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北民情的說說目錄
陜北榆林散文隨筆
陜北風俗民情
陜北七筆勾的原文
陜北地區(qū)是中國的一個重要文化區(qū)域,具有濃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和獨特的民俗風情。這里的人們勤勞樸實,熱情好客,喜歡唱歌跳舞,喜歡吃酸菜泡饃和涼皮。在這里,你可以感受到一種淳樸、自然的生活氣息。
。
陜北的農(nóng)村地區(qū),尤其是山區(qū),人們的生活還比較貧困,但他們依然保持著自己的傳統(tǒng)生活方式,種植小麥、玉米、馬鈴薯等農(nóng)作物,養(yǎng)殖雞、鴨、豬、羊等家禽家畜,勤勞致富。
。
此外,在陜北,還有一些獨特的民俗文化,如腰鼓、秧歌、鑼鼓等,它們是陜北地區(qū)的傳統(tǒng)舞蹈和音樂,代表了當?shù)厝嗣竦木耧L貌和文化傳承。
。
總之,陜北地區(qū)的民情民俗豐富多彩,是中國地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值得我們?nèi)チ私夂蛡鞒小?。
從神木到榆林經(jīng)過的地帶大多為沙漠,然而這兒絕不像毛烏素那樣漫漫褐黃竟無多少綠色,柳棵子、老頭楊、沙榆以及芨芨草什么的還不少見,尤其是那些開在土崖沙包上的銀翹花金燦燦的煞是喜人,為茫茫曠野增添些許亮麗。
近榆林城時,一片片小麥和蔬菜畦耀人眼目,再望榆溪川更是誘人:人們將褲腿綰得高高正在水田里插稻秧,好一派天水相映成趣的江南景色!榆溪河自北向南從榆林城西潺潺流過,流出兩岸濃濃的春綠和黃土高坡上的棗花香……
榆林舊稱榆陽,別名駝城。
榆林城垣保存完好,堅不可摧,城周長為5里30步,城內(nèi)有鐘樓、鼓樓、星明樓和萬福樓,素有“小北平”之稱。
古城規(guī)模雖小,但建筑格局酷似北京,幽靜的胡同內(nèi)多為青磚瓦舍的四合院,院內(nèi)高出屋檐的大棗樹獨具神韻和特色。
榆林地處晉秦蒙寧要沖,自古為西北軍事重鎮(zhèn),因此有“榆林府、習弓馬、好戰(zhàn)斗”之說。
歷史上就是一座兵城,所以又有“兵民參半,以餉為命”之謂。
過去這里是“一年一場風,從春刮到冬,天昏地也暗,白天點著燈”。
在舊中國的兵荒馬亂和建國初期,由于人為和自然的破壞,榆林地區(qū)早已是百孔千瘡、瘡痍滿目了。
水土、河流、田園得不到保護和治理,人們在沙進人退、良田變成沙田的教訓(xùn)中開始醒悟過來。
君不見,現(xiàn)在榆林城西的高坡崖畔上,還有一堆堆一片片未被清除的黃沙是否也在為后代留點“歷史教材”,讓他們曉得先人種草植樹與黃沙拼搏的動人故事。
現(xiàn)在,榆林沙區(qū)造林面積已達到1200萬畝,林木覆蓋率由建國初的1.8%提高到33%以上,建成1500公里的4條大型防風固沙林帶,有效控制了流沙南移,生態(tài)環(huán)境開始向良性循環(huán)轉(zhuǎn)變。
榆林是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
1500年前,大夏國都城遺址就在附近,城北雄偉壯觀的鎮(zhèn)北臺依然屹立在那兒,紅石峽摩崖石刻也已保存下來。
榆林奇美獨特的自然人文景觀,榆林黃土文化與草原游牧文化融匯交流而形成的風俗民情,更是在別處難以找到的。
榆林殊罕的地域特色,也是十分誘人和令人向往的。
因榆林周邊多沙漠,故有人又戲稱她是“中國的科威特。
”
我在榆林的城街上漫步,見萬福樓下有幾個手端百靈鳥籠子的老人閑聊,遂湊上前去,搭訕著說,這百靈鳥叫得可好哇!一位老爺子戲言道,它還會唱信天游爬山調(diào)呢。
我笑了,遂又說,我來榆林飲這兒的水怎么這么好喝呢?老爺子放下鳥籠子正兒八經(jīng)地開言了:“唉,你定是初來乍到吧,這就不怪你了!說起榆林這地下水來,不是我胡吹,這可全是礦泉水??!是中國最優(yōu)質(zhì)的礦泉水,比青島嶗山的強多了!水凈水甜,更不用說無污染了。
這兒的水全是從幾百米以下的沙層中取上來的,你說能不好喝嗎?不信,你到城西留下來的那幾堵沙墻看看去,那沙子多純潔??!”
我確實聽了老爺子的話,頂著五月陜北的驕陽,大中午就穿過榆溪河橋,來到那堵沙墻下靜心觀賞這兒的黃沙,并用手反復(fù)搓砂粒,又用嘴去吹,真的不帶一星一點土,純潔得無法形容,有的還是石英巖的粉粒,在陽光下熠熠閃爍還亮入眼睛呢。
從那堵早已固定的沙墻上走下來,我來到一片居民區(qū)的小街上,也可以說是菜市場吧,這兒黃瓜、西紅柿、圓白菜應(yīng)有盡有,且又青翠鮮活,且又是用地下礦泉水哺育而成,真乃“綠色食品”也。
最引人矚目的是榆林人賣肉不是放在案板子上,而是將半扇豬肉或大塊牛羊肉高高吊在一條橫桿上,全是用鉤子勾著,讓你看得心明眼亮,秤也是用鉤子秤,賣主一刀下去,用秤鉤子一扎,秤桿兒一挑,幾乎相差無幾,可見賣肉人高超的技藝。
我想這又是榆林的一道風景線,不過,不在城內(nèi)是在城外。
城內(nèi)城外的榆林人,家家都儲存大炭,烏黑的神府煤塊碼成的垛子,垛在院門內(nèi)的房墻下面,這難道不是又一道奇異的風景線嗎?
榆林給我留下的印象是極為深刻的:高聳的古城垣,城內(nèi)的樓閣,雄峨的鎮(zhèn)北臺,城西的沙墻沙灘,城邊榆溪河的稻田,城東北的沙海,大片的樹木和林帶……榆林的綠化在“三北”是先進的,成績是顯著的,這正如一位作家在榆林采風時寫道:“樹影重重復(fù)重重,飛車日日綠州行,塞上河山今何在?盡在碧翠錦銹中。
”榆林,陜北大地的驕傲!
俗話說:“一方水土養(yǎng)一方人”,在陜北棗鄉(xiāng),有許多與棗相關(guān)的風俗。
<左傳>"女贄不過榛栗棗脩,以告虔也",說明很早以前,紅棗就是饋贈親友的珍貴禮品,這種習俗流傳至今.
1、豬頭祭棗樹
民間風俗。
除夕時,陜北棗鄉(xiāng)不祭天地,不祭人神,祭的是棗樹。
祭時把豬頭放在供桌上,男孩掌刀,女孩捧碗;男孩大樹干上砍一刀,女孩子便在刀口澆上一匙豬頭湯。
邊確邊澆邊回答:“今年棗樹好不好?”“好!”“結(jié)不結(jié)?”“結(jié)!”“結(jié)好多?”“結(jié)的數(shù)不清。
”要是孩子發(fā)笑,跟在一旁父母就會驚嚇變色,雙雙對樹跪下,連連叩三個響頭,嚴肅地向棗樹陪罪,這樣就不誤棗子收成。
2、吃棗的 各種 方法:早晨起來摘鮮棗吃,名為“露水棗”,又涼又脆。
摘下鮮棗拌燒酒,放在縮口壇子里,用荷葉密封,春節(jié)開壇取棗待客,叫做“醉棗”。
折下帶果棗枝,掛在屋檐下晾干的“檐棗”。
擱在炕席底下壓扁烙干的是“炕棗”。
剝核糖浸的是“蜜棗”。
風味各不相同。
過年用棗做面食,年糕、絲糕、花貍虎、豆包,總稱“四大年吃”。
五月端午用玉谷、粘米加棗做“粘飯”,做“刀切糕”,做粽子。
此外還有棗窩頭、棗餅子。
用小棗釀制的老燒酒,俗名“棗木杠子”,后勁大,酒性烈,最具棗鄉(xiāng)人的精神。
近幾年,每年棗熟季節(jié)都舉行“紅棗節(jié)”,中外游客不遠萬里前來領(lǐng)略棗鄉(xiāng)風情。
3、在陜北,還有一種別致有趣的求子習俗。
女子婚后不孕,家里人就在八月十五這天到別人家“偷”棗子或核桃,或是在正月到多子多孫的人家“偷”燈、“偷”面狗、面鞋,被偷的人不但不責怪,佯裝沒見,而且內(nèi)心祈禱著他們?nèi)缭敢詢敚瑮棧ㄖC“早”)得貴子。
陜北以產(chǎn)棗馳名遠近,每到秋季,山山嶺嶺,溝溝壑壑的棗樹上掛滿了鮮紅的棗子,這里的棗子個大、肉厚、核小、色濃、味甜。
民間把祈求多子多福,傳宗接代的民俗心理寄寓在特有的物產(chǎn)上,賦予棗子以深厚的民俗意蘊,祈求早得貴子。
原文:
萬里遨游,百日山河無盡頭,山禿窮而陡,水惡虎狼吼一筆勾。
四月柳絮稠,山花無錦繡,狂風陣起哪辨昏與晝,因此上把萬紫千紅一筆勾。
窯洞茅屋,省去磚木措上土,夏日曬難透,陰雨更肯漏一筆勾。
土塊砌墻頭,油燈壁上流,掩藏臭氣馬屎與牛溲,因此上把雕梁畫棟一筆勾。
沒面皮裘,四季常穿不肯丟,沙葛不需求,褐衫耐久留,褲腿寬而厚,破爛亦將就,氈片遮體被褥全沒有,因此上把綾羅綢緞一筆勾。
到久留,奶子熬茶敬一甌,面餅蔥湯醋,鍋盔蒜鹽韭,牛蹄與羊首,連毛吞入口,風卷殘云吃盡方撒手,因此上把山珍海味一筆勾。
堪嘆儒流,一領(lǐng)藍衫便罷休,才入了黌門,文章便丟手,匾額掛門樓,不向長安走,飄風浪蕩榮華坐享夠,因此上把金榜題名一筆勾。
出處:出自清光緒年間王沛棻的《陜北七筆勾》。
擴展資料:
七筆勾,一是明代末期浙江杭州云棲寺僧袾宏的作品。
他是浙江省杭州人。
少習儒,十七歲為諸生。
三十二歲出家,作《七筆勾》以明志。
著作甚豐,有《禪關(guān)策進》、《彌陀疏鈔》等20余部。
還有一首《七筆勾》相傳為清光緒年間陜西靖邊縣知縣王沛棻(字齋堂,河南光州人)所作,內(nèi)容描寫陜北定、靖一帶風俗民情,語多譏誚,然生動形象,在陜北流傳甚廣。
便是本文。
宏公出身于書香之家, 自幼習儒且為明季諸生,三十多歲才中年出家,作此《七筆勾》以明志,可見其志趣所向。
宏公專意于弘揚佛法,不事辭藻,可見其已把世俗塵念拋之腦后。
這首長篇巨制的七言古風,可以算作是宏公的詩歌代表。
觀點如何,暫可不說,詩的確寫得很有文采。
有嚴謹?shù)臉?gòu)思,有整齊的排比,有生動的比喻,有貼切的典故,詞匯豐富,措辭精煉。
一層層分析,一層層推進,把道理說得明白透徹。
宏公作這首詩是用了心力的,我們亦當仔細品味,認真欣賞。
參考資料來源:
版權(quán)聲明:此文自動收集于網(wǎng)絡(luò),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quán)益,您可通過郵箱與我們?nèi)〉寐?lián)系,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
本文地址:http://www.springy.cn/juzi/lizhi/3356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