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和海嘯觀后感目錄
日本地震和海嘯有感日記
求一篇海嘯奇跡的觀后感,600字左右
日本沉沒時的場景讀后感
。
地震是一種破壞性很強的自然災害,它可以瞬間摧毀人類的家園,讓人們失去親人和財產。而當地震發(fā)生在海底時,就會引發(fā)海嘯,這種巨浪可以把海岸線上的城市和鎮(zhèn)莊淹沒,造成大量的死亡和破壞。
。
在這些自然災害中,人們往往感到無助和恐懼。但是,我們可以通過加強科學研究和應急準備來降低地震和海嘯對人類的影響。我們可以建立更加堅固和安全的建筑物,制定更加完善的應急預案,以便在災難發(fā)生時能夠及時采取行動。
。
總之,地震和海嘯是人們無法避免的自然災害,但我們可以通過科學技術和合理的應對措施來減輕它們對我們的影響。希望人類能夠更加警覺和謹慎,保護好自己的家園。"。
北京時間2011年3月11日13點左右,日本東北地區(qū)宮城縣北部發(fā)生里氏8.8級特大地震,東京有強烈震感……
似乎每一個人都知道地震之于日本,就像是家常便飯一樣平常;而對地震的恐懼感可以從他們將地震列為日本人“最害怕的4個東西”之首看得出來。
正是因為這樣特殊的地理環(huán)境,使得日本的地震預報水平以及防災救災機制在全世界都是領先的。
地震后,我們幾乎所有人能想象到的情景都是一片廢墟,大街小巷破敗一片,毫無秩序可以言,每個人都小心翼翼的警惕著周圍的一切。
但是在這次的日本地震之后,井然有序是你對這些受災城市能想出來的最恰當的形容詞,無所不在的細節(jié)都能讓你感受到日本的政府以及公共社會的文明和人性化。
強烈地震后,居民們安靜有序地地尋找回家的路。
他們雖然也會害怕,會恐慌,但是陌生人之間的擁抱就是在給彼此安慰與鼓勵,東京的地鐵廣播中長一直在播放:“東京地鐵為延誤了您的列車服務而致歉。
這是因為一場很大的地震。
”
日本對防災做得好世人皆知,但災后的井然有序還是讓人覺得印象深刻。
文明細節(jié)是一種習慣,它建立在個人慢慢的養(yǎng)成過程中,但更建立在全社會的集體行動中;在這次日本地震中這些細節(jié)表現的尤為明顯。
那些細節(jié)的地方不難看出這個國度文明的影子,與文明給我們帶來的震撼。
本片豐富而又精致的細節(jié)描繪,極大的增強了電影的藝術感染力和表現力,并以此來放大在災難發(fā)生后不同的人對于生命不同的看法。
亨利一家來到泰國本想歡度圣誕,卻遭逢了始料未及的海嘯,理想和現實的懸殊構成了極致的戲劇沖突;影片開始盧卡斯拿上又放下的那瓶可樂又再次回到了他的手中,前后呼應,解決了身處危境中無水可飲的難題;瑪利亞醫(yī)生身份的設定,不僅讓她和兒子的自救顯示出說服力,更為角色增加了一重人性光輝,除了母愛使然,她在自己承受苦難的同時,亦不忘叮囑盧卡斯對他人施以援手;手術前,瑪利亞依稀望見丈夫的身影,卻無能為力;手術中,潛意識里海嘯的來襲、尖銳的樹枝、碎落的石塊如夢魘般定格在腦海中,揮之不去;紅色的沙灘球牽引了彼此尋找的目光,成為骨肉重逢的關鍵道具;而結尾處,飛機徐徐啟動,盧卡斯扯下寫有自己名字的便簽,回想起與母親分離后的所見所聞;父親拿出瘸腿男人給的紙片,尋親路上的遭遇還歷歷在目;母親的鏡頭落在手臂上的名字,醫(yī)院里的她曾經與死亡抗爭;父親打開紙片,鮮紅的字跡寫著“We are at the beach”,可紙片上兩個名字的主人卻湮沒于人世,無從尋得。
此時,稍嫌零碎的多線敘事終于被有條不紊地串聯到一起,那些支離破碎的片段、線索和伏筆終于在這里匯集、完結,平鋪直敘的鏡頭、簡單的眼神和表情,伴隨著悠揚的鋼琴和弦樂聲,用最返璞歸真的方式將其娓娓道來,劫后余生中折射出了災難中的萬象。
除了豐富而精致的細節(jié)外,影片始終保持著一種客觀的態(tài)度。
雖然影片是由編劇寫就,但它絕非胡編亂造的憑空創(chuàng)造,它是依托了多少埋葬在海嘯中的悲劇而迸發(fā)出的吶喊,但更是一次撫平傷痛的慈悲救贖。
觀者通過此片了解到在災難之中人性的美好與善良,但正因為基于事實,影片并沒有像《2012》一樣,把面臨死亡大環(huán)境下各類人或自私或無私的表現進行對比而發(fā)出對人性的道德拷問,而是以客觀的態(tài)度表現出人性的美善。
《日本沉沒》觀后感這篇隨筆算是第一篇發(fā)自內心的觀后感了。
以前小學里的那種觀后感、讀后感都是湊數的,做不得真。
不是說這部電影多感人,情節(jié)多吸引人(主線都被我猜到了),或是教育意義多深刻,而是這部電影讓我聯想到了人生與生死。
古人云:“死生亦大矣。
”死生算是人生第一等的重要事了(不是說最重要)。
我捫心自問,如果我是那個男主人公我會不會去引爆炸藥。
我的理智和思想告訴我,我還不夠成熟,我不一定會去做的(有做的可能)。
我一直在探求著人生的價值和意義。
我覺得有二:別人與自己。
狹義的別人是自己認識的人,家人朋友等。
廣義的是指全世界的人。
或許我的認識層次還不夠高,無法包容這世上的其他生物(否則我就做佛門高僧了)。
低層次的人生目標是讓自己的家人活的幸福,同時自己得到身心愉悅。
高層次的就是讓全世界的人,再低些,讓你力所能及的人們活的好,讓一切好人都歡樂,當然自己也要快樂。
我覺得佛家有很多值得我們學習,但有一點我無法理解,就是眾生平等。
自然的法則是弱肉強食(當然是指不同種類間的)。
這世界本就存在強與弱。
人要做的是維持平衡。
人是管理者,同樣也是消費者,要依靠別的生物活下去。
如果生死無差別(佛門說的輪回),眾生無差別,人豈非壓根不能生存?人不為己,天誅地滅。
這句話有點偏激。
但我認為大部分是對的(除了應用于特殊場合,特殊人物)。
你很難反駁這句話。
而我卻可以輕易驗證這句話的正確性。
所以自己應高于任意一個他人(略高于),但又應低于許多人的總和。
這樣,我們才有原則才有根本,才能依照它去享受生活,同時也能為別人犧牲,為人民、祖國、世界犧牲。
生死只隔一步路,但這一步路卻可長可短。
在自私的人看來,這步路異常艱難。
我們不該輕生,也不該過重的看重生。
這行動起來很難的。
因為生命結束,我們就長眠在地下,就消失于黑暗,就什么也不知道也。
這是我們恐懼的來源。
人人都知道生命寶貴(除了瘋子與特殊的人)。
我們雖念叨著“有些人死了,但他還活著”,心理卻不以為然,認為肉體的活才是真正的活,精神的活是虛的空的。
是啊,幾乎沒人能看透。
我不能,也不愿,因為看透后生命就太明白,太清楚了,看透后恐懼就消失了。
我覺得恐懼也是一種珍貴的感覺,是種值得回味的感覺。
我很推崇古龍的一句話:“有勇氣死的人并不可貴,可貴的是帶著微笑而死。
”我不了解那些烈士與自殺人的感受。
我只能猜。
我猜他們都是出于極濃烈的感情才選擇死的。
如果讓他們重來一次,將他們的人生重想一遍,我想,并不是每個人都會再次選擇死的(包括部分烈士)。
感情很能左右人的行為。
真正理智的人選擇死后是不會后悔的。
他們的死一定是有意義與價值的。
畢竟死只有一次。
我的理想是嘗遍人生的感受。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想法與感受。
你可以把這文章忘了,可以把它罵一頓,可以干任何你喜歡干的事。
畢竟我們還活著。
版權聲明:此文自動收集于網絡,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通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
本文地址:http://www.springy.cn/juzi/weimei/3280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