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戰春來苦,孤城日漸危。
合圍侔月暈,分守若魚麗。
屢厭黃塵起,時將白羽揮。
裹瘡猶出陣,飲血更登陴。
忠信應難敵,堅貞諒不移。
無人報天子,心計欲何施。
守睢陽作。唐代。張巡。 接戰春來苦,孤城日漸危。合圍侔月暈,分守若魚麗。屢厭黃塵起,時將白羽揮。裹瘡猶出陣,飲血更登陴。忠信應難敵,堅貞諒不移。無人報天子,心計欲何施。
與叛軍的交戰從春天一直持續到現在,戰斗十分艱苦,四顧無援,睢陽已成為一作空城,日漸艱危。
叛軍重重圍困睢陽的態勢,就像月亮周圍的暈圈一樣,圍了一層又一層,守軍則根據敵強我弱的形勢布成像魚麗那樣的陣法,抵御敵人一次又一次的進攻。
守城軍民同仇敵愾,多次擊退了敵人的進攻,指揮官站在城頭親冒矢石,不時地揮動旗幟指揮軍民作戰。
受傷的將士包扎好傷口,又重新回到了戰場上,守城官兵浴血奮戰,愈戰愈勇。
將領忠心報國,又能取信于士兵,應該是不可戰勝的,堅貞不屈與敵戰斗到底的意志決不會改變。
我和將士們苦戰守城,戰況危急,卻無人上報天子,雖有破敵的謀略,卻無法得以實現。
睢陽:唐郡名,在今河南省商丘縣南。
接戰:指交戰。
侔:等同。月暈:指月亮周圍的暈圈。
若:一作“效”。魚麗:一作“魚鱗”,是古代的一種陣法。
厭:壓住。黃塵:指叛軍進攻時所揚起的塵土。
裹瘡:指包扎傷口。
飲血:指浴血奮戰。陴(pī):指城上有射孔的矮墻。
移:改變。
心計:指破敵的謀略。
參考資料:
1、彭定求 等.全唐詩(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368
2、于海娣 等.唐詩鑒賞大全集.北京:中國華僑出版社,2010:79
唐肅宗至德二年(757年)春正月,安祿山的兒子安慶緒,率所部十萬余人圍攻睢陽。張巡聞訊,當即奔赴睢陽,與許遠合力御敵,困守經年,戰斗慘烈。后以糧斷城陷,張巡與許遠、南霽云等三十六人同時殉難。這首《守睢陽作》詩即是張巡困守睢陽孤城危急時所寫。
參考資料:
1、于海娣 等.唐詩鑒賞大全集.北京:中國華僑出版社,2010:79
《守睢陽作》是張巡困守睢陽孤城時苦戰的記錄。開頭二句“接戰春來苦,孤城日漸?!?,落筆點題,寫出了睢陽保衛戰的時日已久和所面臨的危機。
戰斗從春天開始,一個“苦”字包含了愛國將士無數含辛茹苦的經歷?!肮鲁恰倍?,寫出了瞧陽孤立無援的處境;“日漸”二字,寫出了睢陽危機的步步逼近;一個“?!弊?,驚心動魄。這說明,詩人不以漫長的“春來苦”為苦,而以睢陽這戰略要地的“日漸?!睘閼n,詩人憂國憂民,置生死度外的滿腔愛國情懷就清晰可見了。
“合圍侔月暈,分守若魚麗”二句,說明敵我雙方攻守的陣勢。敵人的包圍圈步步縮小,如同“月暈”之箍月一般,水泄不通,這就愈顯出了上文中的“孤城”之孤;而唐在城墻上以五人為伍分兵警戒,如同平地對壘的魚麗陣容一樣嚴整,這就透露出唐軍廣大將士眾志成城,齊心衛國的戰斗韌性,也說明了詩人作為統帥臨危不懼,治軍有方。
“屢厭黃塵起,時將白羽揮”,承接上文,寫詩人對叛軍的刻骨仇恨和指揮從容自若?!皩摇弊直砻髁藬橙诉M攻的頻繁,“厭”字則入木三分地繪出了詩人對叛軍的義憤之情。張巡在《謝加金吾表》中曾向唐肅宗李亨匯報“臣被圍四十七日,凡一千八百余戰,當臣效命之時,是賊滅亡之日?!彼氖呷諆染陀心敲炊鄨鰬鸲?;是日經年,其戰斗次數之多就可想而知了。面對如此頻繁的戰斗,想到睢陽保衛戰在全局的重要位置,詩人心中分外自豪,“時將白羽揮”五字是一洗戰斗的血腥之氣,傳神地描繪出了詩人那仿佛諸葛亮羽扇綸巾,“指麾三軍,皆從其進止”(《三國志》)般的儒將風度。
“裹瘡猶出陣,飲血更登陴”二句,主要是為唐軍廣大將士雕像?!隘彙弊直硎緜跊Q非新創,表明戰事的艱苦卓絕,舊創未好又添新傷,“裹”字表明了將士不顧傷痛,帶傷苦戰。一個“猶”字,出神入化,成功地體現了將士奮戰到底的堅強毅力?!帮嬔闭呤侵钢貍麊T,戰傷痛得他們流下眼淚,但聽到戰斗警報,他們同樣拼盡全力爬上城頭矮墻,竭盡全力防守。據《通鑒·唐紀三十五》記載,至德二年七月,“諸軍饋救不至,士卒消耗至一千六百人,皆饑病不堪斗,遂為賊所圍,張巡乃修守具以拒之?!薄锻ㄨb·唐紀三十六》記載,同年冬十月,“城中食盡,議棄城東走。張巡、許遠謀,以為睢陽江淮之保障,若棄之去,賊必乘勝長驅,是無江淮也?!睘榱吮Pl睢陽,守城兵士把可以吃的東西都吃光了。最后被迫羅雀、掘鼠、殺馬?!叭酥厮?,莫有叛者?!?/p>
“忠信應難敵,堅貞諒不移”二句,是說自己誓死報國的意志也永遠不會動搖。一個“難敵”,一個“不移”,把詩人赤子愛國心給鮮明地烘托出來了。
最后兩句“無人報天子,心計欲何施”,是詩人在絕境中的感嘆之辭,在孤城將陷、人將殉國之際,詩人感到自己死而無怨,遺憾的只是自己振興國家的許多想法、建議將“無人報天子”,從而也就無法實施“心計”。這最后的一筆使全詩感情達到高潮,說明詩人不但是一位視死如歸的民族英雄形象,也是一位“位卑未敢忘憂國”、“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賢臣良輔的形象。
除了成功地塑造了抒情主人公的不朽形象之外,這首詩歌敘事簡潔,有點有面,點面結合,重點突出,全詩十二句,除去開頭兩句、結尾兩句之外,其余八句,每兩句間均各各對偶,每副對句又都對仗工穩,自然,饒有韻致,增強了詩歌的音樂美和節奏感。
張巡(708年—757年11月24日),字巡,蒲州河東(今山西永濟)人。(《新唐書》本傳載為鄧州南陽)。唐代中期名臣。唐玄宗開元末年,張巡中進士,歷任太子通事舍人、清河縣令、真源縣令。安史之亂時,起兵守雍丘,抵抗叛軍。至德二載(757年),安慶緒派部將尹子琦率軍十三萬南侵江淮屏障睢陽,張巡與許遠等數千人,在內無糧草、外無援兵的情況下死守睢陽,前后交戰四百馀次,使叛軍損失慘重,有效阻遏了叛軍南犯之勢,遮蔽了江淮地區,保障了唐朝東南的安全。終因糧草耗盡、士卒死傷殆盡而被俘遇害。后獲贈揚州大都督、鄧國公。唐宣宗大中二年(848年),張巡繪像凌煙閣。至明清時,得以從祀歷代帝王廟。 ...
張巡。 張巡(708年—757年11月24日),字巡,蒲州河東(今山西永濟)人。(《新唐書》本傳載為鄧州南陽)。唐代中期名臣。唐玄宗開元末年,張巡中進士,歷任太子通事舍人、清河縣令、真源縣令。安史之亂時,起兵守雍丘,抵抗叛軍。至德二載(757年),安慶緒派部將尹子琦率軍十三萬南侵江淮屏障睢陽,張巡與許遠等數千人,在內無糧草、外無援兵的情況下死守睢陽,前后交戰四百馀次,使叛軍損失慘重,有效阻遏了叛軍南犯之勢,遮蔽了江淮地區,保障了唐朝東南的安全。終因糧草耗盡、士卒死傷殆盡而被俘遇害。后獲贈揚州大都督、鄧國公。唐宣宗大中二年(848年),張巡繪像凌煙閣。至明清時,得以從祀歷代帝王廟。
錢舜舉碩鼠圖。元代。鄧文原。 禾黍連云待歲功,爾曹竊食素餐同。平生貪黠終何用,看取人間五技窮。
蔣公祠 其二。清代。王兆升。 西來紫氣傍云明,夫人聲華信莫京。岡嶺已因名德峻,鄱湖更為使君清。歸鴻附驥登臨遠,蔦草緣松霄漢榮。每過舊游吟畫錦,幾回翹首不勝情。
諸將八首 其七。明代。李夢陽。 天下軍儲盡海頭,材官郡國遍防秋。若道成功無造偽,豈應屠賈坐封侯。
次韻黃子馀惠雙井茶二首 其一。宋代。洪適。 荻花楓葉醉為鄉,每憶臨分一鼎香。枉費光陰驚老大,略無治行愧循良。歸心來往雞豚社,清思消磨雁鶩行。且喜弦歌馀樂地,好詩句句挾風霜。
鳳銜杯 詠秦羽陽宮瓦。近現代。溥儒。 羽陽宮殿悲何處。彩云蕭史同朝暮。霸業久隨塵,問咸陽、可憐焦土。祗河岳,還如故。閱滄桑,成今古。漳臺片瓦皆愁侶。嘆璧月仍圓,銷磨秦漢經風雨。興亡恨,誰能補。
憶王孫 其二 游西施山。清代。毛奇齡。 西施歌館舊城東。畫棟朱欄映碧空?;ㄐ蹶庩幊猛盹L。翠重重。石上胭脂墮雨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