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郡國向萬城,無有一城無甲兵!
焉得鑄甲作農器,一寸荒田牛得耕?
牛盡耕,蠶亦成。
不勞烈士淚滂沱,男谷女絲行復歌。
蠶谷行。唐代。杜甫。 天下郡國向萬城,無有一城無甲兵!焉得鑄甲作農器,一寸荒田牛得耕?牛盡耕,蠶亦成。不勞烈士淚滂沱,男谷女絲行復歌。
全天下各地區千萬座城池,沒有一座沒有甲胄兵器!
怎么樣才能把甲胄兵器鑄作農具,讓每寸土地都能夠得到耕種呢?
如果能這樣,耕牛盡其用,蠶桑業有成;
就再也不需要讓戰士們灑淚滂沱,那時全社會男耕女織,安居樂業,人們一邊走,一邊唱歌,是多么好??!
郡國:郡和國的并稱。漢初,兼采封建及郡縣之制,分天下為郡與國??ぶ睂僦醒?,國分封諸王、侯,封王之國稱王國,封侯之國稱侯國。南北朝仍沿郡、國并置之制,至隋始廢國存郡。后亦以“郡國”泛指地方行政區劃。向:差不多的意思。
甲兵:鎧甲和兵械。泛指兵器?!对娊洝で仫L·無衣》:“王于興師,脩我甲兵,與子偕行?!?/p>
農器:農用器具?!俄n詩外傳》卷九:“鑄庫兵以為農器?!?/p>
盡:一作“得”。一本“耕”下有“田”字。
烈士:指戰士。滂沱:雨大貌,這里形容落淚。
男谷女絲:即男耕女織,以名詞作動詞,是杜甫用字變化處。行復歌:一邊走,一邊唱。行復:且又。
參考資料:
1、蕭滌非.杜甫詩選注.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8:304
這首詩大約作于唐代宗大歷元年(766年)至大歷四年(769年)之間,確切年代難定,諸家說法不一。這時安史之亂基本上已撲滅,故杜甫希望戰爭早日停止,讓戰士都能解甲歸田,反映了當時廣大人民的愿望。
參考資料:
1、蕭滌非.杜甫詩選注.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8:304
杜甫晚年創作的這首《蠶谷行》詩匯聚了他一生許多高尚的品格,這首詩可以說是杜甫一千四百多首詩中最光彩奪目的一顆瑰寶。
此詩開頭四句:“天下郡國向萬城,無有一城無甲兵。焉得鑄甲作農器,一寸荒田牛得耕?!边@是當時的實際情況,十多年的戰爭,使得鑄作生產工具的鐵都感到缺乏必須用武器來改造了。全國戰亂不息,農田荒蕪。詩人呼吁把甲胄鑄作農具,讓每寸土地都能夠得到耕作,百姓安居樂業。國外有《把劍鑄成犁》的現代雕塑。大詩人杜甫在一千多年以前,就已經用詩的形式把這種反戰思想藝術地體現出來了。銅鐵應當做成犁、鋤,服務于和平生活,現在卻做了殺人的武器、防身的鎧甲。對這種反?,F象人們已經習以為常。一經詩人點出:甲胄應鑄作農具。人們才恍然大悟:原來物非所用!盔甲回爐鑄而為犁、鋤,使天下寸土皆得牛耕,才是物盡其用的人間正道。詩人沒有直接痛斥戰爭,卻用鎧甲再造為犁鋤的形象語言強化了反戰思想。
這是杜甫的理想主義。這是杜甫勾畫的理想時代、理想社會中勞動大眾的理想生活。這首詩所顯示的思想、識見,即是對陶淵明《桃花源記》耕作社會理想觀念的巨大超越,同時亦是對他自身“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之給予受體者的舍己奉獻天下士子觀念的超越。杜甫在這首詩中,直接給出了一個萬城無甲兵的和平構想,是一幅打著杜甫深刻印痕的理想國及和諧社會詩意安居的畫圖。
此詩雖短,卻是杜甫五十多年生活歷練由無數血淚與傷痛凝成的最后總結,它是一顆照亮歷史時空的一顆詩的鉆石,是杜甫和杜詩一切閃光理念的凝縮。因此,可以說《蠶谷行》一詩標志著杜甫卓苦艱辛的圣化之路的終結,標志著杜甫之所以成為詩圣的文學和文化意義的總括。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世稱“杜工部”、“杜少陵”等,漢族,河南府鞏縣(今河南省鞏義市)人,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被世人尊為“詩圣”,其詩被稱為“詩史”。杜甫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跟另外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開來,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他憂國憂民,人格高尚,他的約1400余首詩被保留了下來,詩藝精湛,在中國古典詩歌中備受推崇,影響深遠。759-766年間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紀念。 ...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世稱“杜工部”、“杜少陵”等,漢族,河南府鞏縣(今河南省鞏義市)人,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被世人尊為“詩圣”,其詩被稱為“詩史”。杜甫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跟另外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開來,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他憂國憂民,人格高尚,他的約1400余首詩被保留了下來,詩藝精湛,在中國古典詩歌中備受推崇,影響深遠。759-766年間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紀念。
蟠桃歌次李文正公韻壽邵二泉母。明代。林俊。 海山屈蟠樹如織,寶甕金莖露猶滴。一度春風一度花,如此風光那會得。武陵天臺云錦堆,禹糧堯韭同蒼苔。伐毛洗髓即年歲,對花食實能幾回。神仙中物世空羨,方朔三偷眼曾見。春卿春色天上來,壽堂壽酒當花面。遠覽近周不作難,卻看八座隨清歡。晉國詔書下存問,許并張家福壽看。
漫興 十六。元代。王冕。 自笑青云遠,誰憐白發孤?艱難知道路,瀟灑問江湖。事業留詩卷,田園入畫圖。清高過老杜,囊底一錢無。
題吳子和山水。明代。張以寧。 今代高人張師夔,繭紙畫出紫陽詩。青山娟娟洗宿霧,綠樹粲粲含朝曦。孤篷高卷在沙腳,一叟獨坐閒支頤。返思前夜風雨惡,滿蓑白雨飛淋漓。牛渚天昏神鬼出,龍門雷動黿鰲移。明朝起視天宇凈,金盤高掛扶桑枝。云收浪息非昨夢,樹色山光如舊時。乃知穹壤間,神明有如斯。高天日月常昭朗,平陸風濤自險巇。紫陽之仙去我久,茲理明明知者希。秦川吳子和,讀書見天機。喜得此畫邀我題,嗟我倦游材力衰。大江長淮動千里,似此幾回親見之。行年五十未聞道,徑欲從此棲武夷。
次湯士美送蔡季任韻寄士美二首 其一。宋代。周孚。 君才元落落,吾語只平平。意廣真堪笑,情親卻自驚。瘦筇殊未到,短笛為誰橫。肺病雖羸甚,猶能倒屣迎。
古詩十四首 其二。元代。張昱。 漢詩十九首,不復辨名氏。蘇李及枚乘,伯仲之間耳。當時尚詞賦,六義誰作意?雖非大雅言,頗有風人致。篇章何在多,自足傳于世。所嗟黃初后,作者莫與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