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峨嵩岳,有巖其峻。奕弈茂宗,載挺英俊。仍代垂芳,金聲玉潤。
固天縱之,應期翼晉。
翼晉伊何,惟國之楨。明理內(nèi)照,流風外馨。出敷五教,入贊典刑。
黎人既乂,庶獄既清。
邦人宗德,朝野歸真。乃銓國議,乃綜彝倫。優(yōu)劣岡差,褒貶齊均。
九流順序,百郡望塵。
出不辭難,處不悶滯。望色斯聽,溫言則厲。志在恤人,損已濟代。
復宰舊都,三命而逝。
赫矣舊都,實惟西京。人不安業(yè),盜賊公行。帝用西顧,朝簡英清。
僉曰我君,勛績維明。
西京伊何,實崄實遐。右?guī)入],東接二華。我政既平,我化惟嘉。
肅之斯威,綏之斯和。
卓公化密,國僑相鄭。名垂載籍,勛加百姓。今在潘后,實有惠政。
豈羨在昔,于茲亦盛。
仆夫授策,發(fā)軔皇都。親戚鱗集,祖餞肥涂。嘉肴紛錯,清酒百壺。
飲者未酲,宴不及娛。
曜靈速邁,王制難違。投觴即路,憂公忘私。袞職有闕,思君之歸。
將升皇極,入侍紫微。
否泰靡常,變通有時。煌煌帝載,俟君而熙。愿崇大業(yè),克俊良期。
屏營懷慕,舒憤獻詩。
獻長安君安仁詩。魏晉。潘尼。 峨峨嵩岳,有巖其峻。奕弈茂宗,載挺英俊。仍代垂芳,金聲玉潤。固天縱之,應期翼晉。翼晉伊何,惟國之楨。明理內(nèi)照,流風外馨。出敷五教,入贊典刑。黎人既乂,庶獄既清。邦人宗德,朝野歸真。乃銓國議,乃綜彝倫。優(yōu)劣岡差,褒貶齊均。九流順序,百郡望塵。出不辭難,處不悶滯。望色斯聽,溫言則厲。志在恤人,損已濟代。復宰舊都,三命而逝。赫矣舊都,實惟西京。人不安業(yè),盜賊公行。帝用西顧,朝簡英清。僉曰我君,勛績維明。西京伊何,實崄實遐。右?guī)入],東接二華。我政既平,我化惟嘉。肅之斯威,綏之斯和。卓公化密,國僑相鄭。名垂載籍,勛加百姓。今在潘后,實有惠政。豈羨在昔,于茲亦盛。仆夫授策,發(fā)軔皇都。親戚鱗集,祖餞肥涂。嘉肴紛錯,清酒百壺。飲者未酲,宴不及娛。曜靈速邁,王制難違。投觴即路,憂公忘私。袞職有闕,思君之歸。將升皇極,入侍紫微。否泰靡常,變通有時?;突偷圯d,俟君而熙。愿崇大業(yè),克俊良期。屏營懷慕,舒憤獻詩。
(約250—約311)西晉滎陽中牟人,字正叔。潘岳從子。少有清才,以文章見知。初應州辟。武帝太康中舉秀才,遷太常博士?;莸墼抵谐鰹橥鹆睿谢菡?。趙王司馬倫篡位,齊王司馬囧起兵,尼奔歸,囧引為參軍,與謀時務,兼掌書記。事平,封安昌公,累遷太常卿。洛陽將沒,攜家欲還鄉(xiāng),道病卒,年六十余。與潘岳以文學齊名,時稱“兩潘”。今有《潘太常集》輯本。 ...
潘尼。 (約250—約311)西晉滎陽中牟人,字正叔。潘岳從子。少有清才,以文章見知。初應州辟。武帝太康中舉秀才,遷太常博士?;莸墼抵谐鰹橥鹆睿谢菡?。趙王司馬倫篡位,齊王司馬囧起兵,尼奔歸,囧引為參軍,與謀時務,兼掌書記。事平,封安昌公,累遷太常卿。洛陽將沒,攜家欲還鄉(xiāng),道病卒,年六十余。與潘岳以文學齊名,時稱“兩潘”。今有《潘太常集》輯本。
游佑七年丁未十一月朔蔡久軒自江東提刑歸抵。宋代。王撝。 嵯峨武夷山,中有梁棟姿。鳳凰鳴高崗,隱見視其時。孰若阿房宮,下容五丈旗。孰奏簫韶樂,和聲召來儀。才大古人用,論高人先知?;尬糖лd人,源流有余師。衣傳正大學,時吐蹇諤辭。國步方險艱,憂端終南齊。袖有濟時策,真言瑯玕披。忠嘉計稷契,不事激與隨。辯論黼座側,聽納天顏怡。林林陛楯郎,相顧胥嘆咨。中有張萬福,拜賀太平基。正賴中流柱,障瀾使東之。胡為勇於去,神龍不容羈。平生廉靖操,為國張四維。西風送漢節(jié),凜凜和霜威。皇華馳周顯,書錦輝繡衣。沮臺占二星,今夕躔已移。江右九州地,俗弊民已疲。高褰赤帷裳,下照及隱微。刑清民乃服,莠除昔始滋。烹鮮戒政擾,漏魚寧綱稀。要令珥筆俗,洗心學書詩。更令佩犢子,竭力事耘耔。鄱江歇瀾波,貫索韜光輝。丕變東楚俗,若詠洙泗涯。小試大儒效,泰山一毫釐。寧如立本朝,措世復雍熙。無容孔席暖,佇興宣室思。歸來納絳節(jié),平登黃扉葉。富貴推不去,乘留復須疑。
訪采石臻山主不遇 其二。宋代。李之儀。 十年采石寄漂蓬,廣濟雖名寺亦空。將為新來有消息,依前山不結蓬籠。
壽黃貳守琮七言長律十六韻。明代。龔敩。 西浙澄波浸五湖,平江王氣壓三吳。故家禮樂新文運,澤國山河舊霸圖。昭代賢才誇奕世,中州清淑出名都。云高北海翻鵬翼,塵滿南陽識鳳雛。群史六經(jīng)那輟誦,萬言九制不操觚。場中策對三千字,天上名傳第幾臚。匹馬春風行隴華,雙旌夜月過延鄜。煌煌肘后懸金印,濟濟腰間綰玉符。中部琴堂思撫字,上饒鈴閣聽傳呼。溪山冰玉平安好,錦繡文章世代無。童子何知親較藝,老儒猶幸借噓枯。九年已喜陪高義,一見真如謁大巫。南極星辰光照室,重陽時節(jié)慶垂弧。芳馨杳藹羅椿桂,翠碧交加映竹梧。珠玉未須辭瓦礫,蘋蘩非敢薦潢污。壽觴欲折黃花泛,不與陶潛共酒徒。
題喻彌陀接待院。宋代。釋寶曇。 作成寶缽梅花供,帶得金池蓮葉香。百億萬僧同一飽,彌陀接待勝諸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