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三坊七巷觀后感目錄
跪求福州三坊七巷旅游心得·
三坊七巷
描寫三坊七巷的作文400急~~~~~~!
這只是一個提示,你還可以在中間自己加上一天當天的心情,和景色的描寫
三坊七巷,一個熟悉又陌生的名字,對于三坊七巷,我們到底了解有多少?在幾十年的風雨歷程后,卸下身上的負擔,靜下了心,慢慢感受三坊七巷的歷史與滄桑。
時值金秋,又逢九九,將是一年登高時,您曾在何處登山、望遠?望著腳下的土地,回首逝去的歲月,那份溫馨與感動。
故鄉之于我們的,除了那生生不息的靈氣,還有先人們用自己的熱血、靈魂和浩然正氣譜寫的一首首贊歌。
曾幾何時,先人們所締造的歷史與文化正在滾滾的車輪聲中慢慢逝去!聽到了嗎?先人們低泣與嘆息的靈魂,您有多久沒有走進歷史,走進先賢們的搖籃——三坊七巷。
故地重游,兒時的回憶,如秋波般悄悄漾開,仿佛一剎那,又仿佛永恒。
☆ 探三坊七巷
福州至今還保存相當一部分自唐宋以來形成的坊巷,成為歷史名城的重要標志之一。
這些坊巷中最為著名的要算"三坊七巷"街區。
三坊七巷地處市中心,東臨八一七北路,西靠通湖路,北接楊橋路,南達吉庇巷、光祿坊,占地約40公頃,現居民3678戶,人口14000余人。
三坊七巷是南后街兩旁從北到南依次排列的十條坊巷的簡稱。
三坊是:衣錦坊、文儒坊、光祿坊;七巷是楊橋巷、郎官巷、塔巷、黃巷、安民巷、宮巷、吉庇巷。
“三坊七巷”的“三坊”,系指衣錦坊、文儒坊和光祿坊。
三坊均位于南后街之西側,隔街與東側之“七巷”相通. 衣錦坊,舊名通潮巷。
宋代宣和年間(1119—1125年)陸蘊、陸藻兄弟居于此地,兩兄弟才華橫送,名重一時。
陸蘊官任福州知州,陸藻官任泉州知州,兩人回鄉時命此坊為“棣錦坊”。
南宋淳熙年間(1174—1189年),王益樣任江東提刑,退休后也居于此地,將棣錦改名為衣錦,以示衣錦返鄉之意。
文儒坊,舊名山陰巷,初名儒林坊,以宋代祭酒鄭穆居于此,改為文儒坊。
因為坊里除了鄭穆之外,還先后住有九門提督、臺灣總兵甘國寶,抗倭名將、七省經略張經,清光緒皇帝老師陳寶琛之父陳承裘,《福建通志》主編陳衍等儒林名士,故稱儒林坊名符其實。
光祿坊,北宋熙寧元年(1068年)以光祿大夫身份任福州知州的程師孟,常到坊里的法禪寺游覽,見池畔有一塊大巖石,便登石吟詩,故被稱為“光祿吟臺”,而此坊也改名為光祿坊。
程師孟題吟的“光祿吟臺”四個篆字石刻今尚存。
“三坊七巷”中的七巷均位于南后街之東側,由北向南分別為楊橋巷、郎官巷、塔巷、黃巷、安民巷、宮巷、吉庇巷。
☆ 聽地方伬唱
幾件簡單的民族樂器、三五名輕妝淡抹的演員、一臺精彩的戲曲演出。
自拉、自彈、自唱、輔以說、演、舞,聲情并茂,蘊含濃郁的地方特色,被首批列入全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這就是伬唱。
在歡快的器樂聲中,著名的伬唱演藝大家陳潤春的嫡傳弟子傾情演繹《七遛八遛莫敵福州》、《和尚娶親》、《甘國寶與王蓮蓮盤答》等經典老段子。
☆ 品風味小吃
在享過三坊七巷的歷史盛宴后,繼續食之行旅,把看到的,聽到的古樸與滄桑和著福州的飲食文化一起慢慢回味,做一個真正的饕客。
國營百年老店——安泰樓,把老福州的韻味盡情發揮。
古樸優雅的環境,傳統的特色風味小吃:鍋邊糊、海蠣餅、蘿卜糕、魚丸燕、包春卷……
天下著淅淅瀝瀝的小雨,走在泥濘的路上,心里不由得有些陰霾:三坊七巷,真的有那么好嗎?為什么要花這樣的時間徘徊在這條似乎跟不上時代腳步的街上呢?疑惑與不理解的思緒溢滿了整個心房。
雨還是不停地下著,撐著傘走路,雨絲就這樣肆無忌憚地打在臉上。
冷冷清清的馬路,載著同學們的歡聲笑語,也載著我獨自的沉默——為什么他們的心充滿喜悅?拐過一個轉角,卻忽然感到眼前一亮,這條修復過的街道,竟是如此清新、明亮。
跨過那個大門洞,仿佛進入了時光長廊,我慢慢地走著,抬頭看那火紅的大燈籠掛在二樓房間的窗前,與豎立在巷口的電線杠子打著招呼;老字號的店牌端端正正地架在那些仿古建筑的房梁上,正瞇著眼睛望著對面的奶茶店。
我似乎看到,在兩者眼神交際的那一瞬間,天空中擦出了古與今的火花;一個小孩兒光著屁股,蹣跚地走向“刻板印書”的雕塑,伸出那只胖嘟嘟的小手,輕輕觸摸著,隨即“咯咯咯”地笑了起來。
雨漸漸小了,我們沿著寬達十幾米的石板路向前,認真品讀著右邊的三坊:衣錦坊、文儒坊、光祿坊;左邊的七巷:郎官巷、塔巷、黃巷、安民巷、宮巷、吉庇巷、楊橋巷。
也許沒有人會想到,衣錦坊這 片房子已經擁有252年歷史了,當時房子四周是厚達80厘米的鞍形風火墻,墻上方的雕塑生動形象,一組“吳剛嫦娥”,一組“張生紅娘”,這曾讓住在這里的歐陽家族驕傲了很久很久。
衣錦坊還有個著名的景點——水榭戲臺,在清水池塘之上,在輕風細雨之中,閩戲就在這里飛翔著。
不知不覺間,我站在了文儒坊前,細細聆聽,仿佛聽見一百多年前那些達官鴻儒談笑往來的腳步聲,仿佛聽見一百多年前那些學子瑯瑯的讀書聲,仿佛聽見《陳若霖斬皇子》的聲音,仿佛看見當年李鴻章在這奮筆疾書,寫下“冠蓋今螺渚,詩書古穎川”的楹聯。
光祿坊在上世紀三十年代與吉庇巷一起被辟為馬路,其舊貌已是現代高科技不能復原了的,于是帶著一點點失望,我轉過身子,往回走去。
映入眼簾的是入口處的郎官巷,那里是近代著名思想家、翻譯家嚴復老人的居所。
那居所在當時看來,頗具現代化:門斗兩側山墻緊連著側墻,突出了其門面排場的氣氛;走廊、欄桿上的花紋也均為民國時期流行的仿西方建筑紋飾。
出三坊七巷向左拐,在那條最先被改建成馬路的地方,還存在著兩個名人深深的腳印。
林覺民、謝婉瑩,這兩個閃亮亮的名字,都出自楊橋路17號。
在那“風光月霽襟懷”之間,在那“紅紫青藍白綠黃城”之里,無不洋溢著謝家人對自己居所的熱愛與贊美。
這些就是冰心奶奶所眷戀的老屋,所眷戀的回憶吧。
也許是在這喧囂的大城市里生活了太久太久,以至于感覺到尋找那純凈的一小方土地好難好難;也許是沉浸在繁忙的生活里,似乎早已失去了對福州城的熱情,以至于沒有發現,就在市中心的這條長廊可以讓疲倦的人們重新獲得對過去的悸動與沉醉。
它,連接著這座城市的過去與將來,連接著那些純真的回憶與憧憬,慢慢地品,慢慢地在細雨中,回味著。
三坊七巷,這個佇立在城市中心的古建筑群,這個回響著福州人世代夢想的地方,在這條時光長廊里,我沉醉了。
這事我已經盼望了很久很久。
十月二日,我和爸爸去游玩三坊七巷。
要說什么叫三坊七巷,指的是三個坊和七條巷。
巷是什么?就是屋子之間的通道比街道窄,有的地方叫胡同,在福州也叫“弄”。
坊是什么?坊是人們的住宅區。
“三坊七巷”是由明磚清瓦構筑的傳統街區,位于福州古城的中心。
它東臨南街,西靠通湖路,南到吉庇路(巷)和光祿坊,北接楊橋路(巷)。
歷來是福州官紳、富豪和文化人較集中的住宅區。
自北而南的三坊的排列是:衣錦坊、文儒坊、光祿坊,七巷的排列是楊橋巷、郎巷、塔巷、黃巷、安民巷、宮巷、吉庇巷。
我們先來到了郎官巷。
一進巷口,只見門牌上寫著:郎官巷。
來到郎官巷的二十號:嚴復故居。
進了門,我先去嚴復生平介紹室,津津有味地看起圖片來。
爸爸來了,說:“去看看別的吧。
”于是,我們去了嚴復故居的后花園。
那里有一棵小楊柳,鳥兒在枝頭歌唱,地上還盛開著喇叭花,一派生機,非常惹人喜愛。
水泥地上一口水井,一個石磨,房口有一個花門,窗子也是花窗,人在其中,就像回到了古代。
后來又來到了安民巷,安民巷還有一個故事呢。
以前,外國(古代的時候中國分為好多個國家)打到我們國家的附近,老百姓們都害怕極了。
于是,外國派了一名士兵在這條巷門口貼了一張安民告示:老百姓,你們不要害怕,我們不會傷害你們的。
老百姓這才放心。
于是,后人就給它起名字叫安民巷。
接著我們又準備去塔巷。
走到塔巷得經過一條很彎彎曲曲的路,害得我都分不清東西南北了。
這時突然下起了一陣傾盆大雨,把我去其他坊和巷的美夢澆滅了。
這真是一次有趣的旅行
版權聲明:此文自動收集于網絡,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通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
本文地址:http://www.springy.cn/juzi/lizhi/3100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