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句的運用意義目錄
淺談名言警句在思想品德課中的運用:淺談農(nóng)村小學思想品德教育
高考作文如何使用格言警句
論語警句的實用性探究
警句的運用意義在于給人以警示和啟示,讓人們能夠從中獲得教益,使其避免犯錯或者改正錯誤。通過短小精悍的語言,警句能夠傳達出深刻的道理和智慧,讓人們能夠受益終身。警句也可以作為激勵人們前行的動力,讓人們在追求目標的過程中時刻保持警覺和謹慎。在生活、工作、學習中,警句被廣泛運用,成為了一種流傳千古的文化遺產(chǎn)。"在思想品德新課程中,穿插了許多名言警句,主要是人們普遍熟悉的成語、俗語、諺語、格言、詩詞歌曲中的某些句子等等。
這些名言警句是人們在實踐中經(jīng)驗教訓的提煉和總結(jié),是歷史文化精華的積淀,對后人有重要的指導(dǎo)意義和警戒作用。
青少年健康成長需要各種正確的導(dǎo)向,作為一種寶貴的教學資源,名言警句有利于學生正確對待學習、生活、成長過程中出現(xiàn)的問題,培養(yǎng)健康、有益的興趣愛好,學會正確地做人和處事。
思想品德是一門德育課程,它不需要深刻的理論和教條,它需要的是各種淺顯易懂、生動活潑的實例和人性化的引導(dǎo)。
從這個角度講,用名言警句上好、上活思想品德課,是一種很有意義的嘗試。
一、名言警句在思想品德課教學中的作用
1、點明題意,加深印象。
思想品德課的主要內(nèi)容是教會學生怎樣做人和處事,絕大部分名言警句可以說都與之契合,起到很好的點題(引入、歸納、解釋)作用。
比如:在第五課“自我新期待”的“自我新形象”課題中,有一點講到要不斷完善自我,就必須善于從不同榜樣身上學習不同的優(yōu)點。
為了便于學生的理解,并加深印象,教材運用了孔子的一句名言:“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象這些名言警句多為學生熟知,因此更能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起到“余音繞梁,三日而不絕”的良好思想教育效果,可謂一節(jié)課利終生也。
2、印證觀點,深化認識。
正確運用思想品德新課程中的名言警句,對于學生正確理解課本知識將起到關(guān)鍵性作用。
比如,在第二課“把握學習新節(jié)奏”的“享受學習”課題中,有荀子的名言:“不積跬步,無以致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河。
”使學生認識到學習中積累的重要性;“不登高山,不知山之高也;不臨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使學生認識到知識的無限性,在學習中要永不滿足。
通過運用這些名言警句,可以使教材觀點得以強化,使學生認識得以深化。
3、活躍氣氛,搞活課堂。
思想品德課比一般的理論課程,如數(shù)學、自然等更難上,因為這些課程強調(diào)的是知識性、理論性、邏輯性,只須具備一定的智力、勤奮和基礎(chǔ)即可,而思想品德要求學生學會正確地做人處事,無所謂知識性、理論性和邏輯性,亦非智力因素就能奏效。
要上活它,讓學生真正接受并在實踐中外化為相應(yīng)的行動,就要求教師在課堂上多下功夫。
二、在教學中正確運用名言警句策略
1、利用名言警句導(dǎo)入課文。
興趣是推動學生進行學習活動的內(nèi)驅(qū)力。
作為一門德育課程,純粹的理論闡述或邏輯演繹會扼殺這門學科的活力,而相關(guān)名言警句的佐證,則可以使學生感受到:課本的要求并非是死板的教條,而是前人在實踐中遇到的成功經(jīng)驗和失敗教訓的寶貴總結(jié),是一種實實在在的探索成果,這就能使學生產(chǎn)生一種真實感和實用感。
因此運用名言警句導(dǎo)入新課,也是充分調(diào)動學生學習興趣一種有效方法。
比如在完成課本“做情緒的主人”這部分內(nèi)容的教學時,就可以利用課本中“笑一笑,十年少;愁一愁,白了頭”這句名言作為直接導(dǎo)入。
教師可以這樣開頭:“同學們都知道‘笑一笑,十年少;愁一愁,白了頭’這句老話,說人的心情舒暢、愉快,就能延緩衰老,保持青春;而終日憂愁、郁悶,則容易迅速衰老,早生白發(fā)。
古人的這句話說明情緒對人的健康十分重要,歷史上這方面也確有其事(如伍子胥….)。
我們要健康地成長,就要盡可能多一些樂觀,多一些歡笑,減少煩惱和不快。
但是,生活能永遠陽光燦爛,沒有風雨嗎?人生道路真能一帆風順,沒有困難和挫折嗎?顯然不會,在這種情況下,人就要努力學會調(diào)控自己的情緒…..”這樣的引入就非常自然和諧,在由問題情景
2、利用名言警句概括主題。
一些名言警句本身是課本內(nèi)容演繹、歸納、解釋、論證的結(jié)果,因此當然可以作為相關(guān)內(nèi)容的主題。
而且這種概括自然、有力,言簡、意賅,有畫龍點睛的效果,也能使學生更深刻地懂得人生哲理。
專家指出,青少年一旦沉迷于電子游戲,就會產(chǎn)生越來越強烈的民理依賴和反復(fù)操作的渴望,不能操作時便出情緒煩躁、抑郁等癥狀。
電子游戲是中小學生娛樂的一種方式,但沉迷于玩電子游戲有很多危害:對視力、神經(jīng)等造成損害,使大腦的靈活性下降,影響學習成績;誘發(fā)尋釁滋事、**財物、打架斗毆、參與**等違紀違法甚至犯罪行為”。
這篇短文的主題是說青少年要善于控制自己的行為,學習拒絕各種誘惑,否則,將不利于身心的健康發(fā)展,甚至還會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
如果光有這段文字,學生可能就很難理解,因此更不用說受得什么思想教育、得到什么人生啟示了,但一句“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心似平原走馬,易放難收。
”就淺顯易懂地概括出了它的主題,使學生在兩者的有機結(jié)合中,更加深刻領(lǐng)會到了學會控制對個人成長所產(chǎn)生的巨大影響。
3、利用名言警句提升學生理論上的層次和實踐中的素養(yǎng)。
利用課本現(xiàn)有的名言警句,讓學生寫體會、寫小論文,討論,辯論,以增強感受,在實踐中把它們作為人生信條和座右銘,用以指導(dǎo)自己的實際行動。
此外,鼓勵他們平時多收集,多交流,共同鑒賞,以發(fā)揮群體效應(yīng)和積極的導(dǎo)向作用。
名言警句多了,還可以運用它們從不同的角度說明同一個道理,增強說理的效果,如講解積累的重要性,我們可以例舉“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涓涓細流,匯成江海”、“聚沙成塔,集腋成裘”等句子。
最好是在開頭和末尾總結(jié)時使用。
如果水平高一點,使用點李陽瘋狂英語的幽默句子也行。
想想高考的閱卷老師在看到你的幽默句子肯定心情大好,分數(shù)自然不會低
孔子的《論語》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重要經(jīng)典之一,其中蘊含著豐富的道德智慧和生活哲理。
經(jīng)過歷代學者的傳誦、解釋和應(yīng)用,論語中的警句更是成為人們品德修養(yǎng)和處世態(tài)度的指南。
本文將探究論語警句的實用性,旨在揭示其對個人生活和社會發(fā)展的積極意義。
“愛人者,人恒愛之。
”這是《論語》中的一句警句,說明只有真正愛人的人才能得到別人的愛和信任。
這句話告訴我們,要想得到別人的尊敬和喜愛,就必須先關(guān)心、關(guān)愛別人,讓別人感受到自己的誠摯和善意。
當我們站在別人的角度去看待問題,體諒別人的心情,才能真正地贏得別人的信任和好感。
“朝聞道,夕死可矣。
”這句話是告訴我們,只要在人生的道路上不停地追求真理和智慧,即使在死亡面前也無悔無憾。
這一警句提醒我們,要時刻懷有追求真理和不斷自我提高的心境,不斷學習、錘煉自己,才能活的更加有意義。
只有這樣,我們的生命才不會虛度、白費。
“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
”這是《論語》中的一句經(jīng)典名言,強調(diào)誠信在人際關(guān)系中的重要性。
誠實正直是做人的基本要求,也是人們互相信任、合作、交往的必要條件。
如果大家都不講信用、不守承諾,社會就會變得混亂不堪,人們彼此間的信任和合作也會被破壞。
“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
”這是《論語》中的重要名言,意味著高尚的人注重做正確事情,而下流的人注重私利得失。
這句話告訴我們,人應(yīng)該有獨立、正確、公正的判斷力,樹立起正確的道德價值觀。
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成為真正的君子。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這是提醒我們,學習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但要加強思考才能真正做到學有所得。
如果只是死記硬背卻沒有深入思考,那就很容易陷入“罔”的境地,不會有實質(zhì)性的收獲。
同時,如果只是思考而不學習,也會處于危險的狀態(tài),因為缺乏實踐的根基。
“勇也者,以洵上人。
”這句話意味著勇猛和涵養(yǎng)高尚的品德是高人所具備的。
勇猛可以表現(xiàn)為面對困難和苦難時的豁達和堅韌,也可以表現(xiàn)為堅決站在正義的一方,為善斗爭。
同時,高尚的品德也應(yīng)該包含君子所應(yīng)該所具備的端方、仁愛、禮儀、智慧等基本素質(zhì)。
“言忠信,行篤敬,雖蠻貊之邦,行矣。
”這是告訴我們,一個人只有言行一致,以真誠待人,做事敬業(yè),才能達到跨越文化、國界的成功。
這句話提醒我們,人無論身處何地、處事何種局面,都應(yīng)該保持真誠、謙和、負責任的態(tài)度,這樣才能受到別人的尊重和信任。
總之,《論語》中的這些警句,雖然簡短,但都深刻、生動,有著極高的實用價值。
它們不僅能夠教給我們?nèi)绾巫鋈颂幨?,還能夠啟發(fā)我們深刻的思考,提高我們的道德修養(yǎng)和人生境界。
在當今社會,我們?nèi)匀恍枰袷剡@些一以貫之的處世原則,讓自己成為真正有益的人。
版權(quán)聲明:此文自動收集于網(wǎng)絡(luò),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quán)益,您可通過郵箱與我們?nèi)〉寐?lián)系,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
本文地址:http://www.springy.cn/juzi/weimei/3254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