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漢崛起觀后感目錄
歷史的選擇 演講稿 不是讀后感 800字 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
大國崛起觀后感700字左右,急用
《秦崩》《楚王》讀后感 - 讀書筆記
。
《大漢崛起》是一部古裝歷史劇,講述了漢朝中興的故事。該劇通過講述漢武帝的治國策略、軍事征戰(zhàn)、外交手段等,展現(xiàn)了漢朝強盛的一面。同時,該劇也描繪了漢武帝與宮廷內(nèi)部、民間百姓之間的情感糾葛,使得劇情更加豐富多彩。
。
從制作方面來看,該劇場景布置、服飾道具等方面都做得非常用心,使得觀眾可以身臨其境地感受到漢朝時期的生活和文化。演員的表演也十分到位,特別是劉燁在飾演漢武帝一角時的表現(xiàn),深刻地展現(xiàn)了漢武帝的雄才大略和人性魅力。
。
總的來說,《大漢崛起》是一部非常優(yōu)秀的歷史劇,通過講述漢朝中興的故事,展現(xiàn)了漢朝的強盛和文化魅力。該劇制作精良、演員表現(xiàn)出色,不僅具有娛樂性,更具有啟示性和教育意義。"。
《大國崛起》的最后一集有這樣幾句慷慨激昂的臺詞: “忽視過去的人,在未來行程里只是一個缺乏思想準備的匆匆過客。
忽視過去的國家,面對世界變局將不會有成熟的選擇,甚至有迷失方向的風險。
走過六十年,回首五百年,一路巡看交相興替的大國演變,我們要做的,其實就是一件事——讓歷史照亮未來。
” 的確,我們不能忽視過去,不能忘記歷史,這是完全正確的。
但是,我們應該以什么態(tài)度和方法回顧過去、總結(jié)歷史呢?答案是:我們必須以科學嚴謹?shù)膽B(tài)度,從客觀史實出發(fā),尊重歷史全貌,而不是從歷史中任意裁剪出零零碎碎的片斷,讓它們服從“創(chuàng)作意圖”,拼湊出所謂的“歷史理性”。
人類社會的發(fā)展是有規(guī)律的,規(guī)律是可以認識的。
但是,我們必須以唯物史觀為指導,從客觀史實出發(fā),通過嚴謹細致深入的科學研究,總結(jié)經(jīng)驗,探討規(guī)律,啟迪未來,從而更好地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
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地讓“歷史照亮未來的行程”。
如果是裁剪史料、扭曲歷史,再動人的畫面,再美麗的臺詞,也只能是誤導觀眾,引起思想混亂。
《大國崛起》充斥著未經(jīng)嚴格論證的結(jié)論和沒有充分依據(jù)的說教,活生生地反映了當前一些人群中流行的粗鄙文風和浮躁心態(tài)。
它給觀眾留下的不可能是所謂的“歷史理性”,而只能是誤導,是迷惘。
《秦崩》《楚王》讀后感
一個月的時間讀完了李開元的《秦崩》《楚王》姊妹書。
該書客觀講述了從指鹿為馬的暴秦滅亡、陳勝吳廣的揭竿而起、項氏叔侄的江東崛起、劉邦沛縣的英豪起兵到滎陽對峙楚漢相爭、霸王項羽的兵敗垓下,一直到劉邦結(jié)束五百年的征伐混戰(zhàn)建立大漢國。
經(jīng)歷了秦崩、楚亡、漢興,一幕幕歷史大戲輪番登臺上演。
讀完掩卷沉思,心潮澎湃,久久無法平息。
有扼腕嘆息,有欽佩折服,有唏噓不已,可歌可泣又可悲可嘆,竟意猶未盡。
自古以來,楚漢相爭文化就是歷史長河里的一枚璀璨的明珠。
京劇霸王別姬取材于垓下之戰(zhàn);中國十大名曲《十面埋伏》用琵琶完美演繹了楚漢之戰(zhàn);象棋敵我棋子以漢界、楚河為界。
楚漢相爭給后人留下了很多膾炙人口的成語,暗度陳倉、霸王別姬、破釜沉舟、拔幟易幟等如雷貫耳。
留下了許多經(jīng)久不衰的典故,鴻門之宴、胯下之辱、四面楚歌。
雖然這段歷史很經(jīng)典,可以前或道聽途說,或斷章取義略知一二。
《秦崩》《楚王》講述的比較系統(tǒng)、完整。
讀完后在腦海里構(gòu)建起清晰的脈絡,就像一部記敘文,時間、地點、人物、故事情節(jié)、結(jié)局等清晰明朗。
楚漢相爭的結(jié)果在現(xiàn)在是婦孺皆知,可放在當時或多或少有些出乎人的意料之外。
因為項羽無論是從出身、名望,還是軍事力量都遠遠要勝于劉邦。
項羽打仗勝了99次,失敗了1次,卻落了個拔劍自刎的結(jié)局,看似弱小的劉邦卻統(tǒng)一了分裂的局面建立了大漢國。
究其原因“性格決定命運”在這段歷史中發(fā)揮的淋漓盡致。
項羽雖豪情萬丈、孔武勇猛卻高傲狹隘、剛愎自負、暴躁魯莽。
鴻門宴上呈婦人之仁,封賞分封天下根據(jù)自己的好惡任人唯親……留不住人才。
性格缺陷一覽無遺。
反觀劉邦,隱忍能屈,善于偽裝,功于心計,知人善用。
內(nèi)有運籌帷幄的張良,外有決策千里的韓信,再加舉薦賢良、攘外撫內(nèi)的蕭何,從弱小一步步走向強大。
在解開歷史神秘面紗的同時,也給我們留下了無數(shù)想象的空間,這就是歷史的魅力。
假設一:在鴻門宴時,假如項羽聽從了謀士范增的建議,乘機刺殺了劉邦,哪里還用布下四道防線封鎖漢中的劉邦,哪里還有明出子午、暗度陳倉的典故,哪里還有后來的五年滎陽對峙。
假設二:韓信攻占齊國,封為齊王。
假如韓信此時保持中立態(tài)度,和劉邦、項羽三分天下,就會形成三國鼎立的局面。
可韓信回絕了項羽的保持中立自立為王的提案,拒絕了謀士蒯鵬的建議。
韓信如此做多是處于對劉邦的感恩圖報,缺少了審時度勢的政治智慧。
韓信領(lǐng)兵出關(guān)中、消滅魏國,攻取代國,出井陘口、攻略趙國、降伏燕國、平定齊國,指揮垓下之圍……一生建立無數(shù)奇功。
可劉邦建立漢國后,立馬解除了韓信的兵權(quán),最后被呂后和蕭何設計刺殺,于是有了千古名言:成也蕭何敗蕭何;也應了那句話: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
可悲、可惜、可嘆!
假設三:項羽兵敗垓下,無顏見江東父老拔劍自刎。
假如項羽當初不背棄懷王之約,以自己的好惡分封天下;假如當初不背棄關(guān)中定都彭城;假如沒有坑殺二十萬秦軍降卒,失去民心。
假如項羽當初重用韓信……。
自古以來:成者為王敗者為寇。
可是讀項羽,即使是在垓下之圍,四面楚歌之時,依然被他的英雄風采、豪壯氣概、勇猛善戰(zhàn)而折服。
假設四:項羽跟隨叔父項梁起兵時24歲,烏江自刎時才31歲;而劉邦屬于大器晚成,起兵時已47歲;項羽出身舊楚國貴族,劉邦出身豐邑中陽里一個普通人家。
假如項羽和劉邦年齡互換一下,項羽身上的性格缺陷或許會逐漸被生活磨礪的圓潤、圓滑一些,不至于在用人、處理問題時那么魯莽、那么剛愎自負。
塵埃落定的是草根出身的劉邦結(jié)束了長期分裂對峙的局面,統(tǒng)一了中原,建立了大漢國。
項羽雖兵敗垓下,可是有多少人和我一樣被項羽的英雄豪氣所感動,又有多少人和我一樣折服于項羽氣貫長虹的氣概,又有多少人和我一樣掩卷嘆息。
杜牧有詩曰:“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兒。
江東子弟多才俊,卷土重來未可知”。
惋惜之情油然可窺。
李清照的“生當做人杰,死亦為鬼雄。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贊美之情溢于言表。
人生沒有如果,歷史沒有假設。
歷史總是這樣出乎意料之外,歷史總是這樣神秘不可測。
正所謂:“前不見古人,歷史不可重來;后不見來者,歷史不可預測;念天地之悠悠,歷史綿延不絕;獨愴然而涕下,歷史慰藉心靈。
”
版權(quán)聲明:此文自動收集于網(wǎng)絡,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quán)益,您可通過郵箱與我們?nèi)〉寐?lián)系,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
本文地址:http://www.springy.cn/juzi/weimei/3261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