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鼓表演觀后感目錄
安徽花鼓戲 摸花轎 觀后感
花鼓戲的思想價值
。
花鼓表演是中國傳統民間藝術形式之一,以鼓點、舞蹈和唱詞為主要表現形式,通常由一名唱花臉和一名打鼓的演員組成?;ü谋硌莸奶攸c是節奏明快、動作矯健、聲音宏亮、表情夸張,能夠表達出戲劇中的情感和意義。
。
在觀看花鼓表演時,觀眾會被演員的精湛技藝、華麗服飾、燈光舞臺和音樂效果所吸引。演員們通過手腳、舌頭和眼神的配合來表現出不同的角色和情節,讓觀眾仿佛置身于戲劇的世界中。
。
除了表演本身,花鼓表演還具有濃郁的民俗文化氣息,能夠讓觀眾更好地了解和體驗中國傳統文化。因此,花鼓表演在中國民間藝術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響力。"。
花鼓戲源出于民歌,逐漸發展成為一旦一丑演唱的花鼓戲初級形式。
清嘉慶二十三年(1818)刊行的《瀏陽縣志》談及當地元宵節玩龍燈情況時說:“又以童子裝丑旦劇唱,金鼓喧闐,自初旬起至是夜止”。
說明一旦一丑演唱的花鼓戲——地花鼓,最遲在清嘉慶年間已經形成。
又據楊恩壽《坦園日記》清同治元年(1862),楊恩壽在湖南永興觀看的“花鼓詞”(即花鼓戲)中,已有書生、書童、柳鶯、柳鶯婢四個角色,而且情節與表演都較生動,說明這時的花鼓戲不但已發展成“三小”(小旦、小丑、小生)戲,而且演出形式也具有一定規模。
從聲腔和劇目看,初期以民間小調和牌子曲演唱邊歌邊舞的生活小戲,如《打鳥》、《盤花》、《送表妹》、《看相》等。
后來,“打鑼腔”與“川調”傳入,才逐漸出現故事性強的民間傳說題材劇目。
打鑼腔主要劇目有《清風亭》、《蘆林會》、《八百里洞庭》、《雪梅教子》等,川調主要劇目有《劉海戲蟾》、《鞭打蘆花》、《張光達上壽》、《趕子上路》等。
這樣,便形成了藝術上比較完整的地方劇種。
早期的花鼓戲,只有半職業性班社在農村作季節性演出,農忙務農,農閑從藝。
光緒以來,這種班社發展較快,僅寧鄉、衡陽兩縣就有幾十副“行箱”,藝人近200人。
訓練演員采取隨班跟師方式,也有收徒傳藝的,稱“教場”或“教館”,每場數十天,教三、四出戲。
過去,由于花鼓戲經常遭受歧視和禁演,各地花鼓戲班都曾兼演當地流行的大戲劇目以作掩護,這種戲班稱“半臺班”或“半戲半調”、“陰陽班子”。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各地分別成立專業劇團,進入城市劇場公演。
據1981年統計,全省有花鼓戲劇團54個,并成立了湖南省花鼓戲劇院。
1957年,湖南省戲曲學校成立,設有花鼓戲???。
傳統劇目 各地花鼓戲傳統劇目,總計約400多個,以反映民間生活為主,多以生產勞動、男女愛情或家庭矛盾為題材,語言生動,鄉土氣息濃厚。
1949年后,花鼓戲藝術有較大發展,不但整理了如《劉??抽浴?、《打鳥》等傳統戲,而且創作了《雙送糧》、《姑嫂忙》、《三里灣》等不少現代戲。
《打銅鑼》、《補鍋》、《送貨路上》、《野鴨洲》等已攝制成影片。
音樂曲調 花鼓戲的音樂曲調約300余支,基本上是曲牌聯綴結構體,輔以板式變化,根據曲調結構、音樂風格和表現手法的不同,可分為4類:川調。
或稱正宮調,即弦子調,大筒、嗩吶伴奏,曲調由過門樂句與唱腔樂句組成,調式、旋律變化豐富,是花鼓戲的主要唱腔。
打鑼腔。
又稱鑼腔,曲牌聯綴結構,“腔”、“流”(數板)結合,不托管弦,一人啟口眾人幫和,有如高腔,是長沙、岳陽、常德花鼓戲主要唱腔之一。
1、對生活的熱愛和向往。
花鼓戲最初是來源于勞動生產,因此人們用來反映對優美山水風光的由衷贊美,也是為了表達對生活的熱情和對未來生活的無限向往。
2、反映社會生活。
這類作品有《貧富上壽》,像這類作品鮮明地傳達了對嫌貧愛富,貪慕虛榮的小人的憎惡,也高度褒揚了闊達民族氣節的張廣達夫婦和為民做主的官府。
3、在廣闊的勞動背景之下人們產生的樸素純潔的愛情的情愫。
這類作品誕生的數量之多和所產生的藝術成就也是不容小視的。
比如有《補被褡》,《菜園會》、《扯筍》等等,各種各樣美好的愛情應運而生。
4、人們敢于沖破各種愛情的束縛,追求心底最真誠、最圣潔的愛情。
這類作品有《裝瘋吵架》,《打鳥》、《王麻子定計》等等。
5、寫平凡老百姓的家庭生活,如《假報喜》,《打蘆花》、《賣紗吊吼》等,描寫了普通生活的瑣事,是一定時期現實生活的反映。
6、花鼓戲是一種擁有二百年歷史的民間戲曲,它發源發展于湖南,它是當地精神文明和民間文化的反映。
花鼓戲節奏明快,通俗易懂,唱詞形象生動,表演方式源于勞動生產,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
花鼓戲具有深厚的群眾基礎和濃郁的地方特色,深受廣大人民的喜愛。
版權聲明:此文自動收集于網絡,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通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
本文地址:http://www.springy.cn/juzi/lizhi/3111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