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下茅亭五月涼,汀沙云樹晚蒼蒼。
行人無限秋風思,隔水青山似故鄉。
行人無限秋風思,隔水青山似故鄉。。唐代。戴叔倫。 松下茅亭五月涼,汀沙云樹晚蒼蒼。行人無限秋風思,隔水青山似故鄉。
五月,松下的茅草亭里卻涼爽宜人,白沙覆蓋的汀洲和遠處的繁茂樹林融入了暮色,呈現出一片蒼蒼茫茫。
路上的行人興起了無限的思鄉之情,此處的青山綠水也仿佛是自己的故鄉了。
松下茅亭:放眼亭外。
涼:傳達了給人以舒暢之感
汀沙:指靠近水邊的沙洲。
云樹:高大的樹木
蒼蒼:深青色,幽暗。
思:指的是思鄉的感情。
詩歌具體寫于何年尚待考證,從內容看,在仲夏暑熱的“五月”,詩人宦游途中經日跋涉,向晚來到稚川,憩息于松下茅亭,思鄉之情油然而生,于是寫下了這首詩。
參考資料:
1、周嘯天、張金海等.唐詩鑒賞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83年6月:675-676
這是一首描寫江南山水風光的寫景詩,又是一首典型的旅游詩,作于詩人宦游途中,寫行旅中偶遇之景色。詩中熱情贊頌了稚川山水風光的優美,并巧妙抒寫了思鄉之情。
一二句,描畫“行人”傍晚小憩于茅亭的所見,也是對稚JII山水的點染。作為一個趕路的宦游人,在“五月”仲夏的暑熱中整日跋涉,直到傍晚才突然發現一個“松下茅亭”,豈不喜出望外;憩息亭中,只感到清幽的涼意陣陣拂來,又怎不感到痛快。再縱目遠眺,那江中汀洲的白沙,那云煙繚繞的綠樹,在暮色映照下顯得一片蒼茫。上句從小處下筆,工筆描畫;下句從大處著眼,潑墨涂染。前后相映,構成一幅意境淡遠的松亭晚眺圖,含蘊著稚川山水給予異鄉“行人”的快感和美感。
三四兩句,抒發“行人”于松亭晚眺之中突然喚起的一種油然而生的鄉情,實際也在表達對于稚川山水的盛贊?!靶腥藷o限秋風思”,是稚川山水給予“行人”的一種無可名狀的感發?!靶腥恕倍?,在此點出,補明上兩句均是“行人”眼中之所見;“秋風思”代指鄉愁歸思,喚起詩人對故鄉一切熟悉親愛的事物的深切憶念。
此詩的妙處不在于它寫出一種較為普遍的思想感情,而在于它寫出了這種思想感情獨特的發生過程,從而傳達出一種特殊的生活況味,耐人含詠。
戴叔倫(732—789),唐代詩人,字幼公(一作次公),潤州金壇(今屬江蘇)人。年輕時師事蕭穎士。曾任新城令、東陽令、撫州刺史、容管經略使。晚年上表自請為道士。其詩多表現隱逸生活和閑適情調,但《女耕田行》、《屯田詞》等篇也反映了人民生活的艱苦。論詩主張“詩家之景,如藍田日暖,良玉生煙,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其詩體裁皆有所涉獵。 ...
戴叔倫。 戴叔倫(732—789),唐代詩人,字幼公(一作次公),潤州金壇(今屬江蘇)人。年輕時師事蕭穎士。曾任新城令、東陽令、撫州刺史、容管經略使。晚年上表自請為道士。其詩多表現隱逸生活和閑適情調,但《女耕田行》、《屯田詞》等篇也反映了人民生活的艱苦。論詩主張“詩家之景,如藍田日暖,良玉生煙,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其詩體裁皆有所涉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