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壁觀后感800字目錄
讀赤壁賦有感800字
山水作文800字
.<,陽剛作文>為題 800字 作文
中國古代的文人中,有很多令我景仰不已的人物,但其中只有兩個人是我心目中能稱之為仙的,一個是詩仙李白,另一個就是古人才子的典型代表----蘇軾。
而他的《赤壁賦》,這篇我最喜歡的散文,可稱得上古文中的經(jīng)典。
赤壁,本來不是古戰(zhàn)場所在地。
自然雄渾的山勢,奔騰咆哮的江水,在秋江月明之夜,顯得分外安詳。
這種動靜相兼的自然景觀,構(gòu)成了赤壁秋夜特有的韻味。
蘇軾面對客人的洞簫,無言以對,禁不住靈魂的黯然,無奈之中,只說了一句,“何為其然也”。
想借此,掩飾住自己外在的沉默與內(nèi)在的喧騰。
而客人的回答,卻又加深了這種沉默的態(tài)勢:一世梟雄曹操,當(dāng)年揮戈赤壁,那氣象,那陣容,那不可一世的輝煌,而今安在?或許,任何豐功偉績,在時間面前,都微不足道。
任何生命,在時間面前,都絕對無依。
任何人,無論偉大,無論渺小,在時間的追趕下,最終走向虛無。
與其在塵世苦苦掙扎,拋卻人性與生命,為那虛幻不存的東西,不惜扼殺,摧毀,甚至葬身荒野,遠(yuǎn)不如漁樵江渚。
侶魚蝦,友麋鹿,駕扁舟,舉匏尊,寄蜉蝣,渺滄海,如果有可能,挾飛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長終。
這當(dāng)然僅僅是想象。
事實上是根本不可能的,這種不可能,就導(dǎo)致了人的困惑性,生命的內(nèi)在價值究竟何在。
所以,在生命的自我走向里,任何得意都有失意,任何失意,當(dāng)然也可能有得意,但人生更多的時候,是無奈。
無奈之際,我們除了把情緒或者情感自我轉(zhuǎn)向以外,還有什么呢?當(dāng)年徐文長在政治上失意之后,情感扭轉(zhuǎn)遇到誤區(qū),不得不對自己下手,對自己下手不成功之后,又不得不把這種自戕的心理轉(zhuǎn)到對藝術(shù)的頑強(qiáng)追思,正是因為這種追思,我們今天的書畫苑囿里,才有了一朵瀟灑飄逸的不死之花。
蘇軾在此,借客人之口,表達(dá)出自己的基本人生態(tài)度。
仕途不順,不如求歸。
歸隱,是失敗文人們的崇高妄想。
當(dāng)年陶淵明在政治上誤入歧途之后,很快矯正自己的心理視角,趕緊回家,過上真正苦悶的幸福生活:物質(zhì)與精神的悍然決斗,使得老陶在自我認(rèn)知的基礎(chǔ)上,更加自我完善,咬牙切齒地走向不歸的遠(yuǎn)方。
蘇軾在此,不得不再一次展現(xiàn)自我的基本情愫:在這逃亡的路上,真的有自我的盡頭嗎?蘇軾內(nèi)心沒底。
內(nèi)心沒底的蘇軾又不得不再次面對。
這是一種矛盾,自我與他我的矛盾。
怎樣才能解決這種矛盾呢?這又回歸到了宗教。
宗教,在蘇軾的生命中,起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宗教總是在蘇軾無助的時候,從幕后走了出來,充當(dāng)了精神教父。
在蘇軾對客人的回答中,幾乎都是宗教倫理的翻版,這其中,有佛教,也有道教。
蘇軾在這種自我解嘲的辯論中,展現(xiàn)出蘇軾對生命二元的理解,也表達(dá)出蘇軾對生命本我的尊重與正視:水,逝者如斯,卻未嘗往;月,盈虛如彼,卻卒莫消長。
從變者而觀,天地不能一瞬;從不變而觀,物我都將無窮。
于此,無論英雄豪杰,無論山村野夫,都沒有必要去羨慕什么,只要按照自我的生命軌跡走下去就是。
再說,天地之間,物各有主,正如這江上清風(fēng),山間明月,物我共有,又何必去杞人憂天?面對如此良辰美景,不好好享受生命的快樂,反而去憂心忡忡,于情于理,能說得過去嗎? 這一段回答,明確表達(dá)了蘇軾的自我生態(tài)觀:生命無論走向哪里,也無論富貴貧窮,都不值得高興或者悲哀。
生命有限,主要是過程,而不是結(jié)局,作為我們自己,我們能做到的,就是照顧好自己的靈魂。
正如伊壁鳩魯所說,幸福的生活,就是快樂和健康,靈魂沒有困擾。
因此,無論生命走向如何,有酒就喝,困來就睡,該來則來,該去則去,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曾經(jīng)有人問一得道高僧,修行的最高境界是什么,那老禪師說,饑來吃飯困來眠。
我們縱觀蘇軾的一生,曠達(dá)是主體,苦難是客體,歡樂是媒體,在黑夜里追尋自我是絕緣體。
蘇軾在此的答復(fù),實際上是以樂寫哀,只是我們今天閱讀的時候,已經(jīng)很難體會當(dāng)事者的蒼茫。
蘇軾的內(nèi)心理所當(dāng)然在煎熬中:今天如此,明天呢?如果沒有明天,那是例外。
這當(dāng)然是潛臺詞。
縱觀蘇軾的這篇賦,我們能明顯感受到,敘事走向在文本中是弱化的,情緒轉(zhuǎn)換是顯性的。
通篇的情感暗示都控制在弱化的敘事當(dāng)中。
但弱化并不等于沒有,敘事脈絡(luò)的清晰走向,也可以理解成是情感的支線:白天——月夜——白天(早晨);敘事經(jīng)過:游赤壁——從流飄蕩——主客對話——主客把盞——主客酣睡;情緒轉(zhuǎn)換:喜悅(物我一體)——悲傷(物我各異)——喜悅(物我又一體)。
如此的轉(zhuǎn)換,我們不多不少有些明白,蘇軾此為的基本目的不外乎是:任何外在的敘事,都是為內(nèi)在的情感張本。
任何生命,無論偉大,渺小,健康,殘缺,都是時間女神的饋贈。
對此,我們沒有必要隔離自我,也沒有必要背叛自我,更沒有必要相互背叛,我們只能珍惜,如歲月珍惜黑暗,如生命珍惜死亡。
這其中,對生命個體,對生命種群,無論何時何地,我們都應(yīng)該表達(dá)自己的敬畏。
樂山者堅,樂水者柔,樂山水者懂人生。
大自然賦予了山水之深邃,賦予了山水之玄妙,而人類,從古至今,都從未停止山水之思考,未停止山水之領(lǐng)悟。
山,自然之土石堆砌而成,堅強(qiáng)而弘毅。
任憑風(fēng)吹雨打,電閃雷鳴,那些所謂堅強(qiáng)的草木無一人不有所折服,惟獨蒼山,千萬年來始如一焉,這份傲視風(fēng)雨,頑強(qiáng)挺立,千萬年來不曾后悔的氣魄,是多少人之不及,為多少之神往?。∧丬浫鯁??你退縮了嗎?不妨去看看山!只有當(dāng)你懷著目的,雙腳在松軟的黃土中留下印跡,踏過結(jié)實的石塊,一番跋涉,到達(dá)頂點時,你才能深深體會到那份氣魄。
站在山頂,你的高度似乎增長,站在山頂,你的目光也為之寬廣;站在山頂,你才感覺到自己也能成為巨人!于是你自信了,是山教你的。
從古至今,不知多少人迷惑,惆悵,又不知有多少人在山中確定了方向。
“飛來山上千尋塔,聞?wù)f雞鳴見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
”這是王安石堅定自信的感悟:“貸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
蕩胸生層云,決眥入歸鳥,會當(dāng)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則是杜甫登上雄偉泰山,受益無窮而發(fā)的積極向上,樂觀豁達(dá)之所發(fā)。
其實大山所給予每人,都不盡相同,為何你不去獲取你的領(lǐng)悟呢?
山雖堅毅,但畫家筆下不常常有山,卻常常有水。
“枯滕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八月湖水平,漣虛混太清。
氣蒸云夢澤,波振岳陽城。
”才發(fā)現(xiàn),不論是一凄美頹廢的畫面,還是一幅雄深奇景,若加入了水,則意味無窮。
為什么?就是因為水的深邃,誰也無法看透那純凈的水,究如詭變的云霧。
一道小溪的可玲,可以愉樂人的心情,一支小河的流淌,可以平靜人的魯莽;一條大江的洶涌,可以激起人的斗志;一片大海的廣褒,可以廣擴(kuò)人的胸懷。
是以智者喜居而近水,不僅可以獲得無限哲理,也可享受水給人身心帶來的凈化。
俗曰:“仁者樂山,智者樂水。
”但真正圣者樂于山水,山水之樂,何窮何匱?獨品山之剛毅,獨品水之輕柔,乞若山水交溶,剛?cè)岵?jì)。
不知多少人為山水所迷往,所流連。
著名詩人王維自人遇挫,樂于山水,使得失活閑適清幽,成為著名山水田園派詩人,如其所詩:“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
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山水之色,如桃源一般,令人向往。
如我獨自一人時,不禁每每幻想,一片楓林繁茂的山谷中,有一湖綠水,倒映著晚秋落葉。
我同古人隱士一般,平凡地獨居于此山水之中,無爭、無掛,生活簡單,純潔地如毫無暇庇的天空……這正是山水之魅力。
以上所感,煉于一句話,乃:樂山,樂水,樂山水;品堅,品柔,品人生。
陽剛”是宇宙之準(zhǔn)則,“陰柔”是人定勝天之根本。
陰陽之道是中國的哲學(xué)本源。
當(dāng)今之天下,陰盛陽衰,本末倒置,失根本而追末梢,此為“樹欲靜而風(fēng)不止”。
偽娘盛行,娘娘腔大行其道,此謂陽剛失也。
易經(jīng)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強(qiáng)不息。
”這是宇宙天地人生之法則。
地球離不開太陽,文章離不開陽剛。
失掉此準(zhǔn)則,便是謬誤。
魯迅先生有一篇文章《作文秘訣》,將寫作文概括為四句話,即“有真意,去粉飾,少做作,勿賣弄”。
我以為作文不是“做作”文,文章的表達(dá)得流暢自然為最佳,作文可以寫得“陽剛”一點。
那么何為“陽剛”? 文章的“陽剛”就是透過浮華的表面,以真性情寄予文字,就有點簡潔明了的韻味。
浮華的辭藻只能停留在事物的表面,而缺少一針見血的深刻。
這種硬傷如同“少年不知愁滋味,為賦新詞強(qiáng)說愁”一樣。
既然心中尚無愁緒,為何滿篇淚眼婆娑。
奢華的排比句堆砌起來并未讓人感到語勢的強(qiáng)烈震撼,反而讓人萌生疑問,“這些詞語為何被生拉硬拽至此處?”舉個例子來說,讀宋詞的人都知道婉約派和豪放派兩種截然不同的詞風(fēng)。
婉約派大都是“小橋流水”“哀痛凄涼”,一開始讀起來心中倒是和作者搭起了一座橋梁,也感受到了文章內(nèi)暗蘊的一陣淡淡的哀傷,但當(dāng)你讀得多了體會得深了,你會有種吃肥肉的感覺,肥肉雖香,但膩得滲人。
這時你會感覺心中與作者情感上的共鳴似乎不是那么強(qiáng)烈,因為作者因情因事所激發(fā)出的感情只寄托在一些套語濫調(diào)上,它引不起讀者新鮮而真切的情趣。
相反地,豪放派所包含的就多了,拿蘇軾而言,前一頁你還停留在“大江東去”地恢宏情景之中,后一頁你就讀到“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
這種情感的表達(dá)是真切的,是看得見摸得著的,而我們與作者之間因情感相似而建立起來的橋梁是那樣堅固。
它讓我們感受到作者的真性情,率真而可愛,瀟灑而豪放。
哀傷也哀傷得真切,瀟灑更瀟灑得自然。
這種細(xì)膩大概給人的就是“陽剛”的感覺了吧。
既然讀起來有了這種“不真切”與“真切”的差別,那么我們在落筆的時候就不必為華麗的詞句思索良久。
韓愈談到做文章的時候說:“唯陳言之務(wù)去”,套詞濫調(diào)統(tǒng)統(tǒng)都省去,美人不必都是“柳腰桃面”,風(fēng)景不必都是“春花秋月”。
記得前一陣讀過胡適先生作的一首詩,叫《樂觀》。
那時候新文化運動正在中華大地蓬勃開展,胡老先生棄掉文言文的繁長冗雜,做了一首白話新詩,第一段是這么寫的:這株大樹真可惡他礙著了我的路來!快把他砍倒 樹根也掘去哈哈 好了讀完之后或許你會詫異,這首詩真的出自胡先生而不是一個剛?cè)雽W(xué)的孩子?我已開始也有相同的疑問,但是我思索了幾天覺得這大概就是胡先生的真性情,胡先生的“陽剛”。
既然我有這種意愿將它寫出那就大膽地平鋪直敘;我有這種情懷將它定義為詩那它就是一篇打破格律舒服,脫去音韻枷鎖的小詩;我有意以調(diào)侃的口吻寫上“哈哈”,那我就不妨在其后再注上一個嘆號來彰顯我的真性情,這又有何不可?與陽剛作文相對的就有“陰柔作文”,歸根結(jié)底,這類文章陰柔就陰柔在它隱藏了自己的真性情。
它們的作者出于炫耀又或其他目的寫文章本身就與寫作的根本目的相悖。
既然文字無法承載自己的真性情,那又何必將它卸載紙上來促使矛盾的產(chǎn)生呢?這個問題讓我無從解答,但當(dāng)我們身處在這浮華的時代中,看到“陰柔”的《最小說》拿下眾多冠軍,郭敬明拿著限量版LV和筆記本在自家屋頂上自拍時,我承認(rèn)我真真正正地敗了,敗給了這個時代,當(dāng)然更敗給了我們自己。
我們現(xiàn)在提出“陽剛作文”這個概念就是在這浮華的世界里種下了一株荷花,我們渴望“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的文風(fēng),但是我們僅僅奢望的是“陽剛”一點的文風(fēng)嗎?答案顯然是否定的,我們需要“陽剛”的東西更多,不僅是文章上的“陽剛”。
我們需要人格上的“陽剛”。
我們不一定強(qiáng)勢,但一定不是弱者;我們不一定固執(zhí),但一定不會輕易放棄;我們不一定有自己獨到的見解,但一定不會隨波逐流。
我們的陽剛是建立在這個時代上的,我們追求一種質(zhì)樸的自然,擺脫那些低級的無病呻吟。
用堅定的信念和不屈的人格面對紛雜,這才是“陽剛”的完美詮釋。
物質(zhì)上的富有從來不會像精神的富有一樣充盈。
所以說我們在提出“陽剛”作文的時候更希望的是人格上、精神上的獨立,這才是我們這個時代的真正需要,也是我們真正應(yīng)該擁有的。
我們寫不出“陽剛”的文字,正因為我們?nèi)鄙偃烁窬裆系年杽偂?/p>
這種陽剛的缺失源于我們?nèi)狈ψ陨韺κ挛?、對社會的思考,只依賴于外界看似五彩繽紛的傳媒,對于文化的認(rèn)識只停留在蜻蜓點水的層面。
我們接受的是快餐文化,而沒有人能真正十年如一日的研讀典籍。
這是一種悲哀,存在于我們每個人身上近似于共性的悲哀。
這種悲哀類似于魯迅先生所說的“國民劣性根”。
劣性的存在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們不能勇敢正視它。
缺乏陽剛的人格,我們用時間來打磨。
用最直接的方式在實踐中摸爬滾打,我們需要的是真性情,需要的脫離溫室后自己的獨立,需要的是純粹的直接。
既然做不到“言有盡而意無窮”,那么就把意思表達(dá)的準(zhǔn)確具體,就把事情做得直接有效。
以手寫我心,以心來看世界。
我想這大概才是“陽剛”的真正目的,畢竟這世界需要的是說真話的人。
版權(quán)聲明:此文自動收集于網(wǎng)絡(luò),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quán)益,您可通過郵箱與我們?nèi)〉寐?lián)系,我們將及時進(jìn)行處理。
本文地址:http://www.springy.cn/juzi/weimei/3053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