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子骨肉親,愿言長相隨。況離父母傍,從我學書詩。
同在道路間,講論亦未虧。為文于我前,日夕生光儀。
行役多疾疚,賴此相扶持。貧賤事難拘,今日有別離。
我去秦城中,子留汴水湄。離情兩飄斷,不異風中絲。
幼年獨為客,舉動難得宜。努力自修勵,常如見我時。
送我登山岡,再拜問還期。還期在新年,勿怨歡會遲。
別段生。唐代。張籍。 與子骨肉親,愿言長相隨。況離父母傍,從我學書詩。同在道路間,講論亦未虧。為文于我前,日夕生光儀。行役多疾疚,賴此相扶持。貧賤事難拘,今日有別離。我去秦城中,子留汴水湄。離情兩飄斷,不異風中絲。幼年獨為客,舉動難得宜。努力自修勵,常如見我時。送我登山岡,再拜問還期。還期在新年,勿怨歡會遲。
張籍(約767~約830),唐代詩人。字文昌,漢族,和州烏江(今安徽和縣)人,郡望蘇州吳(今江蘇蘇州)1 。先世移居和州,遂為和州烏江(今安徽和縣烏江鎮)人。世稱“張水部”、“張司業”。張籍的樂府詩與王建齊名,并稱“張王樂府”。著名詩篇有《塞下曲》《征婦怨》《采蓮曲》《江南曲》。1 《張籍籍貫考辨》認為,韓愈所說的“吳郡張籍”乃謂其郡望,并引《新唐書·張籍傳》、《唐詩紀事》、《輿地紀勝》等史傳材料,駁蘇州之說而定張籍為烏江人。 ...
張籍。 張籍(約767~約830),唐代詩人。字文昌,漢族,和州烏江(今安徽和縣)人,郡望蘇州吳(今江蘇蘇州)1 。先世移居和州,遂為和州烏江(今安徽和縣烏江鎮)人。世稱“張水部”、“張司業”。張籍的樂府詩與王建齊名,并稱“張王樂府”。著名詩篇有《塞下曲》《征婦怨》《采蓮曲》《江南曲》。1 《張籍籍貫考辨》認為,韓愈所說的“吳郡張籍”乃謂其郡望,并引《新唐書·張籍傳》、《唐詩紀事》、《輿地紀勝》等史傳材料,駁蘇州之說而定張籍為烏江人。
寄中書洪益中夢菊先生四首 其三。明代。曹義。 望入天臺客路長,江云野樹思茫茫。別來每嘆光陰速,屈指于今巳十霜。
送蒙齋兄長游天臺二首。宋代。戴復古。 山林勝處說天臺,仙佛多從此地棲。司馬八篇通道妙,豐干一語指人迷。時逢好酒從容飲,莫把新詩取次題。白日看云思我否,惠連無分共攀躋。
贈樂秀才匯川。清代。戴亨。 伊余削籍游京華,疇昔知交絕來往。踽踽孤蹤近十年,邂逅石閭非夢想。高才逸氣淩九霄,冰雪奇文共欣賞。眉山即山相繼來,睥睨今古分雄長。三人磊落天下奇,世求一見恒難期。況與交游日把臂,此生此世誠一時。年來知己盡凋喪,詩文到處含酸悲。群鴟聚族爭腐鼠,安知溲渤潛蛟螭。一椽索處類屈蠖,誰復問字來卑棲。樂生青云客,慕我如饑渴。月明乘興叩荊扉,疑是山陰夜中雪。金尊綺饌玉作盤,邀我醉飽燈元節。愛我作大書,不惜絹素供涂污。愛我作長句,頻催屢促如追逋。自愧才同白頭豕,何能揚鬣傾江湖。感君意,為君謳。滔滔隴水去不休,各自南北東西流。紛紛草木無堅性,幾日飄蕩隨殘秋。與子共采明月珠,與子共寶荊山瑜。男兒立身貴不朽,莫教歲月空荒蕪。我今愿作他山石,攻金攻玉成璉瑚。君不見少年慷慨酣杯酌,移山倒海輕一諾??谘辞艘押?,星移雨散何澆薄。
孫臏。元代。胡奎。 孫臏古名將,龐涓俱學兵。刖足見齊使,始識田將軍。指麾輜車中,號令若風霆。引兵走大梁,遂解邯鄲城。救韓示怯戰,減灶功乃成。馬陵書大木,弩發如流星。跛鱉信千里,刑馀安可輕。
送僧懷師古庵住惠山并寫竹枝以贈。明代。王紱。 泉聲山色古今同,師去尤能繼若翁。臨別自慚無可贈,一枝聊為助清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