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史公曰:學者多稱五帝,尚矣。然《尚書》獨載堯以來,而百家言黃帝,其文不雅馴,薦紳先生難言之??鬃铀鶄鳌对子鑶栁宓鄣隆芳啊兜巯敌铡?,儒者或不傳。余嘗西至空桐,北過涿鹿,東漸於海,南浮江淮矣,至長老皆各往往稱黃帝、堯、舜之處,風教固殊焉??傊?,不離古文者近是。予觀《春秋》《國語》,其發明《五帝德》《帝系姓》章矣,顧弟弗深考,其所表見皆不虛。書缺有間矣,其軼乃時時見於他說。非好學深思,心知其意,固難為淺見寡聞道也。余并論次,擇其言尤雅者,故著為本紀書首。
五帝本紀贊。兩漢。司馬遷。 太史公曰:學者多稱五帝,尚矣。然《尚書》獨載堯以來,而百家言黃帝,其文不雅馴,薦紳先生難言之??鬃铀鶄鳌对子鑶栁宓鄣隆芳啊兜巯敌铡?,儒者或不傳。余嘗西至空桐,北過涿鹿,東漸於海,南浮江淮矣,至長老皆各往往稱黃帝、堯、舜之處,風教固殊焉??傊?,不離古文者近是。予觀《春秋》《國語》,其發明《五帝德》《帝系姓》章矣,顧弟弗深考,其所表見皆不虛。書缺有間矣,其軼乃時時見於他說。非好學深思,心知其意,固難為淺見寡聞道也。余并論次,擇其言尤雅者,故著為本紀書首。
太史公司馬遷說:學者多稱贊五帝,久遠了。然而最可征而信的《尚書》,記載的獨有堯以來,而不記載皇帝、顓頊、帝嚳。諸子百家雖言黃帝,又涉于神怪,都不是典雅之訓,所以當世縉紳們都不敢說,不可以取以為證啊??鬃铀鶄鞯摹对子鑶栁宓鄣隆芳啊兜巯敌铡?,雖稱孔子所傳,但儒者懷疑不是圣人之言,所以不傳以為實。我曾經西至崆峒山黃帝問道于廣成子處,北到黃帝堯舜之都涿鹿,東到海,南到江淮,我所經歷的地方,所見過的長老,往往稱頌黃帝堯舜的舊績與其風俗教化,固來與別處有所不同。那么別的書說到黃帝的,也或者可以為證??傊?,大要不背離《尚書》所記載的接近這些。我看《春秋》《國語》,這兩篇發揮闡釋《五帝德》《帝系姓》很彰著。顧儒者但不深考而且有的不傳講。這兩篇所發揮闡述得很顯著,驗之風俗教化固然不同一般,都是事實,一點也不虛。況《尚書》缺亡的內容多了,豈能因為它缺亡而算了呢?它所遺失的,像黃帝以下的事情,就時時見于其他的傳說中,如百家《五帝德》之類,都是其他學說。有怎么可以因為縉紳難言,儒者不傳,而不選取了呢?非好學深思,心知其意的人,不能擇取。而淺見寡聞者本來就難為它講說。我按照黃帝、顓頊、帝嚳、堯、舜的次序,選擇其中語言比較典雅的。所以寫成本紀的開頭。
《尚書》:即《書經》,簡稱《書》,我國最早的史書,是有關堯、舜、禹史事和商、周帝王言論及文告的歷史文獻匯編。
百家:《漢書》卷三?《藝文志》記載有《百家》篇三十九卷。一說為諸子百家。
雅:正確。馴:通“訓”,準則。事有所依,文辭又美,也就是有規范的意思。
薦紳:即縉紳,有官職或作過官的人??N:插;紳,大帶。古時官員腰系大帶,上插笏版(上朝用的記事手板)。
《宰予問五帝德》、《帝系姓》:《大戴禮記》和《孔子家語》中均收有這兩篇文章。
空峒:山名,傳說是黃帝問道于廣成子處,在今甘肅省平涼市西。峒,音tóng。
指《宰予問五帝德》、《帝系姓》等上古文字寫成的典籍。
顧弟:只不過。弟,同“第”。
見:音xiàn,通“現”。表見:記載。虛:虛妄。
書缺有間:《尚書》缺亡,空白很多。
軼:音yì,通“佚”,散失。
《五帝本紀》為《史記》的第一篇。司馬遷在寫這篇傳記時,遇到了兩個困難:一為史料的缺乏。司馬遷決定從黃帝寫起,而《尚書》所載的史實卻是從唐堯開始的,前面有許多空白需要填補;二為史料的真偽難辨。當時的學者多稱五帝,而諸子百家傳說的黃帝早已被神化、文學化,難以使人完全相信。在此種情況下,司馬遷作了兩方面的工作:一是進行實地考察。通過到各地漫游,將民間傳說和信史材料相互印證;二是對現存史料進行梳理,不僅到《春秋》《國語》等史書中去尋找材料,而且對儒家的典籍的有關記載,也給予了高度的重視。司馬遷終于成功了,他不僅發現了民間傳說和信史記載中的許多一致之處,而且切身感受到了各地區和不同部族的文化差異,他還在《尚書》以外找到了許多可資利用的信史材料,為他的寫作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這篇《五帝本紀贊》乃是對《五帝本紀》寫作情況的說明。司馬遷在文中連續運用轉折句式,用以表達其感慨和體會。清人吳楚材、吳調侯在《古文觀止》評點中,把這篇文章歸結為“九轉”,盡管劃分略嫌瑣碎,但也確實體會到作品的神韻。這些轉折有的表困擾,有的表嘆惋,有的表喜悅,有的表自信,均道出了司馬遷寫作的甘苦,造成轉折委曲,往復回環的文勢,頗具文簡意深的效果。
司馬遷(前145年-不可考),字子長,夏陽(今陜西韓城南)人,一說龍門(今山西河津)人。西漢史學家、散文家。司馬談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敗降之事辯解而受宮刑,后任中書令。發奮繼續完成所著史籍,被后世尊稱為史遷、太史公、歷史之父。他以其“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識創作了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原名《太史公書》)。被公認為是中國史書的典范,該書記載了從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期,到漢武帝元狩元年,長達3000多年的歷史,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
司馬遷。 司馬遷(前145年-不可考),字子長,夏陽(今陜西韓城南)人,一說龍門(今山西河津)人。西漢史學家、散文家。司馬談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敗降之事辯解而受宮刑,后任中書令。發奮繼續完成所著史籍,被后世尊稱為史遷、太史公、歷史之父。他以其“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識創作了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原名《太史公書》)。被公認為是中國史書的典范,該書記載了從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期,到漢武帝元狩元年,長達3000多年的歷史,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梅花二首。唐代。王初。 應為陽春信未傳,固將青艷屬殘年。東君欲待尋佳約,剩寄衣香與粉綿。迎春雪艷飄零極,度夕蟾華掩映多。欲托清香傳遠信,一枝無計奈愁何。
重陽阻雨。唐代。魚玄機。 滿庭黃菊籬邊拆,兩朵芙蓉鏡里開。落帽臺前風雨阻,不知何處醉金杯。
避賊書事十三首 其九。宋代。左緯。 妻兒共一區,日夜謹相守。遙驚白旗來,不覺四散走。汝死吾不知,吾亡汝何咎。隔林聞哭聲,相見真成偶。
憶遠曲。唐代。元稹。 憶遠曲,郎身不遠郎心遠。沙隨郎飯俱在匙,郎意看沙那比飯。水中書字無字痕,君心暗畫誰會君。況妾事姑姑進止,身去門前同萬里。一家盡是郎腹心,妾似生來無兩耳。妾身何足言,聽妾私勸君。君今夜夜醉何處,姑來伴妾自閉門。嫁夫恨不早,養兒將備老。妾自嫁郎身骨立,老姑為郎求娶妾。妾不忍見姑郎忍見,為郎忍耐看姑面。
懷舊。宋代。李正民。 遁跡漁鹽遠市朝,回廊落葉響蕭蕭。云迷嶺岫天將雪,草沒汀洲海上潮。欲寄新詩人杳杳,重尋舊會恨迢迢。暮年更欠劉龔語,門翳蓬蒿轉寂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