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裕祿觀后感三百目錄
《焦裕祿》觀后感850字
我的父親焦裕祿電影觀后感
。
焦裕祿是中國共產黨的優(yōu)秀黨員和杰出領導干部,他為人民利益不懈奮斗、無私無畏的精神鼓舞了一代又一代人。在觀看焦裕祿的紀念片時,我深深感受到了他的崇高品質和偉大精神。
。
首先,焦裕祿的為民情懷讓我深受感動。他對人民的熱愛和關心,令我感受到了一個優(yōu)秀黨員的責任和擔當。他不帶任何私心雜念地為人民謀福利,傾盡全力解決人民生活中的難題,這種無私奉獻的精神讓我深深欽佩。
。
其次,焦裕祿的作風也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他嚴于律己、廉潔奉公,不接受一分錢的賄賂,始終保持清正廉潔的公仆形象。他的作風為我們樹立了榜樣,也提醒我們在今后的工作中要始終保持良好的工作態(tài)度和作風。
。
最后,焦裕祿的精神也給我?guī)砹藛⑹?。他始終堅守初心,始終為人民群眾著想,為了實現(xiàn)共產主義的理想而不懈奮斗。他的精神鼓舞著我們每個人,讓我們在今后的工作中始終保持堅定的信念和奮斗精神。
。
總之,焦裕祿的精神是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學習和弘揚的,他的為民情懷、廉潔奉公的作風和堅定的信仰,都是我們今后工作和生活中的寶貴財富。"。
星期六下午,我懷著激動的心情觀看了反映黨的好干部,人民的好兒子,焦裕祿同志光輝事跡的故事影片—《焦裕祿》。
焦裕祿同志是六十年代初蘭考縣委書記。
他為了改變蘭考的窮困面貌,帶領全縣人民戰(zhàn)風沙,斗嚴寒,治鹽堿,譜寫了一曲共產黨員為黨,為人民忠心耿耿,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光輝篇章。
焦裕祿同志生活非常簡樸,保持和發(fā)揚了我黨的艱苦奮斗的優(yōu)良傳統(tǒng)。
他身為縣委書記,仍一直保持著勞動人民的本色,穿的是補丁衣,吃的是窩窩頭,縣里為了照顧他的身體,特供了一點兒大米。
他也叫妻子全部送了回去。
有一次,他兒子把一個窩窩頭扔掉。
他就給兒子講述糧食來之不易的道理并語重心長地說:“這窩頭還有人吃不上呢!”看到這里,我心里非常慚愧、內疚,因為我總覺得現(xiàn)在生活好了,浪費一點兒也沒有啥,生活中講求吃穿,有時把大米、白面都浪費掉了。
焦裕祿同志在工作中,保持理論聯(lián)系實際,密切聯(lián)系群眾的`工作作風。
他常說:“吃別人嚼過的饅頭沒味道。
”有一次,他同秘書冒著風沙下鄉(xiāng)調查,被風吹下了沙堆,秘書勸他回去聽聽匯報就行了,可是他執(zhí)意不肯,因為他知道,只有深入實際,調查研究,才能實事求是解決問題。
而我們有些同學學習不用功,作風徽惰,遇到問題不愿動腦子、想辦法,甚至連作業(yè)都懶得做,有的同學還抄別人的作業(yè),焦裕祿這種工作作風不正值得我們學習嗎?
焦裕祿同志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
在一次基風驟雨中,無數(shù)畝玉米被大水淹沒。
為了挽回這一損失,他帶領縣委干部和人民群眾在洪水中搶救莊稼,他忍著病痛,以身作則,奪回了被洪水吞掉的損失。
焦裕祿同志心里時刻裝著蘭考人民,唯獨沒有他自己。
在他身臥病床時,還想著蘭考縣的風沙治理和鹽堿治理問題。
縣里干部來醫(yī)院看他,他說:“下次來給我?guī)赘溗?,我想看看鹽堿地里結的麥穗。
”多么樸素的語言,多么崇高的思想。
他在生命最后一刻留下的遺言中說:“我死后請把我埋在黃河故道的沙丘上,我活著沒有治好沙丘,死了也要親眼看著你們把沙丘治好。
”這就是焦裕祿留給三十六萬蘭考人民的臨終囑托。
他的汗沒有白流,心沒有白操。
三十六萬蘭考人民繼承了他的遺志,經過二十多年的艱苦奮斗,把沙丘變成了綠洲,把鹽堿地變?yōu)榱继铩?/p>
他的遺愿已變?yōu)楝F(xiàn)實。
焦裕祿雖然離開了我們,但是他的精神和英名將永存。
他不但為廣大黨員干部樹立了光輝的榜樣,而且永遠激勵著我們青少年為祖國繁榮、富強,為早日實現(xiàn)四個現(xiàn)代化而努力奮斗!
看完《我的父親焦裕祿》以后,我深受感動,從影片里我知道了不光是要緬懷榜樣,更應該學習榜樣的精神,并切實聯(lián)系實際,努力提升自身價值,以實際行動弘揚焦裕祿精神。
影片是是根據焦守云的同名回憶錄,從“投身革命”“在洛礦”“到蘭考”三個時段回顧焦裕祿同志的革命歷程,回顧了焦裕祿同志短暫而又光輝的一生。
焦裕祿那種為民謀利益、不求名利、不圖報答的情懷絕不應該隨著時間的流逝被掩埋,而是更加值得我們去發(fā)揚光大,深刻學習。
通過影片我知道了在工作過程中,要謹記求真務實的工作作風,以服務群眾為工作導向,樹立信念堅定、踏實肯干、愛崗敬業(yè)、勇于創(chuàng)新、積極進取的良好形象。
他這種勇于挑起重擔,奮勇爭先的實干、肯干的工作作風使我覺得深受感動,同時也倍受鼓舞。
版權聲明:此文自動收集于網絡,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通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lián)系,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
本文地址:http://www.springy.cn/juzi/lizhi/3352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