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詩二十四警句目錄
望盡似猶見,哀多如更聞。賞析
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fēng)是誰寫的是哪個朝代的全名叫什么意思是什么
貝多芬——名言
“望盡似猶見,哀多如更聞。
”賞析:
從心理方面刻畫孤雁的鮮明個性。
“似”、“如”二字表現(xiàn)了未見而似見,未聞而猶聞的幻覺。
頸聯(lián)通過對孤雁飛著叫著尋找同伴的描寫,將孤雁的渴望、煎熬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
它被思念纏繞著,被痛苦煎熬著,迫使它不停地飛鳴。
它望盡天際,不停地望,仿佛那失去的雁群老在它眼前晃。
它哀喚聲聲,不停地喚,似乎那侶伴的鳴聲老在它耳畔響。
所以,它更要不停地追飛,不停地呼喚了。
這兩句血淚文字,情深意切,哀痛欲絕。
從中體現(xiàn)出詩人流離失所,生活困苦,又沒有親人和朋友可以依靠的狀態(tài)。
“猶”和“更”道出了詩人心中的沉重的悲哀與傷痛。
《孤雁》
【作者】杜甫 【朝代】唐
孤雁不飲啄,飛鳴聲念群。
誰憐一片影,相失萬重云?
望盡似猶見,哀多如更聞。
野鴉無意緒,鳴噪自紛紛。
譯文
一只離群孤雁,不想飲水,不肯進食,只是低飛哀叫,思念追尋它的同伴。
雁群消失在云海之間,誰來憐惜著天際孤雁?
放眼望盡天涯,好像看到同伴身影;哀鳴響震山谷,好想聽到同伴交換。
野雞不解孤雁心情,只顧自己鳴噪不停。
擴展資料:
整體賞析
這是一篇念群之雁的贊歌,它表現(xiàn)的情感是濃摯的,悲中有壯的。
它那樣孤單、困苦,同時卻還要不斷地呼號、追求,它那念友之情在胸中熾烈地燃燒,它甚至連吃喝都可拋棄,更不顧處境的安危;安雖命薄卻心高,寧愿飛翔在萬重云里,未曾留意暮雨寒塘,詩情激切高昂,思想境界很高。
就藝術(shù)技巧而論,全篇詠物傳神,是大匠運斤,自然渾成,全無斧鑿之痕。
中間兩聯(lián)有情有景,一氣呵成,而且景中有聲有色,甚至還有光和影,能給人以“立體感”,仿佛電影鏡頭似的表現(xiàn)那云間雁影,真神來之筆。
參考資料:搜狗百科-孤雁(唐代杜甫詩作)
絕句·古木陰中系短篷
朝代:宋代
作者:志南
原文:
古木陰中系短篷,杖藜扶我過橋東。
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fēng)。
譯文及注釋
作者:佚名
譯文
我在高大的古樹陰下拴好了小船;拄著拐杖,走過小橋,恣意欣賞這美麗的春光。
絲絲細雨,淋不濕我的衣衫;它飄灑在艷麗的杏花上,使花兒更加燦爛。
陣陣微風(fēng),吹著我的臉已不使人感到寒;它舞動著嫩綠細長的柳條,格外輕飏。
注釋
⑴系(xì):聯(lián)接。
短篷:小船。
篷,船帆,船的代稱。
⑵杖藜:“藜杖”的倒文。
藜,一年生草本植物,莖桿直立,長老了可做拐杖。
⑶杏花雨:清明前后杏花盛開時節(jié)的雨。
⑷楊柳風(fēng):古人把應(yīng)花期而來的風(fēng),稱為花信風(fēng)。
從小寒到谷雨共二十四候,每候應(yīng)一種花信,總稱“二十四花信風(fēng)”。
其中清明節(jié)尾期的花信是柳花,或稱楊柳風(fēng)。
參考資料:
1、 張鳴.宋詩選: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2004:438-439
2、 李夢生.宋詩三百首全解:復(fù)旦大學(xué)出版社,2007:255-256
3、 黃瑞云.兩宋詩三百首:中州古籍出版社,1997:191
賞析
作者:佚名
寫詩人在微風(fēng)細雨中拄杖春游的樂趣。
詩前兩句敘事。
寫年老的詩人,駕著一葉小舟,停泊到古木陰下,他上了岸,拄著拐杖,走過了一座小橋,去欣賞眼前無邊的春色。
詩人拄杖春游,卻說“杖藜扶我”,是將藜杖人格化了,仿佛它是一位可以依賴的游伴,默默無言地扶人前行,給人以親切感,安全感,使這位老和尚游興大漲,欣欣然通過小橋,一路向東。
橋東和橋西,風(fēng)景未必有很大差別,但對春游的詩人來說,向東向西,意境和情趣卻頗不相同。
“東”,有些時候便是“春”的同義詞,譬如春神稱作東君,東風(fēng)專指春風(fēng)。
詩人過橋東行,正好有東風(fēng)迎面吹來,無論西行、北行、南行, 都沒有這樣的詩意。
次兩句通過自己的感覺來寫景物。
眼前是杏花盛開,細雨綿綿,楊柳婀娜,微風(fēng)拂面。
詩人不從正面寫花草樹木,而是把春雨春風(fēng)與杏花、楊柳結(jié)合,展示神態(tài),重點放在“欲濕”、“不寒”二詞上。
“欲濕”,表現(xiàn)了濛濛細雨似有若無的情景,又暗表細雨滋潤了云蒸霞蔚般的杏花,花顯得更加嬌妍紅暈。
“不寒”二字,點出季節(jié),說春風(fēng)撲面,帶有絲絲暖意,連綴下面風(fēng)吹動細長柳條的輕盈多姿場面,越發(fā)表現(xiàn)出春的宜人。
這樣表達,使整個畫面色彩繽紛,充滿著蓬勃生氣。
詩人扶杖東行,一路紅杏灼灼,綠柳翩翩,細雨沾衣,似濕而不見濕,和風(fēng)迎面吹來,不覺有一絲兒寒意,這是耐心愜意的春日遠足。
歷來寫春的句子,或渾寫——“等閑識得東風(fēng)面,萬紫千紅總是春”(朱熹《春日》),或細寫——“花開紅樹亂鶯啼,草長平湖白鷺飛”(徐元杰《湖上》),志南這首詩將兩者結(jié)合起來,既有細微的描寫,又有對春天整個的感受,充滿喜悅之情。
詩寫景凝練,意蘊豐富,讀來使人如聞似見。
盡管在此之前,“杏花雨”、“楊柳風(fēng)”這樣的詩境已廣泛為人們所用,但真正成為熟詞,不得不歸功于志南這兩句詩。
元代虞集膾炙人口的《風(fēng)入松》的名句“杏花春雨江南”所描繪的意境,除了受陸游詩“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影響外,或許也曾受此啟發(fā)。
志南這首詩,語語清淳,從容不迫,在寫景時充分注意了春天帶給人的勃勃生機,富有情趣,所以為崇尚理趣的朱熹所贊賞。
參考資料:
1、 張鳴.宋詩選: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2004:438-439
2、 李夢生.宋詩三百首全解:復(fù)旦大學(xué)出版社,2007:255-256
3、 黃瑞云.兩宋詩三百首:中州古籍出版社,1997:191
賞析二
作者:佚名
這是一首膾炙人口的七絕名。
詩僧志南亦因這首描寫二月春景的詩而名留千古。
首二句寫詩人的行蹤,尾二句寫詩人眼中的春光。
首二句用筆精妙,予人以清涼幽靜的美感:斑駁的古木、汩汩的溪水、輕巧的篷船、虬曲的杖藜、古樸的小橋和無事的老僧,構(gòu)成一幅渾然天成的游春圖。
一句“杖藜扶我過橋東”,詩意地表現(xiàn)了禪宗所崇尚的物我合一的佳境。
尾二句造語疏清,予人以清新悠然的體味:小橋東邊,杏花如煙,楊柳如線,細雨如酥,和風(fēng)如絲。
那杏花煙雨,欲沾人衣而不濕,何其令人愜意;那楊柳和風(fēng),吹在臉上涼美而不覺寒冷,它們是何等善解人意。
這清涼的春意,不正是春天清涼的禪意的昭示么?這迷人的春景,正是詩人眼中迷人的禪境。
在詩人眼中,禪就在古木中、溪水里、篷船上、杖藜頭,在小橋東邊,在老僧心頭,在杏花雨中,在楊柳風(fēng)里,在那沾而欲濕的涼意中,在吹面不寒的清柔里,禪就是春天,就是一切的一切,就是絕句,就是詩!
“詩有四種高妙:一曰理高妙,二曰意高妙,三曰想高妙,四曰自然高妙。
礙而實通,曰理高妙;出自意外,曰意高妙;寫出幽微,如清潭見底,曰想高妙;非奇非怪,剝落文采,知其妙而不知其所以妙,曰自然高妙。
”(宋·姜夔《白石道人詩說》)不說理,也不說禪,卻極有禪趣,本詩可謂是自然高妙!
作者介紹
志南
南宋詩僧,志南是他的法號,生平不詳。
志南的生活狀態(tài)已不考,他在當(dāng)時的文壇上也沒有“中興四大詩人”以及“二泉先生”諸人的風(fēng)頭那么前。
但就這短短的一首詩,就以其對早春二月的細膩感受和真切描寫,把自己的名字載入了宋代詩史。
最著名的一句:扼住命運的咽喉,決不能讓命運使我屈服.
1、那些立身揚名出類拔萃的,他們憑借的力量是德行,而這也正是我的力量。
---貝多芬(德國)
2、痛苦能夠毀滅人,受苦的人也能把痛苦毀滅。
創(chuàng)造就需苦難,苦難是上帝的禮物。
卓越的人一大優(yōu)點是:在不利與艱難的遭遇里百折不撓。
---貝多芬(德國)
3、我要扼住命運的咽喉,它妄想使我屈服,這絕對辦不到。
——生活這樣美好,活它一輩子吧!---貝多芬(德國)
4、成名的藝術(shù)家反為盛名所拘束,所以他們最早的作品往往是最好的。
---貝多芬(德國)
5、我的藝術(shù)應(yīng)當(dāng)只為貧苦的人造福。
啊,多么幸福的時刻??!當(dāng)我能接近這地步時,我該多么幸福啊! ---貝多芬(德國)
6、患難中支持我的是道德,使我不曾自殺的,除了藝術(shù)以外也是道德。
---貝多芬(德國)
7、我愿證明,凡是行為善良與高尚的人,定能因之而擔(dān)當(dāng)患難。
---貝多芬(德國)
8、把“德性”教給你們的孩子:使人幸福的是德性而非金錢。
這是我的經(jīng)驗之談。
在患難中支持我的是道德,使我不曾自殺的,除了藝術(shù)以外也是道德。
---貝多芬(德國)
9、我的箴言始終是:無日不動筆;如果我有時讓藝術(shù)之神瞌睡,也只為要使它醒后更興奮。
---貝多芬(德國)
版權(quán)聲明:此文自動收集于網(wǎng)絡(luò),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quán)益,您可通過郵箱與我們?nèi)〉寐?lián)系,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
本文地址:http://www.springy.cn/juzi/weimei/3050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