祇樹夕陽亭,共傾三昧酒。
霧暗水連階,月明花覆牖。
莫厭樽前醉,相看未白首。
法華寺西亭夜飲。唐代。柳宗元。 祇樹夕陽亭,共傾三昧酒。霧暗水連階,月明花覆牖。莫厭樽前醉,相看未白首。
夕陽斜照著幽靜的法華寺的西亭,我們拋開心頭的雜念而開懷暢飲。
朦朧的霧色里池水漫上西亭的臺階;皎潔的月光在窗上投下了美麗的花影。
何須擔心害怕今夜樽前沉醉,看頭上的青絲就不必為悲苦所幽禁。
祗(zhī 脂)樹:即祗樹給孤獨園,釋迦往舍衛國說法時暫居之處。此處指法華寺。夕陽亭:即永州法華寺西亭。
三昧:佛教語,即心神平靜,雜念止息之意,是佛教的重要修行方法之一?!洞笾嵌日摗肪砥咧薪忉尩溃骸吧菩囊惶幾〔粍?,是名三昧?!薄洞蟪肆x章》中:“以體寂靜,離于邪亂,故曰三昧?!?/p>
水連階:本意指池水漫漲,連接西亭的臺階。實意是坐在西亭中,一眼望去,瀟水繞城而過,遠接天際。
牖:窗戶。
莫:不要。厭:厭惡、害怕、擔心。樽(zūn):古代盛酒的器具。
據柳宗元的《永州法華寺新作西亭記》、《構法華寺西亭》、以及《法華寺西亭夜飲賦詩序》等文 章,可以看出該文應寫于元和四年?!斗ㄈA寺西亭夜飲賦詩序》曰:“間歲,元克己由柱下史亦謫焉而來。無幾何,以文從余者多萃焉。是夜,會茲亭者凡八人。既醉,克己欲志是會以貽于后,咸命為詩,而授余序?!痹思河谠退哪曛営?,柳宗元于元和五年五月移居愚溪側旁。因此,該詩與《序》作于元和四年無疑。
柳宗元何以能逃逸出昔日的苦悶心境,進而步入一種少有的曠達境界呢?我想大概有幾個方面的原因:其一,至元和四年前后,柳宗元對江南的梅雨濕熱氣候有所適應,身體有所好轉,不再是“百病所集,痞結伏積,不食自飽,或時寒熱,水火互至,內消肌骨”的那種初來永州的感覺。其二,相繼被貶謫來永的官員與慕名求教的學子的不斷增多,使柳宗元的心里也漸漸淡化了初來永州時的那種被拋棄、被荒廢、被折磨、被摧殘的孤憤心態。其三,母、妻病亡的慘痛,王叔文之死的陰影也隨時間的流逝而漸趨平緩,壓抑、苦悶的心理有所緩解。從而,眼界驟然開闊起來:昔日的南蠻之地,奄忽間在那郁悶的胸中生出些許美來,并不斷激發其觀游的欲望與創作的快感。如在《永州法華寺新作西亭記》中欣然寫道:“叢莽下頹,萬類皆出,曠焉茫焉,天為之益高,地為之加辟,丘陵山谷之峻,江湖池澤之大,咸若有增廣之者。夫其地之奇,必以遺乎后,不可曠也?!?/p>
從總體上看,《法華寺西亭夜飲》在柳宗元詩歌中可以算得上是一首堪與《江雪》《漁翁》相并提的膾炙人口的佳作。在這首詩中賦與比、象與興應用得如同羚羊掛角,天衣無縫。在其平淡而簡樸的文字里,隱藏的卻是他那翻滾的思緒和那難以平靜的激情。正如鐘嶸于《詩品》中所云:“氣之動物,物之感人,故搖蕩性情,形諸舞詠?!瓌犹斓?,感鬼神,莫近于詩?!?/p>
詩先從“法華寺西亭”寫起,用“釋迦往舍衛國說法時暫居之處,即祗樹給孤獨園”來喻法華寺,其意有二,一是指出了西亭在夕陽下的幽靜;二是道出了他們這些貶謫之士南來永州,如同釋迦講法于舍衛國一般,屬于生命的一種過程。于是,相互勉勵道:人生于世,得拋開一切煩惱,舉杯把盞,開懷暢飲。因此,“共傾三昧酒”短短5字,可謂是暢快灑脫,仿若將貶謫之痛、前途之憂置之九霄云外,淡忘得個干凈,全然一股李白式的“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的豪邁。
人常言:酒逢知己飲,話向故人說。柳宗元與元克己這樣一群落難異鄉而不得志的文人墨客,有緣相聚在這幽靜的西亭,酒成了他們唯一排遣郁悶麻醉神經的最佳言語。其實,在人類文化史上,無論中外,酒都是一種不可或缺的營造氛圍的物品。因此,古往今來,借酒澆愁的文學作品,可謂是船裝車載,難以盡數。最耐人尋味的有曹操的《短歌行》:“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斠钥?,憂思難忘。何以解憂?唯有杜康”;有劉伶的《酒德頌》:“兀然而醉,怳爾而醒。靜聽不聞雷霆之聲,熟視不見泰山之形。不覺寒暑之切肌,利欲之感情。俯觀萬物,擾擾焉若江海之載浮萍”。
柳宗元與元克己等人對酒當歌,不覺天色漸暗,月上梢頭,醉態朦朧中從西亭望去,只見那暮色中的池水漫上西亭的臺階;皎潔的月光在窗上投下美麗的花影。于是,柳宗元筆鋒一轉,像電影畫面一樣地由室內的敘談與把盞切換到了對窗外景色的描?。和ㄟ^兩組特寫鏡頭將朦朧的暮色與漫漲的池水、皎潔的明月與窗外的花影這些遠近大小不同的景物聯系在一起,構筑成了一幅鮮活生動、幽靜典雅、清麗柔美的畫卷。置身于這樣仙境般的畫卷中,還有何愁可言?何有不快之念?此時,作者已從逃逸規避的心態上升到了與自然融合的境界。
距離上由遠而近,時間上由晝而夜,最后在闌珊的燈火下,相互對視,發現依然青絲滿頭、風華正茂,于是,不期然地得出該詩中的最蘊深意的曠達之句:“莫厭樽前醉,相看未白首”。
“莫厭樽前醉”中的“莫厭”二字,用得厚重而富有張力,它不僅與首聯的“共傾三昧酒”遙相呼應,抒發了一種內心深處的豪氣,也為結句“相看未白首”作了恰如十分的鋪墊,使全詩渾然一體,豪氣云霄。此外,“相看未白首”之句,隱約地指出了前途的光明與希望的存在,說明了柳宗元并沒有沉湮在悲憤哀怨的泥潭之中,而是在以曠達之情正視著當下的處境。
于此,有的學者認為該詩的尾聯寫得甚為凄婉。因為在“未白首”的年齡,本正是為國為民貢獻青春與作為的大好時機,而在這樣的時機卻沉迷于樽中之酒而致使光陰虛度,對大智的柳宗元而言,顯然是一種無奈的悲憤,是一種痛苦的掙扎,是一種無聲的哭泣。誠然,作為一說,這種理解也無可厚非。
但是,閱讀這首詩時,還有一點值得一提,就是在柳宗元所處的中唐時代,五言、七言的律詩絕句都已相當成熟,而柳宗元在此為何沒有遵守律詩絕句的規則?貿然以六句成詩,較之絕句多了兩句,較之律詩則少了一聯,像這樣的非絕非律類詩,在柳宗元詩集中共有4篇,即《獨覺》、《雨后曉行獨至愚溪北池》、《漁翁》、《法華寺西亭夜飲》(《楊白花》雖然只有5句,但它已表現出了詞曲的風味)。原因為何?許多人為之莫解。其實,這是柳宗元文風中一以貫之的一種對當下主流文化的反叛與背離,對古體詩歌文體的一種光大。因為在柳宗元的4首六句詩中,皆以仄聲字入韻,明顯地帶有古體詩的風味,而在古體詩中是沒有句式句數的限制與約束的。從這里,我們也看到了柳宗元對古文運動的執著與文學樣式的創新。
其實,人是有多面性的。生活之苦盡管無法規避,但也并不意味著一個人永遠在痛苦之中。婉約中有曠達,曠達中有哀婉,這才能構成一個完整而真實地個體。因此,我們在欣賞某個人的作品時,不能一股腦兒地將其歸之為某一個派別,譬如手執銅板鐵琶高唱“大江東去”的蘇東坡可謂是一個徹底的豪放派詩人,但其“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之句則寫得讓人讀而淚落,吟而聲咽,其婉約之調并不在易安柳永之下。于此,柳宗元的心態也是一樣,痛苦之余不乏曠達,悲婉之后不失豪放,晦澀之中亦有明達。
柳宗元(773年-819年),字子厚,唐代河東(今山西運城)人,杰出詩人、哲學家、儒學家乃至成就卓著的政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著名作品有《永州八記》等六百多篇文章,經后人輯為三十卷,名為《柳河東集》。因為他是河東人,人稱柳河東,又因終于柳州刺史任上,又稱柳柳州。柳宗元與韓愈同為中唐古文運動的領導人物,并稱“韓柳”。在中國文化史上,其詩、文成就均極為杰出,可謂一時難分軒輊。 ...
柳宗元。 柳宗元(773年-819年),字子厚,唐代河東(今山西運城)人,杰出詩人、哲學家、儒學家乃至成就卓著的政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著名作品有《永州八記》等六百多篇文章,經后人輯為三十卷,名為《柳河東集》。因為他是河東人,人稱柳河東,又因終于柳州刺史任上,又稱柳柳州。柳宗元與韓愈同為中唐古文運動的領導人物,并稱“韓柳”。在中國文化史上,其詩、文成就均極為杰出,可謂一時難分軒輊。
蒼松軒。明代。張寧。 種竹繞軒居,清素聊自愛。雖無桃李顏,不改冰霰態。孤松色不殊,六月寒尚在。倏然三徑幽,凝碧如有待。
登延慶佛閣用出郊韻三首。宋代。吳潛。 高閣都將萬象收,憑欄睇望興何悠。張郎遯世誰家谷,孫子成仙何處洲。風雨喜無臨九日,江山幸有答三秋。年豐市井多歡笑,老子婆婆亦可不。
燈下小酌。宋代。陸游。 江湖雙鬢禿,宇宙一身窮,酒浪搖輕碧,燈花落碎紅。交情元易見,春事半成空。尚覬身強健,煙畦擷芥菘。
游圓超院登挾溪亭次盧公。宋代。王十朋。 路入剡山腰,風生玉川腋。孤亭物外高,雙溪眼中碧。山僧作亭知幾春,賞音端怕逢詩人。自從妙語發丘壑,遂使絕境多蹄輪。我來首訪維摩詰,問訊雙溪自何出。發源應與婺溪同,賦物慚無沈郎筆。憑欄欲洗名利塵,入眼翻驚客恨新。山城重重水如帶,可能挽住思鄉人。
銅雀臺。元代。陳孚。 古臺百尺生野蒿,昔誰筑此當涂高。上有三千金步搖,滿陵寒柏圍鳳綃。西飛燕子東伯勞,塵間泉下路迢迢。龍帳銀箏紫檀槽,怨入漳河翻夜濤。人生過眼草上露,白骨何由見歌舞。獨不念漢家長陵一抔土,玉柙珠襦鎖秋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