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馬馱經事已空,斷碑殘剎見遺蹤。
蕭蕭茅屋秋風起,一夜雨聲羈思濃。
宿白馬寺。唐代。張繼。 白馬馱經事已空,斷碑殘剎見遺蹤。蕭蕭茅屋秋風起,一夜雨聲羈思濃。
漢代白馬馱經的事早已過去,只剩下斷碑和殘破的古廟留下遺跡。
這茅草房上吹起了蕭瑟的秋風,一夜的浙瀝秋雨給人帶來了多少別思離情。
白馬寺:位于今洛陽城東十二公里處。建于東漢永平十一年(68年),是我國最早的一座官辦佛寺。
白馬馱經:傳說漢明帝遺使去天竺(今印度)求佛法,有天竺僧攝摩騰和竺法蘭至洛陽,同時有白馬馱經而來,故所建佛寺名白馬寺,白馬馱經即指此事。典出南北朝《漢法本內傳》與北魏楊炫之《洛陽伽藍記》卷四:“白馬寺,漢明帝所立也,佛入中國之始。寺在西陽門外三里御道南。帝夢金神,長丈六,項背日月光明。金神號曰佛。遣使向西域求之,乃得經像焉。時白馬負經而來,因以為名?!?/p>
剎(chà):佛寺。
蕭蕭:風聲。
羈思:即羈旅之思。在外做客思念故鄉的心情。
參考資料:
1、肅靜,阿華編,中國名勝風光詩詞選,中國書店,1992.01,第84頁
2、王曙著,新編唐詩故事集 黃河長江親情篇,北京工業大學出版社,2001.1,第193頁
天寶十四年(公元755年)發生“安史之亂”,當年十二月,叛軍攻陷洛陽。安祿山在派兵西進的同時,于公元756年在洛陽稱大燕皇帝,東都洛陽遭到嚴重破壞,白馬寺也未能幸免。經過這次浩劫,當詩人張繼在一個秋雨之夜投宿其寺,在感慨萬千中,便寫下了這首《宿白馬寺》詩。
參考資料:
1、洪丕謨,佛詩三百首,江蘇文藝出版社,1993年08月第1版,第106頁
詩先寫入白馬寺時所見所感。作者從眼前的斷碑殘剎想起白馬馱經的往昔盛事,一“空”一“見”的鮮明對比,極為準確地傳達出他當時的感傷情緒,從中透露出濃郁的時代氣息。接著,抒寫宿白馬寺的感受。破舊的茅屋,蕭蕭的秋風,沙沙的雨聲。觸發起作者思鄉念親的愁情;在這環境的演染與襯托下,“濃”字就顯得極為自然而突出。至此,傷時之恨,身世之感、羈旅之愁在詩中達到水乳交融的地步,因而使此詩成為繼《楓橋夜泊》后的又一寫愁名篇。對比《宿白馬寺》和《楓橋夜泊》兩首詩,可以發現兩者有共同之處:兩者寫的都是秋天,前者為“秋風起”,后者為“霜滿天”;兩者均寫到夜晚,前者為“一夜雨聲”,后者為“江楓漁火”;兩者都寫到愁苦,前者為“羈思濃”,后者為“對愁眠”。
張繼(約715~約779)字懿孫,漢族,襄州人(今湖北襄陽人)。唐代詩人,他的生平不甚可知。據諸家記錄,僅知他是天寶十二年(公元七五三年)的進士。大歷中,以檢校祠部員外郎為洪州(今江西南昌市)鹽鐵判官。他的詩爽朗激越,不事雕琢,比興幽深,事理雙切,對后世頗有影響。但可惜流傳下來的不到50首。他的最著名的詩是《楓橋夜泊》。 ...
張繼。 張繼(約715~約779)字懿孫,漢族,襄州人(今湖北襄陽人)。唐代詩人,他的生平不甚可知。據諸家記錄,僅知他是天寶十二年(公元七五三年)的進士。大歷中,以檢校祠部員外郎為洪州(今江西南昌市)鹽鐵判官。他的詩爽朗激越,不事雕琢,比興幽深,事理雙切,對后世頗有影響。但可惜流傳下來的不到50首。他的最著名的詩是《楓橋夜泊》。
橫浦十詠 其八 東坡祠。宋代。劉黻。 何年海上還,坐鎮此山川。筆硯歸京闕,衣冠帶瘴煙。一生忠膽在,萬古黨名傳。吾道多流落,西風問老天。
向陽看未足。更露立闌干,日高人獨。江空佩鳴玉。問煙鬟霞臉,為誰膏沐。情間景淑。嫁東風、無媒自卜。鳳臺高,貪伴吹笙,驚下九天霜鵠。紅蹙?;ㄩ_不到,杜老溪壯,已公茅屋。山城水國。歡易斷,夢難續。記年時馬上,人酣花醉,樂奏開元舊曲。夜歸來,駕錦漫天,絳紗萬燭。
瑞鶴仙·向陽看未足。宋代。劉瀾。 向陽看未足。更露立闌干,日高人獨。江空佩鳴玉。問煙鬟霞臉,為誰膏沐。情間景淑。嫁東風、無媒自卜。鳳臺高,貪伴吹笙,驚下九天霜鵠。紅蹙?;ㄩ_不到,杜老溪壯,已公茅屋。山城水國。歡易斷,夢難續。記年時馬上,人酣花醉,樂奏開元舊曲。夜歸來,駕錦漫天,絳紗萬燭。
蝶戀花·盡道今年春較早。宋代。韓淲。 盡道今年春較早。梅與人情,覺得梅偏好。一樹南豅香未老。春風已自生芳草。來自城中猶帶曉。行到君家,細雨吹池沼。悵望沙坑須會到。玉溪此意年時少。
十月六日與客游金山乾明宣塔戒壇彌勒舍利廣教七山寺三首 其一。。劉摰。 水落溪橋霜未寒,岡林平淺是西山。路穿峭茜青蔥底,寺在崎嶇屈曲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