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府日無事,吾徒只是閑。
草根侵柱礎,苔色上門關。
飲硯時見鳥,卷簾晴對山。
新詩吟未足,昨夜夢東還。
敬酬李判官使院即事見呈。唐代。岑參。 公府日無事,吾徒只是閑。草根侵柱礎,苔色上門關。飲硯時見鳥,卷簾晴對山。新詩吟未足,昨夜夢東還。
公府之中每日無事可辦,我們同僚只是覺得清閑。
野草根根扎到柱下基石,青苔片片已將大門爬滿。
硯水之中時而掠過鳥影,卷起簾子面對青天群山。
新的詩作至今尚未吟成,昨天夜間又在夢中東還。
李判官:指當時封常清幕下判宮李棲筠。使院:即北庭節度使的官署。
公府:即岑參及其同僚的辦公處。
柱礎:柱子的基石。
門關:門閂。
飲硯(yàn):鳥影掠過,如飲硯水。
東還:東歸。詩人在西北邊塞,故云。
唐天寶十三載(754年),詩人赴北庭都護府任職于封常清軍幕,這首詩即是與同僚李棲筠的酬和之作。當時值封常清受降回軍之后,北庭一帶暫時安定無事。這首詩所寫的就是這期間幕府中閑靜的生活。
參考資料:
1、高光復.高適岑參詩譯釋: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4:240-242
詩的首聯中“日無事”、“只是閑”從兩個方面點出“閑”字?!叭铡?、“只”都對“閑”加以強調?!伴e”是此詩所寫的主要內容,也是此詩的基本情調,以疏談的筆調引起全詩。
詩的中間四句用公府所見所聞的景物寫閑靜生活和閑適情調?!安莞种A,苔色上門關”,這兩句寫公府之內景物。無人頻繁往來,以致野草滋生、青苔蔓延,可見“公府日無事”,而詩人得以有足夠時間對柱礎間的草根、門關上的苔色作細致觀察,可見“吾輩只是閑”這兩句上句從形著筆,下句從色落墨,一“侵”一“上”,寫出草根、青苔潛移默化的發展形態,刻畫極細致入微?!帮嫵帟r見鳥,卷簾晴對山,”這兩句寫公府之外景物。前一句寫飛鳥并不直接去寫,卻以鳥影掠過硯水來寫,由府內自然轉到府外,手法很高明。而用一“飲”字,把鳥影掠過硯水好似啄水的形態寫得既十分形象,又很有情趣。這種閑情是只在“無事”時才有的。后—句用“卷簾”把詩人的視線由府內轉到府外,與上句是同樣巧妙的手法。而晴空之下,滿目青山,場面卻是松開闊極有邊塞特征的。這種逸致也是“無事”時才有的。上下兩句,由近及遠,一動一靜,均突出了閑靜情趣。
詩的最后兩句承上文寫鄉思:“新詩吟未足,昨夜夢東還”。能在邊地字斟句酌,從容吟詩,仍流露“閑”字,而新詩未足即被鄉夢打斷,寫“閑”中鄉思愈切,十分符合閑居異地的生活情調。
這首詩以“閑”字為貫串全詩的線索,而以鄉思作結,中間四句寫閑居所見景物,寫近景則刻畫入微,寫遠景則場面開闊,筆法輕松疏談。
岑參(約715-770年),唐代邊塞詩人,南陽人,太宗時功臣岑文本重孫,后徙居江陵。[1-2] 岑參早歲孤貧,從兄就讀,遍覽史籍。唐玄宗天寶三載(744年)進士,初為率府兵曹參軍。后兩次從軍邊塞,先在安西節度使高仙芝幕府掌書記;天寶末年,封常清為安西北庭節度使時,為其幕府判官。代宗時,曾官嘉州刺史(今四川樂山),世稱“岑嘉州”。大歷五年(770年)卒于成都。 ...
岑參。 岑參(約715-770年),唐代邊塞詩人,南陽人,太宗時功臣岑文本重孫,后徙居江陵。[1-2] 岑參早歲孤貧,從兄就讀,遍覽史籍。唐玄宗天寶三載(744年)進士,初為率府兵曹參軍。后兩次從軍邊塞,先在安西節度使高仙芝幕府掌書記;天寶末年,封常清為安西北庭節度使時,為其幕府判官。代宗時,曾官嘉州刺史(今四川樂山),世稱“岑嘉州”。大歷五年(770年)卒于成都。
讀元史三首 其三。清代。顧嗣立。 文章開魯姚,元氣尚團結。萬歷置奎章,作者首虞揭。金華接踵興,儒林推四杰。為學務根柢,行文凈冰雪。古藻揚清光,煌煌照碑碣。一代制作手,小儒盡咋舌。同時惟歐陽,瓣香乃祖烈。后來宋太史,猶承黃柳訣。斯文如江河,源遠流不韻。猗歟百年間,生才竟殊絕。
會陳亨父。明代。顧璘。 西園虛閣對高林,閉戶焚香養道心。勝地幾年頻悵望,歸帆千里一開襟。云深獨鶴蕭蕭舞,海近寒龍細細吟。明月倚闌無限興,莫因人世嘆浮沉。
題畫 其三。明代。張弼。 云杉如薺屋如蚶,詰曲溪流瀉碧潭。獨立小橋吟不盡,插天晴翠太湖南。
再次韻楊宰七首。宋代。陳造。 驟聞行旅嘆赍糧,無復居人肯饋漿。十襲君詩要娛老,卻愁痛定說常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