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史公曰:《詩》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彪m不能至,然心鄉往之。余讀孔氏書,想見其為人。適魯,觀仲尼廟堂車服禮器,諸生以時習禮其家,余祗回留之不能去云。天下君王至于賢人眾矣,當時則榮,沒則已焉??鬃硬家?,傳十余世,學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國言《六藝》者折中于夫子,可謂至圣矣!
孔子世家贊。兩漢。司馬遷。 太史公曰:《詩》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彪m不能至,然心鄉往之。余讀孔氏書,想見其為人。適魯,觀仲尼廟堂車服禮器,諸生以時習禮其家,余祗回留之不能去云。天下君王至于賢人眾矣,當時則榮,沒則已焉??鬃硬家?,傳十余世,學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國言《六藝》者折中于夫子,可謂至圣矣!
太史公說:《詩經》上有句話:“巍峨的高山可以仰望,寬廣的大道可以循著前進?!蔽译m然不能到達那里,但是心中一直向往它。我讀孔子的書,由推理可以知道他的為人。
到了魯國,看到孔子的祠堂、他的車子、衣服和禮器,許多儒生在他家里按時演習禮儀,我徘徊留戀,舍不得離開。
天下的君王以及賢人是很多的,(他們大多是)當時的榮耀,死后就完了。
孔子是一個平民,傳到十幾代,讀書的人都尊崇他。從天子王侯,到全國研究六經的人,都以孔子的學說作為準則,孔子可以說是道德學問最高尚的人了!
太史公說:《詩經-小雅-車轄》中有這樣的句子:“高山嗎,人人都仰望著,大路嗎,個個都可通行?!彪m然不能人人都能登上那高山絕頂,踏上那大路坦途,但心總是向往著它。我讀著孔子的書,便想見他的為人。到了魯國,參觀孔子的廟堂、孔子用過的車子、穿過的衣服以及祭祀器具,見到眾儒生按時在他家里演習禮儀,我恭敬地徘徊留連,不肯離去。自古以來,天下的君王以及賢人太多了,一般都在當時榮顯,死后也就完了。
孔子是普通的百姓,傳了十余代,學者仍然尊崇他。從天子、王侯起,中國講說“六藝”的人,都以孔子作為判斷是非的標準??鬃?,可以說是最了不起的圣人了。
太史公說:《詩經》有這樣的話:“巍峨的高山令人仰望,寬闊的大路讓人行走?!?/p>
盡管我不能回到孔子的時代,然而內心非常向往。我閱讀孔氏的書籍,可以想見到他的為人。去到魯地,觀看仲尼的宗廟廳堂、車輛服裝、禮樂器物,儒生們按時在孔子故居演習禮儀,我流連忘返以至留在那里無法離去。天下從君王直至賢人,是很多很多了,生前都榮耀一時,死后也就完。
孔子是個平民,傳世十幾代,學者尊祟他。上起天子王侯,中原凡是講習六經的都要以孔夫子為標準來判斷是非,孔子可說是至高無上的圣人了!
選自《史記·孔子世家》(中華書局1959年版)?!妒酚洝芬话偃?,每篇最后都以“太史公曰”的形式,對所記的歷史人物或事件加以評論,一般稱為贊。贊,文體名。本文是《史記·孔子世家》的贊,是作者對孔子的評論。
太史公:司馬遷的官名,用以自稱。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出自《詩經·小雅·車舝(xiá)》。仰,這里是仰慕、敬仰的意思。景行,大道。這里喻指高尚的品德。行,這里是效法的意思。止,句末語氣助詞,無意義。
鄉:通“向”。
適:往。
祗(zhī)回:相當于“低回”。流連,盤桓。祗,恭敬。有的版本作“低回”。
布衣:沒有官職的人。
《六藝》:指六經,即《詩》《書》《禮》《樂》《易》《春秋》。
折中:調和取證。
司馬遷讀孔子著作之際,在內心深處極為敬佩這位古代的圣人。在司馬遷看來??鬃邮且蛔《氲母呱?,使人仰慕。來到孔子故居之后,他對孔子有了更深的理解,向往之情得到進一步的強化。他見到了孔子的廟堂、車服、禮器,見到這些與孔子密切相關的器物以后,好像孔子的形象就在自己的眼前。司馬遷在孔子故居還見到許多儒生按時在他家中演習禮儀,儒生的習禮是那樣的虔誠,可見孔子的思想有著巨大的精神魅力。此情此景,司馬遷被強烈地吸引了,以至不愿離開圣人的故居。
《孔子世家贊》是《史記·孔子世家》的結束語??鬃釉静皇峭鹾顚⑾?,但司馬遷卻把他列入“世家”。他不是完全按照官本位來處理歷史人物,他把孔子當做古代的圣人來看待。這說明司馬遷頗具遠見與卓識。
在寫作手段方面,此文為虛實結合。開篇引用《詩經》的話,抒發作者的感慨,乃是憑虛而起。中間部分敘寫在孔子故居的所見與感受。結尾部分用“可謂至圣矣”來做結論。令人信服。
司馬遷(前145年-不可考),字子長,夏陽(今陜西韓城南)人,一說龍門(今山西河津)人。西漢史學家、散文家。司馬談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敗降之事辯解而受宮刑,后任中書令。發奮繼續完成所著史籍,被后世尊稱為史遷、太史公、歷史之父。他以其“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識創作了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原名《太史公書》)。被公認為是中國史書的典范,該書記載了從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期,到漢武帝元狩元年,長達3000多年的歷史,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
司馬遷。 司馬遷(前145年-不可考),字子長,夏陽(今陜西韓城南)人,一說龍門(今山西河津)人。西漢史學家、散文家。司馬談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敗降之事辯解而受宮刑,后任中書令。發奮繼續完成所著史籍,被后世尊稱為史遷、太史公、歷史之父。他以其“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識創作了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原名《太史公書》)。被公認為是中國史書的典范,該書記載了從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期,到漢武帝元狩元年,長達3000多年的歷史,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初冬有事武闈登三山南樓眺望。明代。盧龍云。 一上層樓寓目寬,南中十月只輕寒。千山雨過林仍綠,萬木霜催葉未丹。騎射此時資講武,蒐羅他日備登壇。漢家頗牧頻推轂,須信封侯事不難。
代吳兒作小至后九九詩八解 其一。宋代。張侃。 一九才過二九來,見人相喚袖難開。外頭天色時時轉,雪急因風緩緩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