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制覆滅觀后感目錄
辛亥革命 觀后感
《1911再讀辛亥革命》觀后感
最近看了《辛亥革命》的熱門。知道了100年前的中國在清朝的統治下種族歧視嚴重,對漢民族進行殘酷的壓迫。到了清末,政府腐敗,官吏榨取民財,人民生活陷入絕境。
再加上帝國主義不斷對中國進行經濟、文化的侵略,中華民族遭受這種侵略的羞辱,不僅人民無法生活,連國家也面臨覆滅的命運。
孫文看到這一幕,明白到了民族存亡的緊要關頭,明白了只有推翻清朝政府才能拯救中國。
在那里召集了很多同志進行革命工作。
孫中山先生下決心革命時,年僅二十歲。
當時他把學堂作為宣傳革命的根據地,并利用行醫看病的機會,向外一步步拓展,吸收同志。
甲午戰爭期間的1894年,孫中山先生組織“興中會”,成立了革命組織。
從那時起,轟轟烈烈的革命行動才一個接一個地開展起來。
很多人從意識形態來評價,但《辛亥革命》基本上和意識形態沒有關系,和現在的黨和政府幾乎沒有關系。對孫中山先生的三民主義沒有批判。有的只是孫中山先生在革命過程中的無奈。所以我們不應該用意識形態的眼光來看待這部電影。
“辛亥革命”從秋瑾義舉開始,到廣州起義的準備、過程和失敗,孫中山在美國的募捐演說中,試圖回答第一個問題:為什么是革命?為什么一個女人,母親犧牲生命也要去革命?為什么參加廣州起義的20多歲的年輕人要獻出生命進行革命呢?為什么海外的華僑要捐款甚至賣掉老家來支持革命呢?
其中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廣州起義失敗的場面。
躺著很多士兵的尸體,到處都是。
徐宗漢步履維艱,跪在地上,抱起一個個戰友,無聲地低下頭,冰冷的雨滴從天而降,含著淚水滑落她的臉頰。
士兵們的身上還殘留著血,炮火的痕跡還殘留著。
我想,雖然他們已經離我們很遠了,但是戰士們心中的革命精神依然存在,革命的火焰依然在他們身上燃燒。
時至今日,他們也許并不后悔,遺憾的只是革命尚未成功和對親人的眷戀。
孫中山在演說中明確回答說:“清朝政府沒能給予中國人生活的尊嚴,所以只有革命才能使中國擺脫被世界歧視的命運?!?/p>
時光荏苒,時至今日,革命歷程的血雨腥風都已成為過去,取而代之的是人們幸??鞓返纳?,但這幸福的生活又是多么的不容易。
從革命,到發展,到振興,這里面經歷了太多慘烈的戰爭,太多的生離死別,那些偉大的革命家們用他們的努力,鮮血,甚至生命,換來了我們和諧的生活,這是多么大的代價啊。
正因為如此,我們更應該珍惜現在的滿足生活。
讓人民生活得更好,讓祖國更加富強,是我們每個人的愿望,也是革命的起點和終點
《辛亥革命》也為所有的革命家,為所有為革命捐軀的人進行了感人的辯護。秋瑾,廣州起義烈士(實有89人),武昌首義將士,以及舊體制內的同情者,清朝駐英大使的小姐唐曼柔,為孫中山說服西方財團停止向清廷融資勇敢地站在舊體制和父親的對立面,最后與父親是一起自殺的女性。
林覺民的《與妻書》表現了年輕的革命黨人為什么要拋棄妻子和孩子,拋棄富裕的家庭和個人的未來,進行一場看不到未來的革命----革命代表著中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所以看不到勝利是明知革命而要為革命服務的精神。
并非所有的革命家都是被逼不得已的。
中國近現代史最感人的一點,就是許多富裕家庭、舊體制家庭的年輕人甘愿拋棄優越幸福的生活,投身理想,奉獻革命。這些人是先覺者,是中華民族新生的不滅源泉,是魯迅所說的舍生取義的志士。
今天的人們不能忘記這些民族的脊梁。
也不應該允許那些把自己的家庭、個人的幸福奉為最高人生標準的人對革命家進行肆意和陰暗的誹謗。
革命可能不能完成全部的歷史使命,革命可能留下歷史遺憾,但中國近代歷史的革命進步意義,是不能抹殺的。
楊度、康有為這樣的智者贊成君主立憲,主張所謂理性地改良政治,歷史已經給了這些有學問沒有見識的學者一個響亮的耳光。
在中國,只有徹底的共和、民主才能洗刷三千年君主專制的毒瘤,讓人民有機會過上有尊嚴的生活。
這是辛亥革命的歷史性貢獻,也是照亮中國未來的希望之光。
2011年10月10日是辛亥革命100周年紀念日。
這是一場空前絕后的革命,在中國的歷史舞臺上描繪了一幅偉大的畫卷。
今天,我們回顧它,銘記它,并一定要把它傳遞給我們的一種精神和歷史使命延續到今后永無止境的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之中。
時間在流逝,歷史在遠去。
歲月可以改變滄海桑田,但永遠抹不去歷史留下的烙印,那振聾發聵的槍聲將永遠定格在人類歷史的長河中。
可以說,從硝煙散去的那一刻起,人們就開始探究歷史,學習有益的教訓。
那是轟轟烈烈的洋務運動失敗后,戊戌變法結束的瞬間。
資產階級救國圖強的立憲運動是在當時外寇橫行、內政腐敗的歷史背景下有條不紊地展開的。
廢帝制促共和為民族民權民生擔天者大任;興同盟倡博愛號聯俄聯共聯心創生國之新元。
廣大知識分子和有識之士滿懷一腔熱血,用生命書寫著一段可歌可泣的光輝篇章。
這種不怕困難、不惜犧牲的熱情,是值得我們學習和敬畏的。
歷史將這場革命分為成功和失敗兩部分。
我不否認它最終勝利的果實被賣國賊偷走的失敗,但我覺得它成功的經驗遠比它失敗的教訓更值得銘記在歷史的車輪上。
它推翻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統治,給處于水深火熱中的中國燃起了新的希望;它推動了中國資產階級先進力量的進步,為新思想新文化的傳播奠定了基礎;民主共和制的思想深入人心,無論誰恢復王政,人們都要拿起武器戰斗,捍衛自己的利益,捍衛自己的尊嚴。
一個世紀的時間猶如彈指一揮間。歷史沒有假設。所以我無法想象。如果100年前,沒有這樣一部分人為了自己的信念和理想,放棄生命去尋找新的希望,今天的中國會是什么樣子?但是,歷史沒有給我們血雨腥風的生活,沒有給我們打仗的機會,我們必須以新的方式,開拓利國利民的新道路。
以銅為鑒,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鑒,可以明得失;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
古人云:“生于憂患,死于安樂?!?/p>
我們這些生活在安寧世界的人,為什么要忘記這段歷史呢?現在的我們要做的不是追求夢中童話般的天真,而是在現實世界中腳踏實地地實踐黨和國家賦予的光榮使命!要大力弘揚孫中山先生的“博愛”思想。即使道路艱險,布滿荊棘,也要微笑著握緊拳頭。革命還沒有成功。
版權聲明:此文自動收集于網絡,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通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
本文地址:http://www.springy.cn/juzi/weimei/2856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