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是仙家好別離,故教迢遞作佳期。
由來碧落銀河畔,可要金風玉露時。
清漏漸移相望久,微云未接過來遲。
豈能無意酬烏鵲,惟與蜘蛛乞巧絲。
豈能無意酬烏鵲,惟與蜘蛛乞巧絲。。唐代。李商隱。 恐是仙家好別離,故教迢遞作佳期。由來碧落銀河畔,可要金風玉露時。清漏漸移相望久,微云未接過來遲。豈能無意酬烏鵲,惟與蜘蛛乞巧絲。
恐怕是仙人們喜歡別離,所以才叫人們長時間盼望相會的日期。
從來上天布滿彩霞直垂銀河畔,豈必硬要等待那金風四起玉露凝成之時?
清輝隨著時間的推移長時相望已久,接織女過河的微云恰恰涌現得遲。
怎么會忘記不酬謝填河以渡的烏鵲,單給蜘蛛的偏愛向它乞求巧絲。
辛未:唐宣宗大中五年(851)。
迢遞(tiáo dì):遙遠的樣子。
碧落:道教語謂天界,這里指天空。
金風玉露時:指秋天牛郎織女相會之時。
清漏:古代以漏壺滴漏計時,夜間清晰之滴漏聲曰“清漏”。
微云:天河中的云彩。
酬:謝。烏鵲:相傳農歷七月七日,烏鵲搭成鵲橋渡牛郎織女相會。
乞巧:農歷七月七日晚,婦女在院中陳設瓜果,向織女星祈禱,請她幫助她們提高刺繡縫紉的技巧?!肚G楚歲時記》稱“有嬉子網于爪上者則以為得巧”。嬉子是蜘蛛的一種。
參考資料:
1、孫建軍.《全唐詩》選注:線裝書局,2002:3818-3819
2、黃世中.類纂李商隱詩箋注疏解 第1冊:黃山書社,2009:652-654
3、三臺縣委員會文史資料委員會.李商隱梓州詩今譯:三臺縣委員會文史資料委員會,1994:146-147
大中五年四月,同平章事令狐绹已出任中書侍郎兼禮部尚書。李商隱只好硬著頭皮回京向令狐绹求情,爭取得到諒解并能推薦自己。但此職距李商隱原來的理想差距還很大,他并未能如愿以償。于是,他便在七夕之時創作此詩,借牛郎織女之事抒發自己喜悅感激之中又有些失望憂傷的情懷。
參考資料:
1、宋緒連.三李詩鑒賞辭典:吉林文史出版社,1992:1030-1032
“恐是仙家好別離,故教迢遞作佳期?!笔墙枧@煽椗适掳l端,表現人與人遇合的困難。牛郎織女的故事是在中國長期流傳的美好傳說。傳說中的牛郎織女兩顆星宿隔著天河相望,每隔一年時間才能在七月初七的夜晚在烏鵲搭成的橋上相會一次。二人的阻隔本是在外來勢力的強壓下才形成的,但詩人卻翻陳出新,說恐怕是神仙們愛好別離,才故意將相會的時期安排得這么遠。從這兩句詩中,可以隱約地體察到詩人的這種心情:他和令狐绹的隔膜已經很久,此次進京又經過了許多周折,費了許多唇舌?,F在才漸漸有了轉機,所以他覺得時間太長,但必定算有了希望,這便是“迢遞作佳期”的含義,語中微露喜悅之情又暗寓自我調侃的意味。
“由來碧落銀河畔,可要金風玉露時?!倍湔f,佳人的相會要經過耐心的等待,需要在一定的良辰里才能實現。前句表地點,后句指時問?!敖痫L”表明時間為秋季,暗合七月在初秋之義。
“清漏漸移相望久,微云未接過來遲?!泵枥L雙方盼望相會時的焦急心情?!皾u移”表現嫌時問過得太慢。這兩句詩是說,二人急切地盼望著相會時刻的到來,可是那漏壺中的刻箭卻移動得非常緩慢,他們焦灼地相望了很久很久,然而那些連接兩岸的云氣尚未接通,所以他們遲遲也未能過河相會。這兩句詩曲折地表現出作者在獲得補太學博士的職務后,希望再有新的提升,還在焦急地渴盼著。張采田解釋這兩句詩說“屬望尚奢”,是有道理的。
最后兩句內容含量更大,思想感情也比較復雜。詩人在這里又拈出七夕的故事與習俗。這兩句詩的表面意思是說,牛郎織女得以相會,怎么能不想要報答烏鵲架橋的功德呢?但是為了心靈手巧,人們還是向蜘蛛乞求,希望它把絲套在瓜果上以帶來巧慧。若再加以解析的話,前句是借用烏鵲填河成橋以渡織女的故事來暗喻自己是通過令狐绹的引薦搭橋才謀得官職的,對此事當然有心意要感激報答其恩德。后句一轉,意謂盡管如此,但我所得到的僅僅是個微不足道的職位,只有再作別的打算了。聯系李商隱后來的行蹤,這兩句詩的語意就更明白了。補太學博士后不久,李商隱就離開此職,到由河南尹改鎮東蜀的柳仲鄄幕府中任節度書記,十月改判上軍,不久又升任檢校工部郎中。這便可證明李商隱對令狐绹的舉薦雖有一定的感激之情,但對其職位并不滿意。他可能當時已在另尋出路,開始向“蜘蛛乞巧絲”了。
?此詩的表現方法非常高明。詩人即事即景抒情,將有關節日的傳說、習俗與自己的處境、思想感情巧妙地揉合在一起,借彼言此,既是彼又是此,使二者妙合無垠、渾然一體。從表面意義來看,詩人是在寫“七夕”節日的情景,從古老的傳說故事到一直延續的民間風俗乃至于當時的客觀景象都概括了進去。若仔細品味,詩人在這形象的描述中又寄托了很深的寓意,將自己當時豐富復雜的內心世界含蓄地傾述出來,纏綿委婉,余味無窮,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另外,詩人利用諧音雙關的手法,用“巧絲”來諧“巧思”,也增加了此詩的情趣。
李商隱,字義山,號玉溪(谿)生、樊南生,唐代著名詩人,祖籍河內(今河南省焦作市)沁陽,出生于鄭州滎陽。他擅長詩歌寫作,駢文文學價值也很高,是晚唐最出色的詩人之一,和杜牧合稱“小李杜”,與溫庭筠合稱為“溫李”,因詩文與同時期的段成式、溫庭筠風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里排行第十六,故并稱為“三十六體”。其詩構思新奇,風格秾麗,尤其是一些愛情詩和無題詩寫得纏綿悱惻,優美動人,廣為傳誦。但部分詩歌過于隱晦迷離,難于索解,至有“詩家總愛西昆好,獨恨無人作鄭箋”之說。因處于牛李黨爭的夾縫之中,一生很不得志。死后葬于家鄉沁陽(今河南焦作市沁陽與博愛縣交界之處)。作品收錄為《李義山詩集》。 ...
李商隱。 李商隱,字義山,號玉溪(谿)生、樊南生,唐代著名詩人,祖籍河內(今河南省焦作市)沁陽,出生于鄭州滎陽。他擅長詩歌寫作,駢文文學價值也很高,是晚唐最出色的詩人之一,和杜牧合稱“小李杜”,與溫庭筠合稱為“溫李”,因詩文與同時期的段成式、溫庭筠風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里排行第十六,故并稱為“三十六體”。其詩構思新奇,風格秾麗,尤其是一些愛情詩和無題詩寫得纏綿悱惻,優美動人,廣為傳誦。但部分詩歌過于隱晦迷離,難于索解,至有“詩家總愛西昆好,獨恨無人作鄭箋”之說。因處于牛李黨爭的夾縫之中,一生很不得志。死后葬于家鄉沁陽(今河南焦作市沁陽與博愛縣交界之處)。作品收錄為《李義山詩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