嘆息宜春守,抽簪未亂歸。
不應徒告老,要是久知幾。
筑室聊遮雨,耘田止療饑。
杜門何悔吝,牖下斂朝衣。
挽林天和。宋代。張元干。 嘆息宜春守,抽簪未亂歸。不應徒告老,要是久知幾。筑室聊遮雨,耘田止療饑。杜門何悔吝,牖下斂朝衣。
元干出身書香門第。其父名動,進士出身,官至龍圖閣直學士,能詩。張元干受其家風影響,從小聰明好學,永泰的寒光閣、水月亭是他幼年生活和讀書處。十四五歲隨父親至河北官廨(在臨漳縣)已能寫詩,常與父親及父親的客人唱和,人稱之“敏悟”。 ...
張元干。 元干出身書香門第。其父名動,進士出身,官至龍圖閣直學士,能詩。張元干受其家風影響,從小聰明好學,永泰的寒光閣、水月亭是他幼年生活和讀書處。十四五歲隨父親至河北官廨(在臨漳縣)已能寫詩,常與父親及父親的客人唱和,人稱之“敏悟”。
同君倚過圣俞。宋代。司馬光。 王畿一古樞,簿領日填積。自非奉朝請,九衢未嘗識。今北到東城,胥靡暫逃役。近指圣俞居,安能不往覿。一室靜蕭然,昏碑帖古壁。叩階讀新詩,迷闇得指括。笑言殊未足,黯然日半夕。呼馬小歸涂,燈火已歷歷。又知幾何時,更有重來跡。
送李知章下第歸河北。宋代。晁補之。 斗雞擊劍鄴王臺,萬古英雄死不埋。子去悲歌宜有和,露螢白首亦常材。
蝶戀花 客中感春。清代。徐釚。 儂似浮萍漂泊里。不道留儂,到便儂留住。柳絮隨風花落處。為儂又惹閒情緒。紅淚拋殘無一語。滾滾難描,最是傷春句。試問荼蘼開似許。如何春又將歸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