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江岸邊蓮子多,采蓮女兒并船歌。
青房圓實齊戢戢,爭前競折漾微波。
試牽綠莖下尋藕,斷處絲多刺傷手。
白練束腰袖半卷,不插玉釵妝梳淺。
船中未滿度前洲,借問阿誰家住遠。
歸時共待暮潮上,自弄芙蓉還蕩槳。
采蓮曲·秋江岸邊蓮子多。唐代。張籍。 秋江岸邊蓮子多,采蓮女兒并船歌。青房圓實齊戢戢,爭前競折漾微波。試牽綠莖下尋藕,斷處絲多刺傷手。白練束腰袖半卷,不插玉釵妝梳淺。船中未滿度前洲,借問阿誰家住遠。歸時共待暮潮上,自弄芙蓉還蕩槳。
“秋江岸邊蓮子多,采蓮女兒并船歌”,清秋時節,蓮子成熟了,碧荷沿江連綿無際,正是收獲的季節。采蓮女們笑著,唱著駛船來江上采蓮?!安⒋琛?,幾只船兒緊緊相靠,并駕齊驅。一個“并”字,突出了采蓮是群體活動,以及采蓮女們的爽朗和快樂。她們的船搖到哪里,她們那優美的歌聲就飛到哪里。江流蜿蜒向前,歡快悠揚的歌聲隨著江流一路飄蕩。這陣陣甜美的歌聲,為清秋江面增添了無限風光。這兩句環境描寫,烘托出秋江采蓮的熱鬧場景。下面兩句具體描繪采蓮細節:齊戢戢,形容眾多蓮蓬露出水面,一個挨一個,戢戢然。這些飽滿的蓮子,吸引著采蓮女們。她們蕩著小船,在荷叢里穿梭,在綠色的芙蓉國里你追我趕,相互競賽,都想多采一些蓮子。澄碧的水面,濺起一朵朵晶瑩閃亮的水花,蕩起一道道翡翠般的波浪。歌聲、笑聲、槳聲,合奏出一支支活潑歡暢的青春曲。綠葉青蓮,映襯采蓮女紅潤的面頰,采蓮女和粉紅的荷花在陽光下相映生輝。顏色的相互映襯,使畫面明麗多姿;荷葉和蓮子是靜態的,采蓮女和江水是動態的,靜態和動態相互轉換,襯托出畫面的中心——采蓮女輕盈、敏捷?!盃幥?,”描寫她們爭著劃船向前,使輕舟競采的動人畫面躍然紙上?!案傉邸?,突出她們爭相采摘蓮子的情態,把她們的青春風采寫活了。從“爭前”到“競折”,采蓮畫面的動態感越來越強。詩人連用爭、折、漾幾個動詞,描繪出采蓮女們神速、靈敏的動作、興奮歡快的心境,活靈活現地表現出她們輕盈飛動的神彩。前四句押“歌”韻,為第一段,展現出廣闊而熱鬧的秋江采蓮場景,情調悠揚甜美。
五、六兩句寫尋藕:“試牽”說明她們尋藕的目的只是想看一看藕長得多大了。因為此時的藕只是小嫩藕,還沒有到扒藕的季節。綠莖上有刺,如果不小心就會刺傷手。因此,她們就慢慢地、小心翼翼地順著綠莖向下摸藕,采蓮子是那樣飛快,尋藕卻是如此緩慢,一快一慢,突出了她們尋藕的細致。這兩句押“有”韻,為第二段,刻畫尋藕的具體細節,表現出她們勞作的情景。節奏緩慢,給人以舒緩輕松的感受。
下面四句轉入刻畫采蓮人?!鞍拙毷浒刖?,不插玉釵妝梳淺”這兩句用白描手法描繪采蓮女的妝扮。她們用白色的帶子系著腰,顯示出形體曲線美和俊俏優美的風姿。她們不插玉釵,只施淡妝,表現出采蓮女的自然風采,表現出一種樸素大方的美,“船中未滿度前洲,借問阿誰家住遠”,蓮子還沒有把船艙裝滿,她們便相互鼓勁:“我們結伴到前面的洲邊繼續采吧?!彼齻冞叢蛇呄嗷リP切地詢問:“我們越往前采,離家就越遠了,誰家住得遠一些?”一句親切的問話,揭示出她們善良的心地和開朗的性格,突出了她們相互的友愛和關切。這濃厚的人情顯示出她們美的心靈、美的情操,她們的形體美和內在美互為表里、相得益彰,給人美的享受。
這四句押“洗”韻,為第三段,刻畫采蓮女們的形體外貌和內心世界,情調樸實親切。
最后兩句描繪采蓮女暮歸:“歸時其待暮潮上,自弄芙蓉還蕩槳?!卑磉€在采蓮,表現了她們的勤勞。日暮漲潮,正好可以乘船疾駛。這個“共”字用得妙,突出了她們同出同歸和豐收后共同的歡樂。在歸途中,她們邊蕩著槳邊拿著荷花玩耍。一天勞動后,她們還是那樣輕松。這最后兩句展現出一幅水彩畫:紅色的晚霞給采蓮女披上了絢麗的色彩,她們的歡笑和歌聲,為日暮秋江增添了無限的情趣。結尾和開頭照應緊密。最后兩句押“漾”韻,描繪出一幅采蓮女豐收歸來邊蕩槳邊弄荷花的動人畫面,讓人們在輕松愉快中回味全篇。
這首詩采蓮活動寫得相當細致,從頭到尾都是運用敘述和白描手法,如同采蓮女一樣淡妝淺梳,不假雕飾,表現出一種純樸明麗的風格,洋溢著濃郁的江南民歌風味。全詩構思獨特,每韻一段,各段之間富有變化,從而展示出從晨出到暮歸群體采蓮的全部過程。全詩場景多變,情節豐富,令人留連往返,興味無窮。
張籍(約767~約830),唐代詩人。字文昌,漢族,和州烏江(今安徽和縣)人,郡望蘇州吳(今江蘇蘇州)1 。先世移居和州,遂為和州烏江(今安徽和縣烏江鎮)人。世稱“張水部”、“張司業”。張籍的樂府詩與王建齊名,并稱“張王樂府”。著名詩篇有《塞下曲》《征婦怨》《采蓮曲》《江南曲》。1 《張籍籍貫考辨》認為,韓愈所說的“吳郡張籍”乃謂其郡望,并引《新唐書·張籍傳》、《唐詩紀事》、《輿地紀勝》等史傳材料,駁蘇州之說而定張籍為烏江人。 ...
張籍。 張籍(約767~約830),唐代詩人。字文昌,漢族,和州烏江(今安徽和縣)人,郡望蘇州吳(今江蘇蘇州)1 。先世移居和州,遂為和州烏江(今安徽和縣烏江鎮)人。世稱“張水部”、“張司業”。張籍的樂府詩與王建齊名,并稱“張王樂府”。著名詩篇有《塞下曲》《征婦怨》《采蓮曲》《江南曲》。1 《張籍籍貫考辨》認為,韓愈所說的“吳郡張籍”乃謂其郡望,并引《新唐書·張籍傳》、《唐詩紀事》、《輿地紀勝》等史傳材料,駁蘇州之說而定張籍為烏江人。
放言十首。宋代。黃庭堅。 弄水清江曲,采薇南山隅。當吾無事時,此豈不我娛。喬木好鳥音,天風韻虛徐。遐心游四海,萬里不須臾?;厥坠乓鹿?,荊樊老丘墟。欲付此中意,歸翻蟲蠹書。短生憂不足,此道樂有余。
吳條聞來自婁東同泛舟錦峰飲于瞿園小閣。清代。侯開國。 乘興同移書畫船,名園步步許流連。松林礙日常疑雨,鳥道穿云欲上天。山勢北來當小閣,湖波南望接平田。酒闌無限滄桑感,話著開元各泫然。
秋夕過松陵。宋代。武衍。 月冷江空夜氣濃,桂行飛下廣庭風。不知何處神仙過,鶴唳數聲煙靄中。
五桂山飛瀑。明代。梁思誠。 桂嶺插云表,蒼茫天四圍。洪泉劈澗落,寒瀑破空飛。百道穿危磴,千尋下翠微。曉煙洗殘黛,白霧掩輕扉。流響方成韻,聞聲未覺希。香壚思渺渺,廬阜夢依依。雨氣雜晴霰,電光浮夕暉。沿洄卷綃幕,噴薄灑珠璣。低咽青溪玉,斜侵白袷衣。云垂大鵬翼,風助巨鰲威。樹杪層冰折,簾間赤日暉。隔崖煙裊裊,陰壑草霏霏。蜿地長虹似,繃云綵帶非。蓮開太華曉,芝吐雪苗肥。清嘯靈禽和,高吟木客稀。二樓山月白,三島露桃緋。遇物結遐想,觀空悟化機。重林時徙倚,鸞鶴夜深歸。
題浯溪。宋代。曾豐。 千古一碑得人愛,來書碑后幾前輩。相頡頏甚曾不饒,自混融之了無礙。太平天子狃開元,馴致馬嵬悔何逮。桑陰未徙宗廟安,儲皇功豈不云倍。君父恩重臣子輕,功至彌天皆分內。靈武猶言權濟經,京師何忍小間大。南內起居不遑安,西宮晨夕無聊賴。不沒其實豫章公,言者無罪聞足戒。元結但持歸美心,為尊者諱誰獨怪。歸美為頌刺為雅,四詩義各有攸在。一出春秋雅頌中,兩忘人我是非外。朅來獨招莫逆魂,尊中有酒聊一酹。垂去更解未艾紛,石上有壁聊一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