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人物觀后感目錄
海南名人的作文400字
寫一篇關于家鄉(xiāng)名人的作文
寫家鄉(xiāng)的名人的作文550
。
。
通過閱讀這本書,我了解到了海南豐富的歷史文化,以及這些人物的奮斗和成就。例如,葉劍英將軍作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的重要領導人,為國家的獨立和發(fā)展做出了巨大貢獻;黃文秀女士則是一位民族醫(yī)學專家,為海南島的健康事業(yè)做出了杰出貢獻。
。
除了這些知名的人物,作者還介紹了一些平凡而又不平凡的人物,他們或許只是一名普通的農民或小商販,卻經歷了許多困難和挫折,最終取得了成功。
。
通過這些人物的故事,我認為我們可以看到海南人民的勤勞、堅韌和創(chuàng)新精神。他們在各自的領域中不斷探索和進步,為海南的發(fā)展和繁榮做出了重要貢獻。
。
總之,這本書讓我更加了解和認識了海南這個特殊的地域,也讓我對海南人民的歷史和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吳雪霞今年34歲,現(xiàn)任五指山一小教導主任。
從教16年來,她當了14年的班主任。
她對工作一絲不茍,多次被評為五指山市“優(yōu)秀教師” “優(yōu)秀班主任”,是五指山地區(qū)擁有一定知名度的骨干教師,也是海南省小學語文科帶頭人。
今年,她獲推薦參評全國優(yōu)秀教師。
在山區(qū)黎村工作10年 吳雪霞的父母在部隊工作,家庭條件相對優(yōu)越,誰能想到,這位身體纖瘦,文文靜靜的女子竟然在五指山偏遠山區(qū)的黎村工作過10年之久,而且獲得卓越成績! 1991年,剛從師范學校畢業(yè)的吳雪霞被分配到五指山沖山學區(qū)番茅小學。
從此,她便與山區(qū)黎族學生結下了不解之緣。
這一干就是10年。
當時條件是很辛苦的,連生活用水都要去井口挑,剛從學校畢業(yè)的吳老師不會挑水,只好用手提,往往是提回來后只剩下半桶水。
剛開始,她因為不懂使用柴火,一燒火就被嗆得眼淚汪汪,暗地里哭了很多次。
女教師帶著打狗棍家訪 作為一名盡心盡責的教師,吳雪霞和老校長經常深入黎村家訪,有學生生病時,她會花很多精力上門輔導學生。
當時管區(qū)內離學校比較遠的村子,大約要走4公里左右的山路。
農村里幾乎家家戶戶養(yǎng)狗,因怕被狗咬到,老師們家訪時總是要拿著打狗棍。
山里的孩子很懂事,吳雪霞的學生利用課余時間,悄悄幫老師撿干柴,黎苗族“三月三”節(jié)日吃的“三色飯”被視為最好的飯食,學生總會給她留一份。
每當她去家訪,黎族家長立馬讓學生爬樹摘椰子給老師解渴,殺家里的雞或狗,端上糯米酒熱情接待。
淳樸的黎族家長和學生深深感動了她。
她與黎村學生結下了深厚的師生情,直到今天,她回想起這些往事,內心還是暖洋洋的。
“山區(qū)的孩子各方面的條件與城市孩子相比是天壤之別。
我在黎村工作了10年,忘不了的是孩子們的淳樸。
”吳老師說, “他們需要我們教師更多的愛和幫助。
” 用心寫3年教育日記 吳雪霞所擁有的個人教育博客網頁內容豐富,語言溫馨,里面有教育教學的心得、個人成長感悟等。
談起寫教育日記的習慣,吳老師說,確切地說,自1991年參加工作以來,她一直在陸陸續(xù)續(xù)地在自己的筆記本上寫教育隨筆。
伴隨著2001年9月基礎教育改革實驗的啟動,她覺得該改變一下自己了。
“2004年9月,五指山市進行新課改,我才真正下決心,在教好書的基礎上,認真對自己的教育教學實踐進行反思,也就是2004年底開始博客日記,主要的目的是,通過網絡同伴的互助,讓自己更快地、更專業(yè)地成長起來。
” 為了讓小學生把語文基礎知識打牢,她注重激發(fā)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
為幫助黎村學生克服語言上的障礙,她多次指導學生參加全國作文比賽。
勤奮的寫作,使吳老師和學生都嘗到了甜頭。
2004年,她組織指導五指山一小寫作班參加全國第二屆“小作家”大賽,學校獲 “全國集體組織一等獎”。
2005年,她再次組織指導寫作班、學校中高年級學生參加全國首屆寫作節(jié)作文比賽,學校被授予“全國寫作杰出單位”的光榮稱號。
她分管學校 “課改實驗,教師培訓”工作,她每月上傳文章,帶動教師主動參與教育博客交流,建立了班級博客網頁、博客群組。
她手把手指導學生上網發(fā)表博客日記、博客作文和與老師談心等,把學校、班級博客群組與外界交流互評活動有聲有色。
堅持把教育日記寫下去 新學期開學時,吳老師在博客上寫道,新的學期,自然有自己新的打算。
對新學期的教育教學充滿期待,也醞釀了許多自己想對教材、學生施展的“動作”。
惟一不變的是——新學期,繼續(xù)把教育教學日記進行到底。
博客,拉近了她和學生的心靈距離。
她在博客上寫道:喜歡聽海南籍“超級男生”陳楚生的歌曲 《有沒有人告訴你》也是偶然中的必然。
初聽《有沒有人告訴你》是在從??谌ッ捞m機場的旅游車上,靜靜的車廂里流淌著略帶憂傷的旋律,吉他聲伴奏磁性的聲音吸引了我,回來后,我在網上下載《有沒有人告訴你》,一開電腦我就靜靜徜徉在旋律中,越來越喜歡陳小弟用獨特的歌喉演繹這首歌的那種意境。
或許如歌曲要表達的那樣——或許人生就是這樣,牽掛著、煩惱著、自由著、限制著,走一段路,再回頭望,卻也生動著、美麗著?。蠂际袌?記者許欣)
我們村的名人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是的,俗話說得好,每一粒糧食的背后都有一個辛苦勤勞的農民。
今天,我就來介紹一下我們村的一位農民——王大伯。
王大伯今年四十歲,看起來比實際年齡大了許多。
他的皮膚很黑,短頭發(fā),經常戴一頂草帽,穿一件很舊的褂子,顯得又瘦又矮。
但他種起田來一點兒也不含糊。
他每天起早貪黑,到田里治農藥、除草……干的是辛辛苦苦,也可算是兢兢業(yè)業(yè)。
經過幾年的努力,他已經種了幾十畝田。
從一開始一貧如洗到現(xiàn)在不愁吃喝。
王大伯不僅勤勞,而且充滿了智慧。
王大伯一開始不懂得種田的經驗,所以吃了虧,但他一點兒也不氣餒,到處請教別人,自己也買了關于水稻或其它一些和種田有關的書。
自己不識字,就讓家里人讀給他聽,然后用心鉆研,終于掌握了一些技術和經驗。
他經常說:“種田看起來簡單,學問確實有不少呢!”
有一次,大家買種子,家家戶戶基本上都買了同樣的種子。
只有王大伯和他們不同。
有些人問他為什么買這種種子。
他說:“憑我的經驗,今年的天氣適合這種種子。
”果然,最后他收獲的要比別人多很多。
慢慢地他開始富裕了,最后用起了機械化。
從此,他就成了我們村的名人。
種田雖然讓王大伯辛苦了好一陣子。
但最終還是得到了回報。
真是苦也糧食,甜也糧食。
1. 我的家鄉(xiāng)陽泉有一位的名人,她叫王喜蓮,也是我的奶奶,奶奶22年的治荒坎坷路,經歷了鼠患、暴雨重重打擊以后,一場大火又將奶奶辛苦栽種下的樹燒了個精光,但是卻并沒有擊垮她,關鍵時刻,政府也向奶奶伸出了援助之手。
姑姑姑父常常上山和奶奶一起打棗,奶奶憑借每天打棗賣棗掙得的幾十元錢維持著生活。
棗樹后面的坡地曾是一大片杏樹,大火過后只剩下一棵,可這地里如今又有了新苗,這是栗子樹,也是奶奶最看重的地方。
都說水火無情,可奶奶在經歷過水火后卻更感受到了那份深深的情意,2000棵免費的栗子樹延續(xù)了奶奶種樹的心愿。
藍天下,嫩嫩的栗子樹從枯枝和土塊中伸出枝來,今年陽泉市郊區(qū)林業(yè)隊把這個山頭作為陽泉市栗子樹種植試點,讓敢想敢干的奶奶第一個嘗試。
除了這些,鄉(xiāng)政府又給奶奶修通了進山的路,讓她進山種樹更方便了。
山上,一側是枯枝,一側是綠葉,站在這兩重天地間奶奶依然干的帶勁,22年奶奶經歷過不少波折,但那份堅定的心卻從沒變過。
版權聲明:此文自動收集于網絡,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通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lián)系,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
本文地址:http://www.springy.cn/juzi/weimei/3215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