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州名言警句目錄
飛入尋常百姓家上一句
君住長江頭,我住長江尾,愿君好身體足已!下一句是什么
1. 勤能補拙,懶者無技。
。
2. 不怕慢,就怕站。
。
3. 千里之堤毀于蟻穴。
。
4. 人心齊,泰山移。
。
5. 與人為善,比什么都重要。
。
6. 知足常樂,心滿意足。
。
7. 活到老,學(xué)到老。
。
8. 知錯就改,不改就是錯。
。
9. 一日之計在于晨。
。
10. 有志者事竟成。"。
飛入尋常百姓家上一句:舊時王謝堂前燕。
作品原文:
烏衣巷
【作者】劉禹錫【朝代】唐
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譯文
翻譯
朱雀橋邊一些野草開花,烏衣巷口唯有夕陽斜掛。
當(dāng)年王導(dǎo)、謝安檐下的燕子,如今已飛進尋常百姓家中。
賞析
《烏衣巷》這是唐人劉禹錫感慨藏而不露,寄物詠懷的名篇,是組詩《金陵五題》中的一篇。
詩人當(dāng)時還沒到過金陵,始終對這個六朝古都懷著憧憬,正好有友人將自己寫的五首詠金陵古跡詩給他看,他便乘興和了五首。
烏衣巷原是六朝貴族居住的地方,最為繁華,如今有名的朱雀橋邊竟長滿野草,烏衣巷口也不見車馬出入,只有夕陽斜照在昔日的深墻上。
這是一首懷古詩。
憑吊東晉時南京秦淮河上朱雀橋和南岸的烏衣巷的繁華鼎盛,而今野草叢生,荒涼殘照。
感慨滄海桑田,人生多變。
以燕棲舊巢喚起人們想象,含而不露;以“野草花”、“夕陽斜”涂抹背景,美而不俗。
《烏衣巷》曾博得白居易的“掉頭苦吟,嘆賞良久”,是劉禹錫最得意的懷古名篇之一。
首句“朱雀橋邊野草花”,朱雀橋橫跨南京秦淮河上,是由市中心通往烏衣巷的必經(jīng)之路。
橋同河南岸的烏衣巷,不僅地點相鄰,歷史上也有瓜葛。
東晉時,烏衣巷是高門土族的聚居區(qū),開國元勛王導(dǎo)和指揮淝水之戰(zhàn)的謝安都住在這里。
舊日橋上裝飾著兩只銅雀的重樓,就是謝安所建。
在字面上,朱雀橋又同烏衣巷偶對天成。
用朱雀橋來勾畫烏衣巷的環(huán)境,既符合地理的真實,又能造成對仗的美感,還可以喚起有關(guān)的歷史聯(lián)想,是“一石三鳥”的選擇。
句中引人注目的是橋邊叢生的野草和野花。
作者介紹
劉禹錫(772-842年),字夢得 ,晚年自號廬山人,漢族,中國唐朝洛陽(今河南洛陽)人。
自言系出中山(今河北定州),其先中山靖王劉勝,又自稱“家本滎上,籍占洛陽”。
近人卞孝萱則提出劉禹錫是匈奴族后裔,出生于嘉興的新說,據(jù)鄧聲斌先生考證其父劉緒遭遇安史之亂,舉族東遷定居彭城。
劉禹錫為貞元九年(793)進士。
初在淮南節(jié)度使杜佑幕府中任記室,為杜佑所器重。
后從杜佑入朝,為監(jiān)察御史。
卜算子①
【宋】李之儀
我住長江頭,②
君住長江尾。
③
日日思君不見君,
共飲長江水。
此水幾時休?
此恨何時已?
只愿君心似我心,
定不負相思意。
④
【作者】
1038-1117,字端叔,號姑溪居士,滄州地棣(今屬山東)人。
宋神宗朝進士,
曾從蘇軾于定州幕府,后遷樞密院編修官。
徽宗初年以文章獲罪,編管太平州。
官終朝議大夫。
詞以小令見長,有《姑溪詞》。
【注釋】
?、佟对~律》以為調(diào)名取義于“賣卜算命之人”。
《詞譜》以蘇軾詞為正體。
又
名《百尺樓》、《眉峰碧》、《缺月掛疏桐》等。
雙調(diào),四十四字,仄韻。
?、陂L江頭:指長江上游。
③長江尾:指長江下游。
④“只愿”二句:用顧
夐《訴衷情》“換我心,為你心,始知相憶深”詞意。
定:詞中的襯字。
在詞
規(guī)定的字?jǐn)?shù)外適當(dāng)?shù)卦鎏硪欢惶P(guān)鍵的字詞,以更好地表情達意,謂之襯字,
亦稱“添聲”
【品評】
借水寄情,始于建安詩人的徐斡的《室思》:“思君如流水,何有窮已時”。
但唐宋文人詩詞對這種手法的運用卻更為嫻熟、精到與豐富,而此詞則又是其
中的獨出機杼、尤耐尋味者。
詞的抒情主人公是一位深于情、專于情的女子。
其芳心早以有所屬,但心上人卻與她天各一方,別多會少。
“我住長江頭”二
句便揭示她們之間的地理距離,言外頗有憾恨之意。
接著,“日日思君不見君”
句則將這種憾恨之意和盤托出,令人想見女主人公徒自佇立江頭,翹首企盼的
怨望情態(tài)。
“共飲長江水”句復(fù)作自我慰解:兩地情思,一水相牽;既然同飲
長江之水,自必心息相通。
跌宕之間,深情畢見。
“此水幾時休”二句仍舊寄
情江水,卻又推進一層,以江水之永無竭時,比喻離恨之永無絕期。
這是反用
《漢樂府·上邪》中的“江水為竭”之意。
同時,為求變化生新,作者還采用
設(shè)問句式,使語感得以強化,令人如聞女主人公呼天告地時的心靈顫音。
“只
愿君心似我心”二句是女主人公對心上人的期望——期望他象自已一樣心無旁
屬,守情不移。
“只愿”二字,既表明女主人公別無所求,但求兩情天長地久
也透露出其內(nèi)心唯恐對方負心的隱憂。
雖屬直抒胸臆之筆,卻亦有不盡之意見
于言外。
全詞托為女子聲口,發(fā)為民歌風(fēng)調(diào),以滔滔江流寫綿綿情思,不敷粉,
不著色,而自成高致。
毛晉《姑溪詞跋》推許作者“長于淡語、景語、情語”,
并稱贊此詞“真是古樂府俊語矣”,堪稱中的之論。
版權(quán)聲明:此文自動收集于網(wǎng)絡(luò),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quán)益,您可通過郵箱與我們?nèi)〉寐?lián)系,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
本文地址:http://www.springy.cn/juzi/lizhi/3355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