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聲韻觀后感目錄
談談學習古典詩詞的心得體會500字以上謝謝,考試啊 ~~?。?!
《笠翁對韻》的讀后感
《詩經》聲韻結構中的古文學之美
。
古典聲韻觀,是中國傳統音樂理論的一部分,它強調音樂的音韻美,認為音樂應該具有一定的韻律和節奏,才能達到美的效果。這種觀點可以從古代的《樂經》中得到確認。
。
古典聲韻觀強調的是音樂的美感和審美價值。在古代,音樂被視為一種能夠調節人的情緒和精神狀態的藝術形式,因此,古典聲韻觀也被認為是一種能夠引導人們情緒的觀念。
。
古典聲韻觀的影響在中國音樂中可以看到。在古典音樂中,音樂的節奏和韻律都非常重要,同時也非常復雜和精細。古代的音樂家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來學習和掌握這些技巧。
。
總之,古典聲韻觀是一種非常重要的音樂理論,它強調音樂的美感和審美價值。對于喜歡音樂的人來說,了解和理解古典聲韻觀是非常有益的。"。
古典詩詞是人類許多民族在語言的發展中產生的一種文化表現形式,古典詩詞多是文人墨客,通過詩歌寫作吟唱表現心中的思緒。
學習古典詩詞的心得體會:
欣賞和寫作點詩詞,能夠充實我們的精神世界。
寄情托志,交流情感,從而獲得審美的情趣。
我們作為年輕一代,不僅可以提高文化素質,而且可以陶冶情操。
對我們以后的人生道路也會受益匪淺。
欣賞古典詩詞是一種藝術享受,亦是一種文化修養。
我國上下五千年燦爛文化,值得看的真的是太多太多了。
她就像浩瀚的大海,而我們就像一葉扁舟,有很多的地方值得我們去探求;她又像一個萬紫千紅、絢爛奪目的萬花園,任何人都不可能全部細細來品嘗,但我們可以擷取其中最為綽約多姿、為后人傳頌的名篇來吟誦。
古人云“詩言志”,即指詩是表達自己的志向和理想的;古人又云“詩緣情”,就是說詩是抒發內心情感的。
古典詩詞又常常在非常凝煉的文字中以生動的形象寄寓非常深刻的哲理,表達作者對人生的思索和探求。
我們都是年輕人,我們有沸騰的生活,火熱的激情,正可以利用古典詩詞這種短小靈活的形式,抒發情懷,相互啟迪。
歷史演變:
人類許多民族在語言的發展中產生了適合本民族語言的詩歌形式。
在中國,最早的詩歌總集是《詩經》,其中最早的詩作于西周初期,最晚的作品成于春秋時期中葉。
到了戰國時期,在南方的楚國華夏族和百越族語言逐漸融合,其詩歌集《楚辭》突破了《詩經》的一些形式限制,更能體現南方語言的特點。
漢代的古體詩:
漢代時樂府詩形成。
樂府詩是為了配音樂演唱的,相當于現代社會的歌詞。
這種樂府詩稱為“曲”、“辭”、“歌”、“行”等。
三國時期以建安文學為代表的詩歌作品吸收了樂府詩的營養,為后來的格律更嚴謹的近體詩奠定了基礎。
唐宋的近體詩:
到了唐代,中國詩歌出現了四句的絕句和八句的律詩。
律詩押平聲韻,每句的平仄、對仗都有規定。
絕句的規定稍微松一些。
另外,在宋代達到頂峰的詞也是詩歌的一種重要形式。
詞的格式要依從一些固定的詞牌,以便于配以樂曲演唱。
笠翁對韻(liongduiyun), 最近我們學校開展了“誦讀經典、書香校園”的活動。
讀古詩、誦經典已成為我們學校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經典著作可以喚醒人性,可以開啟人們的智慧!經典能深入到一個人心靈的最深處,能培養一個人優雅的性情和敦厚的性格!其中《笠翁對韻》對我的影響最大。
笠翁是清代著名的詩人、戲劇家,按30個平聲韻,用這個韻部的字組成了像詩一樣的對句。
作者為這本書費盡了心血,但同時也為后人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讀《笠翁對韻》,讓我對書中詩句有所理解,還讓我知道了不少的古代歷史、神話、名人的故事、許多習見的典故和俗語。
特別是名對故事中的名對,真是像嚼橄欖一樣越嚼越有味。
書中還有很多詩詞的格律知識,比如詞性、詞義、平仄、聯綿、合掌、隱如、雙聲、同旁、借對、反語、頂真、互文……把我看的摸不清東南西北。
唉!對子的學問太深奧了,真佩服古人,在這么多的約束下寫詩詞、作對子,還能寫出那么多流傳千古的好詩詞,真不容易啊! 古代的人真是聰明!他們寫出了那么多好聽的對子。
比如:晨對午,夏對冬,下餉對高舂。
青春對白晝,古柏對蒼松……不僅話語簡單、聲調和諧、節奏響亮,而且按韻分編,內容廣泛、包羅天文、地理、花木、鳥獸、人物、器物等的虛實應對。
它蘊涵著豐富的知識和無窮的智慧。
通過背誦這些經典對子,不僅讓我長見識,長知識,長智慧,還讓我進一步了解到了中國的精髓,我喜歡中國的古典文化。
讀了《笠翁對韻》讓我感到古代人說話原來是那么的美,猶如舞臺上的優美舞姿,一組對詞就是一句念白,一付對子就是一段唱腔,妙不可言。
在這些經典的熏陶下,一個人就會從內到外地散發出儒雅的氣息,變得知書達禮,心胸寬廣,學習能力倍增。
真是“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會吟”??! 讓我們與經典同行,與圣人為伍。
讀經誦典,讓我受益匪淺。
望采納。
一、關于“聲韻藝術”
作為歷史悠久、韻感豐富的藝術之一,《詩經》一直被當成一種藝術,筆者認為,《詩經》最美的地方在于它的聲韻結構,這是《詩經》在語言上的美,語言是由語音、詞匯、語法組成的,是在任何語言中都存在的,也是語言的特殊要素。
就中國古典詩歌來說,他們留存的形式通常是停留在書卷中,是靜態的詩歌文本。
這就導致語音與很多古典詩歌的配樂一樣,從人們的視野中消失,消失在歷史的暗夜。
這對現代研究者來說是十分大的損失。
總所周知,像《詩經》之類的詩歌存在極強的韻律感,它們的語音是研究詩歌的一個重要方面,也是不容忽視的重要維度。
目前已有不少論文就詩歌的聲韻進行論述,在《歷史地審視中國詩歌的文體特質》中,張中宇的視點是“作為中國古典詩歌的主要特征之一,我們不能放棄和諧優美的韻律(節奏、平仄、押韻),這是詩與非詩的最后界限。
”李培榮在《略談詩歌的文體特征》中指出,“音樂性是詩歌的文體特征,詩歌和音樂緊密結合,一同起源,相互影響,同流發展;詩歌的音樂性表現在節奏和韻律上,離開了音樂性,詩歌就不能成為它自己本身。
”
在中國古典詩歌傳播中最重要的就是吟詠頌念,這是一種重要方式,但就目前詩歌流傳的主要方式來說,這一點常常被忽略,導致后世的詩歌研究對象不夠豐富,正常情況是在詩歌研究的范圍中加入詩歌的聲韻情況。
聲韻是詩歌的重要組成部分,所謂“聲韻”即根據“語音系統”、“音韻系統”來總結“聲韻”的特點,再進一步解讀詩歌文本。
音韻學研究漢語音節的聲、韻、調,一個音節包含聲母、介音、主要元音、韻尾、聲調,這些都是聲韻視角應該關注的地方。
二、《詩經》韻讀
在《詩經》的韻讀方面,由于文化的進步,許多字的讀法已經發生改變,讀古音還是如今的標準音一直被大家爭論不休,筆者的觀點是,世間一切事物都在朝著更科學、無止境化去發展,那么古漢語也肯定不例外,之前的十八部和二十八部都是古人智慧的結晶,現在的很多研究也是在這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但并不代表它們十全十美,現在更適應時代的應當是以現在標準音進行協韻,兼具古音讀法。
例如在《氓》中,第一章韻腳----“蚩、絲、謀、淇、丘、期、謀”除“謀”、“丘”、“謀”今音都協音,不煩追溯古音,這是二十八部“哈”部,韻值為ai。
江有浩《詩經韻讀》說:“丘音欺,謀、媒、謨丕反”還是承襲陳第的錯誤。
“丘、謀”古讀“開、埋”。
“媒”同“謀”第二韻腳----“洹、關、漣、關、言、言、遷”今音可協。
第三章韻腳----“落若”今音已協,古音luk/nuk讀“路、“”短促一點。
轉韻一一“葚、耽”古音“葚”讀“堪”轉韻---“說、說”今音已協。
古音t’at讀“榻”短促。
第四韻腳----“隕、貧”今音已協。
古音“魂、盆”。
轉韻----“湯、裳、爽、行”古韻未變,“行”讀“杭”。
轉韻---“極、德”今音已協,古音“蓋、代”,短促。
第五章韻腳---“勞、朝、暴、笑、悼”古韻未變,“朝”古讀“刀”。
第六章韻腳----“怨、岸、半、宴、旦、反”今音可協。
轉韻----“思、哉”古音“思”讀“腮”
三、《詩經》聲韻結構中的文學之美
在《詩經》的聲韻中,許多事一些表意象的詞,意象指的是具體、單個的以詞語為載體的形象,這些意象不僅體現了古文學獨特的美,并且一般意象詞都表現了古人的圖騰崇拜、巫術、風俗、民情等文化背景,為后人的研究提供了便利。
《詩經》中的聲韻中除了包含作者的情感和主觀思想外,更重要的是具有豐富的審美韻味。
在聲韻上,《詩經》中各篇章基本上都有整齊的結構,以《鄭風子衿》為例,它以章為單位,共分三章,每章四句,章章所用的韻部都不同,我們可以將《子衿》看成四句為一組,每三組之間就構成換韻的關系。
另外,在《子衿》中韻式均是以句首入韻,每章都不例外,它的三個韻部分別是侵部、之部、月部。
就《詩經》整體來說,陰聲韻部的使用比陽聲韻部的使用要多得多,有資料表明,陽聲韻部的使用量僅為陰聲韻部的二分之一,在韻部的使用方面,根據使用的頻繁程度從多至少依次是之部、陽部、魚部、幽部、職部,其中,有三個屬于陰聲韻部,一個屬于陽聲韻。
在韻式的使用上,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很多章存在一韻到底的情況,但是在章與章之間又有換韻的關系。
這眾多的聲韻結構特點均代表性的體現了古文學之美。
四、結語
作為我國文化歷史上的一顆明珠,《詩經》無論在文學審美還是聲韻結構上都存在許多值得后人學習的地方,它的韻律和音樂性很強,在形式和聲韻上也十分自由,在押韻上比較自由,給讀者帶來朗朗上口的節奏感。
版權聲明:此文自動收集于網絡,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通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
本文地址:http://www.springy.cn/juzi/lizhi/3110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