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鑒賞觀后感目錄
經(jīng)典美文賞讀的心得體會
《朝花夕拾》鑒賞感受 20字左右
朱自清的《春》讀后感400字 摘抄和賞析
散文是一種以散漫、自由的形式表達(dá)作者思想感情的文學(xué)體裁。在閱讀散文時,我感到作者的情感和思想在文字中得以充分表達(dá),讓我產(chǎn)生了共鳴和思考。
。
散文的魅力在于它的真實性和情感性。作者通過文字表達(dá)自己的情感和思想,讓讀者感受到他內(nèi)心的真實感受。在閱讀散文時,我常常能夠感受到作者的情感躍然紙上,仿佛置身其中,與作者共同感受到那種情感。
。
。
總的來說,散文是一種具有獨特魅力的文學(xué)體裁。在閱讀散文時,我常常能夠感受到作者的真實情感和深刻思考,讓我受益匪淺。希望自己能夠多多閱讀散文,感受其中的美好和力量。"。
紫藤蘿瀑布》賞析(張梅)
同樣的花草面對不同的人,可能會喚起不同的審美感受。
女作家宗璞更多注意的,常常是丁香、二月蘭、玉簪、木槿、紫藤蘿這樣的花,它們雖平凡而柔弱,卻有著生命的尊嚴(yán)與蓬勃。
她往往會從這些小小的生命中發(fā)掘出許多美好的品性,并藉此表達(dá)對于美好人性的追求。
《紫藤蘿瀑布》這篇散文便傳達(dá)了這樣的一種追求。
這篇散文寫的是作者重見紫藤蘿盛開,而引發(fā)的對生命的感慨。
文章從紫藤蘿引人駐足、炫人眼目的美麗寫起。
盛開的藤蘿花像輝煌的淡紫色的瀑布,色調(diào)的錯落有致,陽光下的跳躍閃爍,使它仿佛有了生命,給人一種“在流動,在歡笑,在不停地生長”的感覺。
藤蘿不與群芳爭勝,它們靜靜開在春花已謝的時節(jié),踏春的人無意流連,蜂蝶亦不來</PGN0027B.TXT/PGN>眷顧。
然而,它們?nèi)匀皇㈤_著,盡情綻放著它們自己的生命。
雖然是靜靜的,但那挨挨擠擠的繁盛讓人覺得它們在驕傲而坦蕩地為自己美麗的存在而歡騰笑鬧。
在描述了藤蘿帶給自己的強烈的瀑布般的整體印象后,作者的筆觸沿自己的視線所及,從細(xì)處落墨,描寫了組成那神奇瀑布的每一朵小花。
原來那迸濺著的淺色水花,是已經(jīng)盛開了的;那流動的、仿佛沉淀了的紫色瀑水,便是那正含苞待放的。
而每一朵盛開的花又像是在那紫色河流上輕泛的一葉扁舟,這張滿了帆的小舟有著鼓鼓的艙,“又像一個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綻開似的”。
——這些小生命盛著怎樣的仙露瓊漿,才會有這神話樣的美麗?。∽髡邘缀醺械接悬c疑惑了,忍不住想摘一朵來看看。
但是作者沒有摘花的習(xí)慣。
在這一猶疑的駐足中,她陷入了凝思。
這美麗的紫色瀑布不再只是眼前的景致,它也緩緩流過作者的心,使她一點一點從連日來對小弟的病痛的焦慮、悲痛中平靜下來。
這架盛開的藤蘿幾乎有一種魔力,不惟光彩,它的芳香似乎也是淺紫色的,將作者籠罩在寧靜與喜悅中。
她忽然記起從前的家,門外也曾有過一大株爬得很高,但花朵從來都稀落的紫藤蘿。
在那個年代,由于“花和生活腐化有什么必然關(guān)系”,連這稀零的藤蘿后來也沒有了。
過了這么多年,藤蘿終于又開花了,而且開得這樣盛,這樣密。
文章至此點明了主題:“花和人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長河是無止境的。
”——原來那使紫藤蘿花如此美麗與繁盛的仙露瓊漿,就是“生命的酒釀”??!看到這里,讀者自然會想到,人亦如花,時代的洪流總會沖走種種令人不快的過往。
只要你也加快腳步,張起生命的風(fēng)帆,在這閃光的時代中航行,你也會再次盛開,你也會是組成那燦爛瀑布的一朵浪花,不是嗎?
宗璞的寫景散文,一向重在對客觀景物作精細(xì)、真切的描摹。
她以女性作家特有的細(xì)膩與愛心體貼物情,品味景物的最積極的內(nèi)在精神,比如這藤蘿花的充盈蓬勃的生命力,與既燦爛奔放又耐得寂寞的純樸本性。
同時,她避免作主觀的渲染抒發(fā),避免直接的說教,而是以客觀、精微、從容的筆調(diào)來敘寫自己所體味到的,力圖使讀者能夠自己去領(lǐng)略這景物的精神與意義。
這與宗璞本人醇厚自然的天性,重視內(nèi)斂的個人修養(yǎng),與直面人生的勇氣是分不開的。
比如在這篇《紫藤蘿瀑布》中,假使作者真的摘了一朵花來仔細(xì)欣賞,那么她的注意力就會一直在這花的美麗上了;惟其惜花駐足,作者與如水的繁花才有了內(nèi)在的溝通,它撫慰了作者的郁痛,作者才能在寧靜與喜悅中,把對這美麗的感觸升華為對生命的感觸。
而假使作者直接盛贊這花的生命力,讀者也不過是感嘆藤蘿之熱烈美盛;惟其回想與展望交織,內(nèi)在精神與外在情態(tài)并舉,讀者才會更加深刻地體會到今日的豐茂曾經(jīng)經(jīng)過怎樣長久而執(zhí)著的期待,在倍加珍惜的同時,更會鼓舞起你擁抱生活的熱情。
本文有著宗璞寫景散文的一貫風(fēng)格:積極又含蓄的主題追求,婉曲有致的感情流露,精美的景物描寫,簡潔精練的文字表達(dá)。
由于文章的寫作是在創(chuàng)亂初定,熱情復(fù)熾的年代,這篇優(yōu)美的散文便有著更普遍的時代意義,在當(dāng)代散文史上有著重要的地位
我讀魯迅先生這些對童年回憶的散文,正如讀著發(fā)自迅先生心底的那份熱愛自然,向往自由的童真童趣。
我仿佛看到了幼年的魯迅,趁大人不注意,鉆進了百草園,他與昆蟲為伴,有采摘野花野果。
在三味書屋,雖然有壽先生的嚴(yán)厲教誨,卻仍耐不過學(xué)生們心中的孩子氣。
一切感受都是那么天真爛漫,令人回味,也學(xué)就引起了我心中的共鳴吧,因此我才會那樣喜愛,尤其是作者以一個孩子的眼光看世界,讀起來讓人感到異常的親切,充滿激情。
我家屬于郊區(qū),附近有一大片的田野,小時侯,總?cè)ツ抢锵硎苤挽愕年柟?,秋日里的?xí)習(xí)微風(fēng),把那里的油菜花摘得一朵都不剩,我沉醉在大自然的懷抱之中。
我和伙伴都在為自己的前程努力著,努力得讀書,因此,也不能在沉醉在兒時的天真散漫中了,少了幾分親切,少了幾分自由,也少了幾分對大自然的熱愛。
童年已漸漸遙遠(yuǎn),留下的只是那些瑣碎的記憶,倒不如細(xì)讀一下《朝花夕拾》,體會以下那個不同的年代的童年之夢,體驗一下那時魯迅的美好童年。
朱自清的精短散文《春》,意象單純,主題明朗,語言優(yōu)美,人們往往把它解讀為一篇“春的贊歌”。
其實這是一種誤讀。
《春》與朱自清眾多的寫景抒情散文一樣,看似晶瑩剔透,一目了然,但它卻像一杯醇酒一般,蘊涵了綿長而清洌的韻味與芳香,要真正品嘗出它的滋味并非易事。
在這篇“貯滿詩意”的“春的贊歌”中,事實上飽含了作家特定時期的思想情緒、對人生及至人格的追求,表現(xiàn)了作家骨子里的傳統(tǒng)文化積淀和他對自由境界的向往。
1927年之后的朱自清,始終在尋覓著、營造著一個靈魂深處的理想世界——夢的世界,用以安放他“頗不寧靜”的拳拳之心,抵御外面世界的紛擾,使他在幽閉的書齋中“獨善其身”并成就他的治學(xué)。
“荷塘月色”無疑是經(jīng)過了凄苦的靈魂掙扎之后,找到的一方幽深靜謐的自然之境,曲折地體現(xiàn)了他“出淤泥而不染”的人格操守;而“早春野景”則使他的夢的世界走向了一個開闊、蓬勃的境地,突出地展示了他要在春天的引領(lǐng)下“上前去”的人生信念。
后者自然是前者的延續(xù)、轉(zhuǎn)化、提升。
但不管這兩個世界有多么不同,它們都源于朱自清的一種理想追求甚至是一種烏托邦式的幻想。
《春》確實描寫、謳歌了一個蓬蓬勃勃的春天,但它更是朱自清心靈世界的一種逼真寫照。
細(xì)讀朱自清的《春》,我不由地有這樣一種感覺:這是一個大病初愈的文化人,面對春意盎然的原野,他又重新找回了一種自信和自尊,編織著自己的理想之夢。
這是一個經(jīng)歷了“心靈煉獄”的知識分子,在大自然溫暖的懷抱中,他沉醉其間,詩情聯(lián)翩,感受到了一種“天人合一”的美妙境界和“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的心靈沖動。
他從時代的“十字街頭”撤退下來,又在這里找到了自己的“安身立命”之所。
我總覺得,朱自清筆下的“春景圖”,不是他故鄉(xiāng)江浙一帶的那種溫暖潮濕的春景,也不是北方城郊的那種壯闊而盎然的春景,更不是如畫家筆下那種如實臨摹的寫生畫,而是作家在大自然的啟迪和感召下,由他的心靈釀造出來的一幅藝術(shù)圖畫。
在這幅圖畫中,隱藏了他太多的心靈密碼。
朱自清研究專家吳周文先生說:“在很多散文中,朱自清慘淡經(jīng)營詩的意境,將人格美的‘情’與自然美的‘景’兩者交融起來,創(chuàng)造了情與景會、情景交融的藝術(shù)境界。
這種境界的構(gòu)思,整個地展現(xiàn)自我人格,以美妙的意象作為人格的外化手段,于是他的筆下,自然美成為自我人格的精神擬態(tài),或象征性的寫照;個人特定的情緒、思想,也因自然美的依附,得到了詩意的寫照,或者說得到了模糊性的象征。
怎樣創(chuàng)造這種意境,完成自然美與人格美二者的附麗與連結(jié)?對此,朱自清則是繼承弘揚以形傳神、重在神似的藝術(shù)精神這一整體性的審美把握,加上‘詩可以怨’的審美理想的制導(dǎo),生成了風(fēng)格的隱秀與清逸的色彩。
”(吳周文《詩教理想與人格理想的互融》,《文學(xué)評論》1993年第3期)對朱自清散文的深層意蘊,我以為這些話是深中肯綮的。
朱自清屬于那種感情和感覺特別敏銳、細(xì)膩、真摯的人,對大自然的四季變化和山水花鳥等等,又有著特有的親和情懷和觀賞興致。
他的寫景,往往是景中有“我”,“我”中有景,景“我”合一。
他所以要調(diào)動起自己的一切感官以及思想和情感,反復(fù)品味、字斟句酌、“用筆如舌”,正是要把自己的全部人生、人格投入到大自然的形神中去,讓自然的美與他人生的美渾然為一。
他不像魯迅,在描寫自然中采取一種超然的、審視的態(tài)度,甚至不惜寫了自然的丑來;他也不像周作人,在刻畫自然中沉溺其間、忘卻自己,恨不得化為自然的一部分。
朱自清在大自然的懷抱中是投入的、虔誠的,但同時又是自覺的、清醒的。
從這一點來說,他是最得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天人合一”和“中庸之道”的真諦的。
在《春》這篇簡短而明朗的散文中,同樣體現(xiàn)了他的人格操守和審美理想。
版權(quán)聲明:此文自動收集于網(wǎng)絡(luò),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quán)益,您可通過郵箱與我們?nèi)〉寐?lián)系,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
本文地址:http://www.springy.cn/juzi/weimei/3164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