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長安歸還揚州九月九日行薇山亭賦韻。南北朝。江總。 心逐南云逝,形隨北雁來。故鄉籬下菊,今日幾花開。
我的心追逐南去的云遠逝了,
身體卻隨著秋季由北向南飛回的大雁歸來。
故鄉家里籬笆下栽種的菊花,
今日又開了幾朵呢?
江總,南朝陳人。陳亡,入長安,仕于隋,后辭官南歸,這首詩寫于南歸途中。
岑參,盛唐邊塞詩人。安史之亂中,長安淪陷,故有此詩。
這首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詩人在回揚州途中經山東微縣微山亭所詠的這首重陽小詩,就在強烈的故鄉之念中,流露出亡國的隱痛。流云南逝,大雁南歸;后兩句言所想之境:故鄉籬菊,花事何如?但實景虛象,絕非隨意拈來,而是精心擇用。這樣,故土之眷盡在這眼前、遠處的景物之中;亡國之恨,則全蘊于景點構成的圖畫里。
江總(519~594)著名南朝陳大臣、文學家。字總持,祖籍濟陽考城(今河南蘭考)。出身高門,幼聰敏,有文才。年十八,為宣惠武陵王府法曹參軍,遷尚書殿中郎。所作詩篇深受梁武帝賞識,官至太常卿。張纘、王筠、劉之遴,乃一時高才學士,皆對江總雅相推重,與之為忘年友。侯景之亂后,避難會稽,流寓嶺南,至陳文帝天嘉四年(563)才被征召回建康,任中書侍郎。陳后主時,官至尚書令,故世稱“江令”。任上“總當權宰,不持政務,但日與后主游宴后庭”,“由是國政日頹,綱紀不立”(《陳書·江總傳》)。隋文帝開皇九年(589)滅陳,江總入隋為上開府,后放回江南,去世于江都(今江蘇揚州)。 ...
江總。 江總(519~594)著名南朝陳大臣、文學家。字總持,祖籍濟陽考城(今河南蘭考)。出身高門,幼聰敏,有文才。年十八,為宣惠武陵王府法曹參軍,遷尚書殿中郎。所作詩篇深受梁武帝賞識,官至太常卿。張纘、王筠、劉之遴,乃一時高才學士,皆對江總雅相推重,與之為忘年友。侯景之亂后,避難會稽,流寓嶺南,至陳文帝天嘉四年(563)才被征召回建康,任中書侍郎。陳后主時,官至尚書令,故世稱“江令”。任上“總當權宰,不持政務,但日與后主游宴后庭”,“由是國政日頹,綱紀不立”(《陳書·江總傳》)。隋文帝開皇九年(589)滅陳,江總入隋為上開府,后放回江南,去世于江都(今江蘇揚州)。
七夕。宋代。劉跂。 夜永風露下,庭空簾幕秋。杯盤延素魄,針縷動雙眸。天上秖今夕,人間寧少留。如何一水際,歲歲此相求。
黃待制病中以詩寄之。宋代。釋寶曇。 故山馀地亦嶙峋,中有掖垣梧十尋。自是萬金醫國少,人皆三事望公深。茂陵多病書成帙,季子來歸雪滿簪。試與共觀天下士,彌縫一世果何心。
贈詩奚黃懿卿謔來獻。明代。鄧云霄。 書記翩翩清且嘉,偶攜龍劍事張華。行吟常負囊中錦,同夢曾偷筆里花。白社徑堪呼小友,青云猶許附名家。主人最是憐才者,豈似方回浪自誇?
恭和御制耕織圖詩 其一。清代。允祥。 歷歷三時況,如陳《七月》篇。秋云青甸里,春雨綠疇邊。圣政先無逸,皇心重有年。孜孜宵{口干}意,總向畫圖傳。
發虹縣。宋代??灼街?。 驅馬汴河西,從此游帝鄉。瞻言驛堠短,喜及春日長。碧瓦映茅茨,人煙密相望。芻茭足供馬,亦有酒可嘗。旁觀波瀾起,萬柁攢舟航。一跌性命已,豈惟肌骨傷。不如榆柳堤,中路穩騰驤。去家漸及旬,猶走淮楚疆。卻視故山隱,忽在天一方。東軒復難到,蘭芷媚幽香。馳光不可留,游女已采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