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戚世家觀后感目錄
求先秦經典名句的賞析、讀后感!
讀《千秋太史公》有感
。
“外戚世家”指的是皇帝的親屬中,尤其是皇后、皇太后的家族和成員,他們在宮廷中擁有特殊的地位和影響力。這些家族通常與皇帝有著親緣關系,或者通過婚姻聯(lián)姻進入皇室。
。
在中國古代,外戚世家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群體,他們可以通過與皇室的關系獲得政治、經濟和社會的優(yōu)勢,掌握大量的權力和財富。但是,他們也面臨著許多挑戰(zhàn)和風險,因為他們的地位和影響力很容易受到皇帝和其他官員的威脅和限制。
。
在小說、電影和電視劇中,外戚世家通常被描繪為陰險、狡詐和權力欲望極強的人物。他們往往會利用自己的地位和關系來追求自己的利益,甚至不惜使用各種手段和暴力來達到目的。
。
總的來說,“外戚世家”這個概念在中國古代歷史上具有重要意義,它展示了古代政治和社會的復雜性和多樣性。"。
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孟子·離婁下》 [解讀]愛人的人別人總是愛他,尊敬別的人別人總是尊敬他。
你怎樣對待別人,別人也往往會用同樣的態(tài)度對待你。
要想受人敬愛,必須敬愛他人。
恒:常常。
愛子,教之以義方,弗納于邪。
——《左傳·隱公三年》 [解讀]喜歡子女,應該用道義去教導他,不要讓他走上邪路。
這是春秋時期衛(wèi)國大夫石碏(què)勸諫衛(wèi)莊公的話,衛(wèi)莊公不聽勸諫,他的寵子公子州吁終于招致殺身之禍。
溺愛,會使子女走上邪路。
弗,不。
納:入,使入。
不吹毛而求小疵。
——《韓非子·大體》 [解讀]不要去挑剔別人的小毛病。
金無足赤,人無完人,喜歡挑剔別人的小毛病就是自己的大缺點。
求:找尋。
疵:毛病。
不遷怒,不貳過。
——《論語·雍也》[解讀]不將對甲的怒氣轉到乙的頭上,也不重犯同一種過失。
許多人對自己的過失并不引起注意,甚至習以為常,若能像顏回那樣該多好??!遷怒:轉移怒氣。
貳:再,重。
不以規(guī)矩,不能成方圓。
——《孟子·離婁上》[解讀]不用圓規(guī)和曲尺,就不能畫出矩形和圓形來。
我們的生活,辦事情,都必須遵循一定的規(guī)章制度,否則,各行其是,準會亂了套。
規(guī)矩:規(guī)和矩,校正圓形和方形的兩種工具,比喻標準,法度。
倉廩實則知禮節(jié),衣食足則知榮辱。
——《管子·牧民》[解讀]糧倉充實,百姓才懂得禮節(jié)制度;衣食豐足,百姓才知道榮譽恥辱。
物質文明是精神文明的基礎。
治理國家的人,首先要考慮老百姓的生活。
廩(lǐn):糧倉。
實:充實。
差若毫厘,謬以千里。
——《禮記·經解》 [解讀]事情開始時有很小的差錯,若不及時糾正,最后就會造成大的錯誤。
萬事開頭難,開頭必須謹慎;搞科學研究必須精益求精,一絲不茍,否則就會造成重大損失。
毫厘:為計量小單位,形容極少或極小。
繆(miù):錯誤。
尺有所短,寸有所長;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
——戰(zhàn)國·楚·屈原《卜居》[解讀]尺雖比寸長,但和更長的東西相比,就顯得短,寸雖比尺短,但和更短的東西相比,就顯得長;事物總有它的不足之處,智者也總有不明智的地方。
人或事物各有長處和短處,不應求全責備,而應揚長避短。
當仁不讓于師。
——《論語·衛(wèi)靈公》[解讀]面臨著仁義,就是老師,也不必同他謙讓。
這句話與“我愛我的老師,我更愛真理”(亞里士多德語)的意思有些類似。
闡發(fā)仁義,捍衛(wèi)真理,伸張正義等應該做的事,要積極主動地去做,絕不能推讓。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孟子·公孫丑下》[解讀]擁有真理,合乎正義的就能得到更多人的幫助,違背真理、非正義的就很少得到幫助。
它告訴我們,真理和正義是不可戰(zhàn)勝的。
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
——《禮記·學記》[解讀]如果只是獨自一個人學習而沒有朋友一起討論,就會孤陋寡聞。
事實證明, 學習伙伴有益于學習的進步。
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孟子·滕文公下》[解讀]富貴不能使他的心惑亂,貧賤不能使他改變節(jié)操,威武不能使他的意志屈服。
只有做到了這三點才可以稱得上是大丈夫。
孟子的這句話歷代相傳,激勵了無數(shù)的中華兒女。
高岸為谷,深谷為陵。
——《詩經·十月之交》[解讀]高地變成山谷,深谷變成山陵。
據(jù)科學推測,喜馬拉雅山這個地方在七千萬年以前還是一片汪洋大海,滄海變桑田,比喻世事多變。
也比喻事物在一定的條件下總是向它相反的方面轉化。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論語·衛(wèi)靈公》[解讀]工匠要想做好自己的工作,必須事先磨快工具。
由此可知,一個人要勝任工作,必須首先學好本領。
今日讀好書,來日才能大展鴻圖。
躬自厚而薄責于人。
——《論語·衛(wèi)靈公》 [解讀]多責備自己,而少責備別人。
這句話說的是要嚴以律己,寬以待人。
嚴格要求自己,進步就快;寬容別人,就會遠離怨恨。
躬自:自己。
“厚”后省略了一個“責”字。
責:責備,要求。
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禮記·大學》[解讀]如果天天洗滌能使面容清潔新鮮,那就每天都要洗滌干凈,保持清潔、新鮮,而且要日日都保持下去。
這句名言是商朝開國賢君湯刻在盤子上的銘文,叫“湯盤銘”。
刻在洗滌的盤子上,天天可以看到,起警告、提醒、勉勵的作用。
這里借指要讓自己的道德修養(yǎng)、精神面貌永遠是新鮮而清潔的。
日新:這里指在道德上日日更新。
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
——《荀子·勸學》 [解讀]木料經過木工用墨線(木工用具)劃直線加工以后,就變直了;金屬物品在磨刀石上磨礪后,就能鋒利。
這兩個比喻用來說明人經過學習磨練,自我反省,就會變得聰慧明智,不犯錯誤,也越來越堅強。
礪(lì):磨刀石。
太史公自序是《史記》的自序,也是最后一個部分,大概由一下幾個部分構成,一是敘述了司馬氏一族的淵源,二是概括了自身前半生的經歷及寫《史記》的目的和艱難過程,三是對《史記》各篇所作之序。
全文結構分明,言真意切,耐人深思。
讀完此文,我的最大印象和最大的感觸是感受到司馬遷完成《史記》的不容易:
首先,《史記》內容繁雜,規(guī)模宏大,全書包括十二本紀、十表、八書、三十世家、七十列傳,共一百三十篇。
司馬遷花費幾十年的時間來完成這樣一部宏偉作品,沒有足夠的耐心和毅力是做不到的,而且沒有一定的文學功底和史學功底也是不行的,從這點上看,司馬遷一定是個文筆較好、熟讀歷史、有足夠耐心和毅力的人,我想這一點應該是所有已經完成或者想完成史學著作者所必需具備的素質,算是司馬遷這類史學家的共同點了。
其次,司馬遷與別人不同的是,他是在及其困難和失落的.情況下完成的《史記》,原文中有“七年而太史公遭李陵之禍,幽于縲紲。
”都知道在李陵被俘之后,司馬遷因為其求情而受宮刑,一種對身體和心靈都是巨大羞辱的刑罰,我想很多人寧愿選擇死也不會忍受這種痛苦的,對于身處逆境者來說死是最好的解脫方式,但是司馬遷為了完成父親的囑托,身處逆境卻忍辱負重,在宮刑之后毅然完成這部偉大的著作。
從這點來看,司馬遷是個孝順、具有極強責任感的人,同時他也是個勇敢克服困難,具有百折不撓品質的精神大師。
雖然歷史上也有不少對歷史有所作為的太監(jiān),比如東漢宦官蔡倫,改進造紙術,對人類文明的發(fā)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但是他改進造紙術本身的目的并不是為了去推進社會,而是爭權奪利,進行政治斗爭。
司馬遷寫《史記》的目的很明確,就為完成對父親臨終前承諾“小子不敏,請悉論先人所次舊聞,弗敢闕。
”
再次,從本文最后一個部分,即各序中可以看出《史記》記述人物之廣泛。
在本紀中,既有者的事例也有敗寇者的身影,如西楚霸王項羽,他不算真正王朝的國君,但是司馬遷把他列為本紀,有褒有貶,也是對這位悲劇英雄的憐惜,但是他畢竟是當朝建立者劉邦的死敵,所以批評大于了贊美。
世家中,既有正宗王者,也有農民起義的領袖,如陳涉,也有外戚世家,列傳中涉及的人物就更加廣泛了,有肱骨之臣,有文有武,有擅長醫(yī)術的扁鵲,有酷吏,有刺客,有饞臣……說明司馬遷觀察細致,留心百態(tài)。
另外,司馬遷作為人臣者,有其時代和階級的局限性,一是作為漢代史官,明顯對當朝歷史刻畫更加詳細,如十二本紀中,五帝至秦朝,都是以一個朝代作為一個本紀,而從漢高祖開始,則是每個帝王一個本紀,有古略今祥的嫌疑,不太像在寫史。
二是在人治社會里,作為統(tǒng)治者的代言人,司馬遷明顯有維護正統(tǒng)統(tǒng)治的痕跡,比如上段提到的項羽,又如漢初三杰,韓信因為有謀反跡象而只能被列為列傳,遜于張良和蕭何的世家,雖然韓信后被貶為淮陰侯,但是同樣為絳侯的周勃就被列在了世家,是因為有后來的周勃安劉。
吳王劉濞因為發(fā)起七國之亂也被列在了列傳,同時梁孝王雖然恃寵生嬌,但是因為他在七國之亂中堅持抵抗叛亂者,于是他就很明顯的依然在世家里。
另外呂后稱制的八年,雖然重呂輕劉,但實際是穩(wěn)定了漢初的統(tǒng)治秩序,繼續(xù)高祖的無為政策,為后世“文景之治”打下了基礎,應該來說在《呂后本紀》里 ,是應該功大于過的,而司馬遷僅以“殺隱幽友,大臣洞疑,遂及宗禍”來評價,顯然有失公允。
這些都可以看出,作為史官,司馬遷還沒有完全拋開宗族和階級的局限來公平公正的記史。
版權聲明:此文自動收集于網(wǎng)絡,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通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lián)系,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
本文地址:http://www.springy.cn/juzi/lizhi/3300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