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典籍警句目錄
中醫(yī)古籍名言
贊美中醫(yī)的名言警句
1. 病從口入,禍從口出。
2. 一身之病,皆由于心。
3. 治未病者,先防未然。
4. 病在肝脾,治療在神氣。
5. 病來如山倒,病去如抽絲。
6. 治病之道,先治其心。
7. 病有所在,治有所從。
8. 病從腰以下,治之在腰以上。
9. 病因于氣,治在調(diào)和。
10. 病在經(jīng)絡(luò),治在通暢。"。
1.疔瘡先出血,內(nèi)毒以寒瀉。
2.眩暈者無痰不作,消渴者無火不生。
3.肥人眩暈少氣多痰,瘦人眩暈少血多火。
4.通則不痛,痛則不通。
5.痢無補法。
6.通陽不在溫,而在利小便。
7.養(yǎng)陰不在血,而在津與汗。
8.疹是太陰風熱,癍是陽明火毒。
9.溫邪上受,首先犯肺,逆?zhèn)餍陌?/p>
10.巔頂之上,唯風可到。
11.溫病憑脈,傷寒憑癥。
12.其在皮者,汗而發(fā)之。
13.初病在經(jīng),久病在絡(luò)。
14.不懂何經(jīng)何絡(luò),開口動手便錯。
15.金水相生,子盜母氣。
16.邪之所湊,其氣必虛。
17.亢則害,承乃制。
18.暴聾屬實,久聾屬虛。
19.欲求南風,先開北窗。
20.腸癰下不厭早,腸癖補不厭遲。
21.上焦如羽,非輕不舉。
22.無水舟停,增水行舟。
23.風為百病之長,頭為諸陽之會。
24.陽虛則外寒,陰盛則內(nèi)寒。
25.人身不過表里,氣血不過虛實。
26.通邪三法汗、吐、下。
27.寒淫于內(nèi),治宜甘熱。
28.熱淫于內(nèi),治宜咸寒。
29.面腫為風,腳腫為水。
30.導龍入海,引火歸淵(源)。
31.苔黃膩熱在肝膽,苔黃燥熱在脾胃。
32.月滿勿補,月虧勿瀉。
33.肝膽之癥,以下為主。
34.清肝必須降火,清心必須豁痰。
35.病不辨則無以治,治不辨則無以痊。
36.去邪而不犯無過之地。
37.克敵者存乎將,去邪者賴乎正。
38.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
39.法不過仲景,理不過內(nèi)經(jīng)。
40.培之以黃芪,燥之以白術(shù),補氣健脾何患不除。
41.外入之寒,溫必兼散;內(nèi)生之寒,溫必兼補。
42.陰在內(nèi),陽之守也;陽在外,陰之使也。
43.寧舍其穴,不舍其經(jīng)。
44.渴喜飲冷,腹中有熱,渴喜飲熱,腹中有寒。
45.所為邪者,從虧而見。
贊美中醫(yī)的名言警句
1.善言天者,必驗于人;善言人者,必本于天。
(唐·孫思邈《千金要方·大醫(yī)習業(yè)》)
2.善攝生者,無犯日月之忌,無失歲時之和。
(唐·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養(yǎng)性》)
3.夫人稟五常,因風氣而生長,風氣雖能生萬物,亦能害萬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
(漢·張機《金匱要略·臟腑經(jīng)絡(luò)先后病脈證》)
4.人是小乾坤,得陽則生,失陽則死。
(明·張介賓《類經(jīng)附翼·大寶論》)
5.天地之理,有開必有合;用藥之機,有補必有瀉。
(清·程國彭《醫(yī)學心悟·論補法》)
6.醫(yī)也者,順天之時,測氣之偏,適人之情,體物之理。
(清·吳瑭《溫病條辨·解兒難》)
7.精是吾神,氣是無道,藏精養(yǎng)氣,保守堅真。
(清·董浩等《全唐文·卷九四五》)
8.人生如天地,和煦則春,慘郁則秋。
(清·程杏軒《醫(yī)述·醫(yī)學溯源》)
9.春生夏長,秋收冬藏。
(《靈樞·順氣一日分四時》)
10.夫百病者,多以旦慧、晝安、夕加、夜甚。
(《靈樞·順氣一日分四時》)
11.日出而作,日入而息。
(《帝王世紀·擊壤歌》)
12. 四時陰陽者,萬物之根本也。
(《素問·四氣調(diào)神大論》)
13.天復地載,萬物悉備,莫貴于人。
(《素問·寶命全形論》)
14.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
(《素問·寶命全形論》)
15.善言天者,必有驗于人;善言古者,必有合于今;善言人者,必有厭于己。
(《素問·舉痛論》)
16.飽食即臥,乃生百病。
(唐·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道林養(yǎng)性》)
17.流水不腐,戶樞不蠹,動也。
形氣亦然。
(《呂氏春秋·盡數(shù)》)
18.早起不在雞鳴前,晚起不在日出后。
(宋·李昉等《太平御覽·卷七百二十》)
19.養(yǎng)心莫善于寡欲。
(戰(zhàn)國·孟子《孟子·盡心》)
版權(quán)聲明:此文自動收集于網(wǎng)絡(luò),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quán)益,您可通過郵箱與我們?nèi)〉寐?lián)系,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
本文地址:http://www.springy.cn/juzi/weimei/3247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