瑪璃岡頭,左釃酒、右持螯食。懷舊處,磨東冶劍,弄清溪笛。望里尚嫌山是障,醉中要卷江無滴。這一堆、心事總成灰,蒼波客。
嘆俯仰,成今昔。愁易攬,歡難覓。正平蕪遠(yuǎn)樹,落霞?xì)埲?。自笑頻招猿鶴怨,相期早混漁樵跡。把是非、得失與榮枯,虛空擲。
滿江紅(雨花臺用前韻)。宋代。吳潛。 瑪璃岡頭,左釃酒、右持螯食。懷舊處,磨東冶劍,弄清溪笛。望里尚嫌山是障,醉中要卷江無滴。這一堆、心事總成灰,蒼波客。嘆俯仰,成今昔。愁易攬,歡難覓。正平蕪遠(yuǎn)樹,落霞?xì)埲?。自笑頻招猿鶴怨,相期早混漁樵跡。把是非、得失與榮枯,虛空擲。
吳潛(1195—1262) 字毅夫,號履齋,宣州寧國(今屬安徽)人。寧宗嘉定十年(1217)舉進(jìn)士第一,授承事郎,遷江東安撫留守。理宗淳祐十一年(1251)為參知政事,拜右丞相兼樞密使,封崇國公。次年罷相,開慶元年(1259)元兵南侵攻鄂州,被任為左丞相,封慶國公,后改許國公。被賈似道等人排擠,罷相,謫建昌軍,徙潮州、循州。與姜夔、吳文英等交往,但詞風(fēng)卻更近于辛棄疾。其詞多抒發(fā)濟(jì)時(shí)憂國的抱負(fù)與報(bào)國無門的悲憤。格調(diào)沉郁,感慨特深。著有《履齋遺集》,詞集有《履齋詩余》。 ...
吳潛。 吳潛(1195—1262) 字毅夫,號履齋,宣州寧國(今屬安徽)人。寧宗嘉定十年(1217)舉進(jìn)士第一,授承事郎,遷江東安撫留守。理宗淳祐十一年(1251)為參知政事,拜右丞相兼樞密使,封崇國公。次年罷相,開慶元年(1259)元兵南侵攻鄂州,被任為左丞相,封慶國公,后改許國公。被賈似道等人排擠,罷相,謫建昌軍,徙潮州、循州。與姜夔、吳文英等交往,但詞風(fēng)卻更近于辛棄疾。其詞多抒發(fā)濟(jì)時(shí)憂國的抱負(fù)與報(bào)國無門的悲憤。格調(diào)沉郁,感慨特深。著有《履齋遺集》,詞集有《履齋詩余》。
偶書。唐代。劉叉。 日出扶桑一丈高,人間萬事細(xì)如毛。野夫怒見不平處,磨損胸中萬古刀。
次韻懷彥成。元代。陳基。 沙棠為槳木蘭橈,別后令人瘦沈腰。采蕺暫歸靈越去,栽桃重赴武陵邀。醉乘蓮葉春波闊,夢落檐花夜雨飄。猶記共游鳴玉洞,滿山明月共吹簫。
枕煙亭聽白三琵琶 其一。清代。鄧漢儀。 白狼山下白三郎,酒后偏能說戰(zhàn)場。颯颯悲風(fēng)飄瓦礫,座間人似到昆陽。
國東王氣凝蒲關(guān),樓臺帖出晴空間。紫煙橫捧大舜廟,
黃河直打中條山。地鎖咽喉千古壯,風(fēng)傳歌吹萬家閑。
來來去去身依舊,未及潘年鬢已斑。
蒲關(guān)西道中作。唐代。李山甫。 國東王氣凝蒲關(guān),樓臺帖出晴空間。紫煙橫捧大舜廟,黃河直打中條山。地鎖咽喉千古壯,風(fēng)傳歌吹萬家閑。來來去去身依舊,未及潘年鬢已斑。
所懷。宋代。文天祥。 予自皋亭山為北所留,深悔一出之誤。聞故人劉小村、陳蒲塘引兵而南,流涕不自堪。只把初心看,休將近事論。誓為天出力,疑有鬼迷魂。明月夜推枕,春風(fēng)晝閉門。故人萬山外,俯仰向誰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