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聞龍石名,今覓龍山路。
泛江循近洲,即陸入遙樹。
離離列彩巖,泫泫濯甘露。
倏見雨征峰,高出云飛處。
好山殊未歷,游子已多趣。
尋幽雖欲行,愛境不能去。
庶憑物外蹤,稍息塵中慮。
佛廬既崇曠,云閣復高據。
登臨當雨余,眺望屬秋暮。
意同疏木寒,興逐驚烏翥。
蒼蒼暝色起,杳杳晚鐘度。
耽玩樂地幽,趨事嫌跡遽。
為謝林下人,行當重游寓。
游龍山。元代。戴良。 昔聞龍石名,今覓龍山路。泛江循近洲,即陸入遙樹。離離列彩巖,泫泫濯甘露。倏見雨征峰,高出云飛處。好山殊未歷,游子已多趣。尋幽雖欲行,愛境不能去。庶憑物外蹤,稍息塵中慮。佛廬既崇曠,云閣復高據。登臨當雨余,眺望屬秋暮。意同疏木寒,興逐驚烏翥。蒼蒼暝色起,杳杳晚鐘度。耽玩樂地幽,趨事嫌跡遽。為謝林下人,行當重游寓。
(1317—1383)元明間浦江人,字叔能,號九靈山人,又號云林。通經、史百家暨醫、卜、釋、老之說。初習舉子業,尋棄去,學古文于黃、柳貫、吳萊。學詩于余闕。元順帝至正十八年,朱元璋取金華,召之講經史。旋授學正。不久逃去。順帝授以淮南江北等處儒學提舉。后避地吳中,依張士誠。見士誠將敗,挈家泛海,抵登、萊。欲行歸擴廓軍,道梗,僑寓昌樂。元亡,南還,變姓名,隱四明山。明太祖物色得之,召至京師,試以文,欲官之,以老疾固辭,忤旨。逾年自殺。良為詩風骨高秀,眷懷宗國,多磊落抑塞之音。有《九靈山房集》。 ...
戴良。 (1317—1383)元明間浦江人,字叔能,號九靈山人,又號云林。通經、史百家暨醫、卜、釋、老之說。初習舉子業,尋棄去,學古文于黃、柳貫、吳萊。學詩于余闕。元順帝至正十八年,朱元璋取金華,召之講經史。旋授學正。不久逃去。順帝授以淮南江北等處儒學提舉。后避地吳中,依張士誠。見士誠將敗,挈家泛海,抵登、萊。欲行歸擴廓軍,道梗,僑寓昌樂。元亡,南還,變姓名,隱四明山。明太祖物色得之,召至京師,試以文,欲官之,以老疾固辭,忤旨。逾年自殺。良為詩風骨高秀,眷懷宗國,多磊落抑塞之音。有《九靈山房集》。
游崆峒巖和洪邑侯韻。明代。梁之屏。 何處尋真覓島洲,崆峒景物似羅浮。霞流玉乳巖多麗,風捲晴嵐石更幽。九轉鼎留經歲月,三花樹老度春秋。片云屯蓋祥光映,列宿遙臨瑞氣收。選勝登高還躡屐,沖寒歸路索重裘。公馀偶爾乘佳興,豈是當年秉燭游。
清都觀答幼遐。唐代。韋應物。 逍遙仙家子,日夕朝玉皇。興高清露沒,渴飲瓊華漿。解組一來款,披衣拂天香。粲然顧我笑,綠簡發新章。泠泠如玉音,馥馥若蘭芳。浩意坐盈此,月華殊未央。卻念喧嘩日,何由得清涼。疏松抗高殿,密竹陰長廊。榮名等糞土,攜手隨風翔。
游靈山二首。宋代。袁燮。 何人題作一靈山,千古佳名不可刊。欲識此聲非浪得,試于高處一憑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