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中庸觀后感目錄
《中庸》讀后感
讀完《中庸》讓生活在當今的你有哪些新的思考?
。
首先,中庸觀是指在處理事情時要遵循中庸之道,即避免極端和偏見,保持平衡和穩(wěn)定。這種理念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有很高的地位,并成為了許多人的處世原則。
。
在《論語》中,孔子也多次提到了中庸之道,如“中庸之道,一言以蔽之,曰“不偏不倚””、“中庸之道,致中和而已矣”等。這些語言表達了孔子對中庸觀的認可和推崇,也為后人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借鑒和參考。
。
而在現(xiàn)代社會中,中庸觀也被廣泛應用于各個領域,如政治、經(jīng)濟、文化等。在政治上,中庸觀可以幫助政治家避免走極端和偏激的路線,保持政治穩(wěn)定和社會和諧。在經(jīng)濟上,中庸觀可以幫助企業(yè)避免盲目擴張和冒險投資,保持穩(wěn)健發(fā)展和長期盈利。在文化上,中庸觀可以幫助人們避免過分追求個人利益和欲望,保持社會公正和道德標準。
。
綜上所述,論語中庸觀是一種非常重要的思想理念,它能夠幫助人們保持平衡和穩(wěn)定,避免極端和偏見,促進社會和諧和發(fā)展。因此,我們應該繼續(xù)深入研究和傳承中庸觀,以期在未來的發(fā)展中取得更好的成就和進步。"。
中庸,為儒家的道德標準,中庸,中用,庸古同用。
下面是我我為您準備的“《中庸》讀后感”3篇,歡迎參考,希望能對您有所幫助。
《中庸》讀后感一 我很喜歡看“平衡木”比賽,因為在如此狹窄的木板上運動員不但能穩(wěn)如泰山,而且還能做出優(yōu)美高難的體操動作,用人體線條勾勒出一副副動感的藝術畫面。
她們的每一跳,每一次轉(zhuǎn)身,所使用的力量真可謂恰到好處。
因為無論是力量偏大還是不足,都會從平衡木上掉下來。
所以平衡木的魅力充分體現(xiàn)了“恰到好處才是真!”
讀過《中庸》一書,對于恰到好處的真諦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子曰“過猶不及。
”就是無論是“過分”還是“不足”都是錯誤的。
仔細觀察,無論是自然界還是人類社會,無論是人生軌跡還是心靈的成長歷程,無一例外地都圍繞著中庸之道在運行。
就拿香港回歸來說,中央政府并沒有強硬地要求香港必須實行社會主義制度,而是采用了“一國兩制”。
這一舉措,舉世無雙,因而香港回歸順利,發(fā)展平穩(wěn)。
“一國兩制”符合中庸之道,充分展示了中國領導人的政治遠見和智慧。
我再舉一個反面例子,現(xiàn)在正在肆虐的“金融危機”,究其原因第一是美國的超前消費方式實在過頭;其二是美國的金融界和房地產(chǎn)商人的過分貪婪;其三是美國的監(jiān)管力度不夠。
既有過分也有不足,總之離中道太遠,所以金融危機的爆發(fā),簡單地說就是偏離了中道。
我再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學,凡是做的好的地方都是符合中道,凡是不好的地方都是偏離了中道。
比如有時候擴展量偏多,難度偏大,這都會影響教學效果,使學生產(chǎn)生畏難情緒。
再比如跟學生溝通不夠,或者溝通方式過于簡單,這就無法真正地走進孩子的心靈。
中國古人已經(jīng)給我們提供了極其深刻的“中庸”智慧,我們應充分地利用它,完善我們的`工作,完善我們的生命。
《中庸》讀后感二 做生意,是為了求利,求利就很難做到不報怨。
進貨求人家優(yōu)惠,人家不優(yōu)惠,抱怨了;賣貨求人家買,人家不買了,抱怨了。
有怨,心氣就不順,心氣不順,做事也很難順遂。
因此,我們要時常修心養(yǎng)性不抱怨,不怨天尤人。
那么如何修身養(yǎng)性以無怨呢?首先我們要找到產(chǎn)生抱怨的最大原因,一個字:求。
因為有“求”而不得才會生怨。
求天保佐不順遂,求人施助不順遂,便產(chǎn)生了怨,怨天尤人。
因此,《中庸》說,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而不求人,則無怨。
上不怨天,下不尤人。
意思是說君子高居上位不去欺凌下位的人,君子處在下位不去高攀上位的人。
只是端正自己,不去苛求別人,這樣便無怨心,上不怨天下不尤人。
所以人之所以有“求”的原因在于不能端正自己,即不能正己。
因此,生怨的根本原因是不能正己。
能正己則無怨。
在其位謀其職,則無怨。
人最大的怨來自于自身所處地位和環(huán)境。
人們總是在其位而妄想他位高位,則怨氣常生。
常言道,人比人氣死人,就是這個道理。
所以“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于其外。
素富貴,行乎富貴;素貧賤,生平貧賤;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難,行乎患難;君子無入而不自得焉。
”愿者,怨也。
君子無愿,故自在自得。
其三,失敗導致生怨,怨天,怨人、怨自己。
抱怨解決不了問題和困難,要解決問題和困難必須“反求諸其身”,要反省、總結失敗的原因,然后再接再勵。
所以孔子說:射有似乎君子,失諸正鵠,反求諸其身。
意思是說沒有射中靶心,要找自身的原因,不能怨靶心不夠大不夠近。
這里也有一個“求”字,求自己也會有怨生,怨自己太笨。
所以人一定要中正,也就是一定要端正自己,端正自己的心態(tài),反省認識自己的不足,然后彌補不足再接再勵,不怨天不尤人。
《中庸》讀后感三 近來讀《中庸》,書中的一些觀點我很贊同,如“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
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
果能此道矣,雖愚必明,雖柔必強”、“知恥近乎勇”“行遠必自邇,登高必自卑”,看看原文,再看看現(xiàn)代專家的譯文,感覺我們古人真不簡單。
原來我的印象中,古文經(jīng)典無非是“之、乎、者、也”充斥其間,通篇是古代的一些迂腐文人的酸臭文章,經(jīng)過世事的浸潤,閱覽人事的滄桑,再細細品味古文經(jīng)典,感覺自己先前的認識是多么的膚淺和粗陋,多么的不合時宜。
系統(tǒng)地閱讀過《論語》、《孟子》、《大學》和《中庸》,對古文經(jīng)典有了粗淺的認識,仿佛脫胎換骨似的,對古文經(jīng)典有了全新的認識,即使在科技如此發(fā)達的今天,他們文章中的觀點仍不過時,因為古人、今人及將來的人,心性是一樣的,對事物的看法,做人做事的原則都有相通之處,不管時事如何變遷,作為生命主體的人都是一樣的,無論什么時代都有共性。
為什么四書能傳承不息?讀完《中庸》過后,我算有了一點領悟,因為它們是中華文明的傳承,更因為它們本身就具有旺盛的生命力,歷風風雨雨,經(jīng)歲月的沉淀,而歷久彌新,不會過時,就看你用什么眼光去讀了。
面對當今的快時代,我們應當保持一份從容。
對于才華的顯露,當然,在這之外,還有更多的中庸圈,我想,孔子之所以為圣人,便是在于他一生始終處于這中庸圈內(nèi)吧!他所擁有幾乎全部優(yōu)良品質(zhì),雖不奪目,但始終不乏光耀。
他面對弟子的過人或不及之處,能正確的對待,并不一味發(fā)揚長處,而正是忠于不偏不倚。
面對才華橫溢,不放棄收斂鋒芒;面對勇敢,不放棄畏懼;面對矜莊,不放棄隨和我想,孔子之所以成為圣人,就在于此。
中庸帶給我更多的,就是和了。
不偏不倚,不過也無不及,達到最好的狀態(tài),這就是和。
這樣的一種心態(tài),就是平常心。
生活中,面對過失,不過分埋怨別人,也不過分自責;面對榮譽,不過分張揚,也不過分低調(diào);面對困難,不過分躊躇,也不過分淡定。
萬事適中,達到和諧的境界,這樣天地萬物會各安其位,正常運行。
這是一種大智慧。
在生活的實踐中,隨著人的成長,人要懂人情世故、學會待人處世、與人為善。
并且不斷修正自己的觀點,找到適合自己的處世方法。
當我們行走在命運之路上時,面對人生的得失,一路上有痛苦和快樂,當痛苦時,要學會節(jié)制自己的哀傷,做到“哀而不傷,樂而不淫”快樂時,也不能過度。
為人處世時,要控制自己的欲望與自私。
做事要遵從規(guī)律,用道來規(guī)范自己,正如老子的《道德經(jīng)》中所說:“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道是什么呢?“道也者,不可須臾也;可離,非道也。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
讀后感·在此句中,非常強調(diào)慎獨,嚴格要求自己。
專注于內(nèi)心的修養(yǎng),凝神靜修,心存對天地神明的敬畏。
正所謂:“莫見乎隱,莫顯乎微。
故君子慎其獨也”、“慎獨者,自知也”。
在強調(diào)慎獨時,作者也強調(diào)在人際交往中,說話要慎重,三思而后說,說話辦事時,一定要看場合,區(qū)分對象,要說不同的話語。
人要活到老,學到老。
唯有博大和寬容,才干兼容并包,使為學存在世界目光跟開放胸懷,真正做到海納百川、有容乃大,進而泛愛眾,而親仁。
咱們要逐漸的進行學習的五個檔次,終極使本人適應社會,實現(xiàn)自己的幻想。
版權聲明:此文自動收集于網(wǎng)絡,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通過郵箱與我們?nèi)〉寐?lián)系,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
本文地址:http://www.springy.cn/juzi/lizhi/3311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