鞏縣(今河南省鞏義市)人,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被世人尊為“詩圣”,其詩被稱為“詩史”。杜甫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跟另外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開來,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他憂國憂民,人格高尚,他的約1400余首詩被保留了下來,詩藝精湛,在中國古典詩歌中備受推崇,影響深遠。759-766年間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紀念。 ...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世稱“杜工部”、“杜少陵”等,漢族,河南府鞏縣(今河南省鞏義市)人,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被世人尊為“詩圣”,其詩被稱為“詩史”。杜甫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跟另外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開來,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他憂國憂民,人格高尚,他的約1400余首詩被保留了下來,詩藝精湛,在中國古典詩歌中備受推崇,影響深遠。759-766年間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紀念。
題明倫堂。宋代。劉宰。 六樹庭前過屋山,一枝仙桂許高攀。風云有幸逢千載,里社應先庛萬間。
觀物、觀我八首 其六 老。。陳肇興。 不信人生果是浮,茫茫今古一川流。繁華過眼都春夢,兒女催人到白頭。藥鼎丹爐供事業,桐鞋竹杖傲王侯。香山圖畫洛中宴,一樣婆娑醉未休。
松林繚峻嶺,百尺森蔥青。不知何年種,天矯亂龍形。
濃陰翳修途,當暑有馀清。長風一披拂,時作波濤聲。
自容趨藤山路古松皆合抱百馀尺枝葉扶疏行人庇賴為取松明者所刳剔因而摧傾十已六七良可惜也。宋代。李綱。 松林繚峻嶺,百尺森蔥青。不知何年種,天矯亂龍形。濃陰翳修途,當暑有馀清。長風一披拂,時作波濤聲。如何錐刀徒,使爭爝火明。傷膚及肌骨,風雨因摧傾。顛倒委榛棘,氣象猶崢嶸。行人失庇賴,佇立空凝情。緬想栽培初,愛護如目睛。合抱始毫末,幾經霜露零。一日毀有馀,百年養不成。忍使易凋喪,此理真難評。憶昔陶士行,為政有善經。擢禾與移柳,一一糾以刑。既往不及追,將來猶可懲。感動遂成章,庶幾知者聽。
取道長河進宮齋戒即目有懷點筆成什 其四。。弘歷。 必告慈寧曉問安,延緣桂棹溯游瀾。黍芃麥秀香風里,縹緲西池直北看。
茄藤社觀番戲二絕句 其一。清代。范咸。 連臂相看笑踏歌,陳詞道是感恩多。劇憐不似弓鞋影,一曲春風奈若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