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禮治句子目錄
孔子的禮儀佳句
孔子的禮貌名言名句
論語中關(guān)于禮節(jié)的名句要6條 謝謝大家 麻煩了!
1. 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
2. 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
。
3.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
4.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5. 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伞?/p>
。
6.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
7. 君子務(wù)本,本立而道生。
。
8. 身在鬧市,心在深山。
。
9. 君子不器。
。
10. 巧言令色,鮮矣仁!"。
禮記》一書開篇就說:“毋不敬,儼若思,安定辭,安民哉。
”意思是說,任何時候都不要有不敬之心,容貌要矜莊,說話要謹慎,只有如此,才能安定天下民眾。
《孝經(jīng)》中還說:“禮,敬而已矣。
”所有的禮,它的核心就是表達內(nèi)心的敬意。
但這種對人的“敬”需要讓人們感受到,應(yīng)該通過具體的禮儀來表達。
為了提示行禮者內(nèi)心的敬意,幾乎所有的禮儀中都安排了“拜”的禮節(jié),包括作揖、稽首、拜、對拜、鞠躬等等,盡管輕重有別,但目的只有一個,就是要體現(xiàn)內(nèi)心的敬意。
儒家把“敬”的存養(yǎng)與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貫通起來。
小而言之,衣衫不整、語言粗鄙、容貌不斷、散漫怠惰、玩世不恭,都是內(nèi)心不敬的直接體現(xiàn)。
大而言之,要把敬貫徹在事業(yè)的無限追求,以及對祖國的無限忠貞之上。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國栗邑(今河南省商丘市夏邑縣),生于春秋時期魯國陬邑(今山東省曲阜市)。
中國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政治家。
孔子開創(chuàng)了私人講學的風氣,是儒家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
1、子曰:“不遷怒,不二過。
”2、子曰:“不學禮,無以立。
”3、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
”4、子曰:“剛、毅、木、訥近仁。
”5、子曰:“恭、寬、信、敏、惠。
恭則不侮,寬則得眾,信則人任焉,敏則有功,惠則足以使人。
”6、子曰:“恭而無禮則勞,慎而無禮則葸,勇而無禮則亂,直而無禮則絞。
”7、子曰:“茍志于仁矣,無惡也。
”8、子曰:“古者言之不出,恥躬不逮也。
”9、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0、子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11、子曰:“居處恭,執(zhí)事敬,與人忠。
”12、子曰:“君子博學于文,約之于禮,亦可以弗畔矣夫!”13、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14、子曰:“君子矜而不爭,群而不黨。
”15、子曰:“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nèi)皆兄弟也,”16、子曰:“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
”17、子曰:“君子義以為質(zhì),禮以行之,孫以出之,信以成之。
君子哉!”18、子曰:“執(zhí)德不弘,信道不篤,焉能為有,焉能為亡。
”19、子曰:“與朋友交,言而有信。
”20、子曰:“有德者必育言,有言者不必育德。
”21、子曰:“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
”22、子曰:“禮之用,和為貴。
”23、子曰:“克己復(fù)禮為仁。
一日克己復(fù)禮,天下歸仁焉。
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24、子曰:“可與言而不與之言,失人;不可與言而與之言,失言。
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25、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26、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
”27、子曰:“君子有九思: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思難,見得思義。
①孔子建構(gòu)了完整的“德道”思想體系:在個體層面主張“仁、禮”之德性與德行。
②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內(nèi)容是“禮”與“仁”,在治國的方略上,他主張“為政以德”,③用道德和禮教來治理國家是最高尚的治國之道。
這種治國方略也叫“德治”或“禮治”。
④孔子的經(jīng)濟思想最主要的是重義輕利、“見利思義”的義利觀與“富民”思想。
⑤孔子在中國歷史上最早提出人的天賦素質(zhì)相近,個性差異主要是因為后天教育與社會環(huán)境影響(“性相近也,習相遠也”)。
因而人人都可能受教育,人人都應(yīng)該受教育。
⑥孔子在教學方法上要求老師“有教無類”、“經(jīng)邦濟世”的教育觀,“因材施教”、“啟發(fā)式”的方法論、注重童蒙、啟蒙教育。
⑦孔子道德教育的主要內(nèi)容是“禮”和“仁”。
其中“禮”為道德規(guī)范,“仁”為最高道德準則。
⑧孔子的美學思想核心為“美”和“善”的統(tǒng)一,也是形式與內(nèi)容的統(tǒng)一。
⑨孔子治史思想的一個重要主張就是“直”,即研究歷史要實事求是。
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今譯】 孔子說:“學習了而時常溫習,不也高興嗎!有朋友從遠處來,不也快樂嗎!別人不了解我,我并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嗎!” 2、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 【今譯】 孔子說:“花言巧語,一副和氣善良的臉色,這種人是很少有仁德的!” 3、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今譯】 曾子說:“我每天多次檢查反省自己:為別人出主意做事情,是否忠實呢?和朋友交往,是否真誠講信用呢?對老師所傳授的知識,是否復(fù)習了呢?” 4、子曰:“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jié)用而愛人,使民以時。
” 【今譯】 孔子說:“治理擁有一千輛兵車的諸侯國,要嚴肅慎重、專心認真辦理政事,又 嚴守信用;節(jié)約財政開支,又愛護民眾;按照農(nóng)時的忙閑去役使人民。
” 5、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
行有馀力,則以學文。
” 【今譯】 孔子說:“孩子們,在家要孝順父母,出門要尊敬兄長,做人言行要謹慎講信用,廣泛地與眾人友愛,親近有仁德的人。
這樣做了還有馀力,就要用來學習各種文化知識。
” 6、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
雖曰不學,吾必謂之學矣。
” 【今譯】 子夏說:“尊重有賢德的人,而看輕貌美的女色;事奉父母,能盡力而為;為君主做事,能有獻身精神;和朋友交往,說話誠實能講信用。
這樣的人即使是說沒學習過什么,我也一定要說他是學習過了。
” 7、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
主忠信。
無友不如己者。
過則無憚改。
” 【今譯】 孔子說:“君子[舉止]不莊重,就沒有威嚴,[態(tài)度]不莊重,學習的知識學問就不鞏固。
做人主要講求忠誠,守信用。
不要跟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
如果有了過錯,就不要害怕改正。
” 8、子禽問于子貢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聞其政。
求之與?抑與之與?”子貢曰:“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
夫子之求之也,其諸異乎人之求之與!” 【今譯】 子禽問子貢:“我們老師每到一個諸侯國,一定會了解那一國的政事,是他主動詢問別人而得知的呢,還是別人主動告訴他的呢?”子貢說:“老師是靠溫和、善良、恭敬、儉樸、謙讓來了解政事的。
[也可以說是求來的,但是]老師求得的方法,大概與別人求得的方法不相同吧?” 9、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 【今譯】 孔子說:“君子吃飯不追求飽足,居住不追求享受安逸,做事勤快敏捷,說話小心謹慎,向有道德的人看齊,時時改正自己的缺點錯誤,[這樣做,]。
就可以說是一個好學的人了。
” 10、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 【今譯】 孔子說:“不怕別人民不了解自己[的長處好處],怕的是自己不了解別人[的好歹]。
” 為政篇第二 1、子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 【今譯】 孔子說:“《詩經(jīng)》三百[零五]篇,用一句話來概括[它的全部內(nèi)容],可以說是:‘思想純正,沒有邪惡的東西。
’” 2、子曰:“道之以政①,齊之以刑②,民免而無恥②;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④。
” 【今譯】 孔子說:“用行政命令來治理,用刑法來處罰,人民雖然能避免犯罪,但還不是從心里知道[犯罪]是可恥的;用道德教化來治理,用禮來約束,人民就會有羞恥之心,而且會[自覺地]改過。
” 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①,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②,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 【今譯】 孔子說:“我十五歲時開始立志學習;三十歲時能自立于世;四十歲時遇事就不迷惑;五十歲時懂得了什么是天命;六十歲時能聽得進不同的意見;到了七十歲時才能達到隨心所欲,想怎么做便怎么做,也不會超出規(guī)矩。
” 4、子曰:“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今譯】 孔子說:“[了解人,要]看他言行的動機,觀察他所采取的方法, 考察他安心于做什么。
[這樣去了解, ] 人怎么能隱瞞得了呢?人怎么能隱瞞得了呢?” 5、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 【今譯】 孔子說:“時時溫習已學過的知識,由此就能獲取新的更深的知識,這樣就可以為人師表了。
” 6、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 【今譯】 孔子說:“君子能[ 在道義上] 團結(jié)人但不[ 以私情而] 互相勾結(jié);小人蒃于攏勾結(jié)而不[ 在道義上] 團結(jié)人。
” 7、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 【今譯】 孔子說:“學習了而不深入思考,就會迷惑;[但] 只是去空想而不去學習, 那就危險了。
” 8、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今譯】 孔子說:“仲由,我教導(dǎo)你的[知識],知道了嗎?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種態(tài)度才是明智的。
” 9、哀公問曰:“何為則民服?”孔子對曰:“舉直錯諸枉,則民服;舉枉錯諸直,則民不服。
” 【今譯】 魯哀公問:“怎樣做才能使人民服從呢?”孔子回答說:“ 選拔正直的人,安排的位置在邪惡的人之上,人民便服了;選拔邪惡的人,安排的位置在正直的人之上,人民就不服了。
” 10、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
大車無輗,小車無軏,其何以行之哉?” 【今譯】 孔子說:“人不講信用, 真不知道怎么可以呢![就好比] 大車上沒有輗, 小車上沒有軏, 它靠什么行走呢?”
版權(quán)聲明:此文自動收集于網(wǎng)絡(luò),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quán)益,您可通過郵箱與我們?nèi)〉寐?lián)系,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
本文地址:http://www.springy.cn/juzi/weimei/3266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