贈從弟。魏晉。劉楨。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風。風聲一何盛,松枝一何勁。冰霜正慘凄,終歲常端正。豈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高山上挺拔聳立的松樹,頂著山谷間瑟瑟呼嘯的狂風。
風聲是如此的猛烈,而松枝是如此的剛勁!
任它滿天冰霜慘慘凄凄,松樹的腰桿終年端端正正。
難道是松樹沒有遭遇凝重的寒意?不,是松柏天生有著耐寒的本性!
亭亭:高聳的樣子
瑟瑟:形容寒風的聲音?!?/p>
一何:多么。
慘凄:凜冽、嚴酷?!?/p>
罹( lí )凝寒:遭受嚴寒。 罹,遭受。
"豈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二句是說,難道松柏沒有遭到嚴寒的侵凌嗎?(但是它依然青翠如故,)這是它的本性決定的。
從弟:堂弟。
劉楨的詩剛勁挺拔,卓犖不凡。曹丕稱“其五言詩之善者,妙絕時人”?!顿洀牡堋饭踩?,為其代表作,尤以第二首著稱于世。
《贈從弟》(其二)貌似詠物,實為言志,借青松之剛勁,明志向之堅貞。全詩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寓意高遠,氣壯脫俗。
起首二句,即以松的高潔之態動人情思,風的肅殺之聲逼人警覺。用“亭亭”標示松的傲岸姿態,用“瑟瑟”摹擬刺骨的風聲。繪影繪聲,簡潔生動。又以“谷中”映襯“山上”,更突出了位居全詩中心的青松的傲骨。
起首二句以客觀描寫為主,三四兩句則加強了抒情的氛圍。而且在似乎不相關的松和風之間沖突頓起,令聽者心驚,觀者顏開。兩個“一何”強調詩人感受的強烈,一“盛”一“勁”表現沖突的激烈和詩人的感情傾向。第三句詩順接第二句,第四句呼應首句,章法綿密,展開有序。
五六兩句,由風勢猛烈而發展到酷寒的冰霜,由松枝的剛勁而拓寬為一年四季常端正,越發顯出環境的嚴酷和青松歲寒不凋的特性。詩的意境格外高遠,格調更顯得悲壯崇高。松樹和環境的對比也更分明,而松樹品性的價值也更加突現出來。
最后兩句變換句式,以有力的一問一答作結。詩人由外而內,由表層到深層,把讀者眼光從“亭亭”“端正”的外貌透視到松樹內在的本性,以此表明松樹之所以不畏狂風嚴寒,是因為有堅貞不屈的高風亮節。
全詩以松樹為中心,寫得集中緊湊。反復詠歌,卻不平板單調。用詞樸素無華,風骨雄健,氣勢有力。不重在工筆細描,而以層層深入事物的內核見長。
這首詩名為“贈從弟”,但無一語道及兄弟情誼。我們讀來卻頗覺情深誼長,而且能同詩人心心相印。這是因為詩人運用了象征手法,用松樹象征自己的志趣、情操和希望。自然之物原本自生自滅,與人無關。但一旦詩人用多情的目光注入山水樹木、風霜雷電,與自然界中某些同人類相通的特征一撞擊,便會爆發出動人的火花。這種象征手法的運用,劉楨之前有屈原的桔頌,劉楨之后,則更是屢見不鮮,且形成中國古典詩歌的傳統特征之一。
劉楨如果直接抒寫內心情感,很易直露,便借松樹的高潔來暗示情懷,以此自勉,也借以勉勵從弟。全詩關于兄弟情誼雖“不著一字”,但味外之旨卻更耐人品嘗。
劉楨。 劉楨(?-217),三國時魏名士,建安七子之一。字公干,山東東平寧陽人。博學有才,與魏文帝友善。后以不敬罪被刑,刑后署吏。所作五言詩,風格遒勁,語言質樸,重名于世,今有《劉公干集》。
得江西報六言十首。宋代。劉克莊。 但見盈城盈野,誰能去食去兵。山東河北卷土,江右湖南失耕。
次湯士美送蔡季任韻寄士美二首 其一。宋代。周孚。 君才元落落,吾語只平平。意廣真堪笑,情親卻自驚。瘦筇殊未到,短笛為誰橫。肺病雖羸甚,猶能倒屣迎。
夜坐同兄。明代。石寶。 明月出東方,蟲聲初在戶。宿靄倏已收,庭階出芳杜。流云翻細波,坐對喜欲舞。秋色何悠揚,龍泉碧花古。缊袍良非貧,所貴在清素。況值宵旰勤,側席思口苦。紅日關寸心,移孝固其所。豸角養既成,山龍門應補。乃知南阮心,不以萬金富。
鯽鳉鯖鱖魚圖為王菊堂賦四首 其三。明代。陳璉。 秋水湛然清,人間無數罟。游鯖時往來,鱗鬣凈堪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