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山龍門觀后感目錄
龍門石窟觀后感500字
luoyangjingqu觀后感怎么寫
登昆明西山的游感
人間四月,芳菲無限,不忍辜負這大好的春色,我們一家去游覽位于中原腹地西部的“九朝古都”———洛陽。
在領略了洛陽牡丹的國色天香之后,我迫不及待地想要參觀著名的龍門石窟。
是啊,龍門依山傍水,風景宜人,自古即為洛陽八景之冠。
從洛陽出發,驅車南行約十余公里,便來到了龍門風景區。
只見這里青峰屏峙,綠水暢流,氣勢不凡的龍門大橋猶如彩虹臥波,雄跨于伊水之上,飛架于龍門之口,令人嘆為觀止。
由于天氣晴好,兩岸垂柳枝葉婆娑,宛如碧玉絲絳,微風過處搖曳生姿,令人一掃旅途勞頓,倍感神清氣爽。
穿過大橋拱門,沿著西山緩緩南行,進入龍山第一大洞窟,洞窟平面為馬蹄形,穹隆頂,內雕一佛二弟子、二菩薩和二天王,特別是南壁的大勢至菩薩,造型豐滿敦厚,儀態文靜,與主佛造像為龍門石窟唐代石雕中最優美的兩尊。
我們一路嘖嘖稱贊著緩緩前行,不久便來到了西山最高處的奉先寺。
站在奉先寺下,一仰頭,便看見了主尊盧舍那大佛,乍看之下,我的內心只能用“震憾”二字來形容,只見這尊佛像雍榮華貴、儀態萬方,濃密的螺形發髻松松地盤在頭頂,輕柔薄透的通肩式袈裟披在她勻稱豐腴的身體上,勾畫出了優美的曲線。
她靜靜地端坐著,眉稍嘴角含著淺笑,頭微低,俯視的目光正好同禮佛朝拜者敬仰的目光交匯在一起,顯得那樣的溫柔、典雅、優美……據說這尊大佛乃是一代女皇武則天為自己歌功頌德仿照自己面容所造,被譽為“東方維納斯”或“東方雅典娜”,她的寧靜和慈祥是東方智慧對于力量這個概念的最高深也是最精確的詮釋,再看盧舍那大佛側旁還有其弟子阿難、迦葉、脅侍菩薩和力士、天王的雕像,比較之下,那身披鎧甲、手持寶塔、足踏夜叉的天王,進入二十一世紀后,龍門石窟還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之中,吸引著更多的中外游人前來旅游觀光。
隨著人流而行,途經藥方洞、古陽洞,還有火燒洞、石窟寺、極南洞,跨過連接東西兩山的人行便橋,我們又來到了龍門東山石窟。
這里的洞窟雖年代不如西山的久遠,數量也沒有西山的眾多,但在雕刻技巧和風格上,也有它們的獨到之處。
出得龍門來,夕陽已西下,我們不約而同地回首向南,只見滿天絢麗的霞光里,那青山秀水的自然景色與鬼斧神工的人文雕刻更顯得相映成輝。
僅此龍門石窟一游,便是不虛洛陽此行了,我在心底對自己說,同時依依揮手,不舍地作別這座人類歷史文化遺產的自然寶.
洛陽景區觀后感
洛陽龍門石窟觀后感
“中國四大石窟分別為:河南洛陽龍門石窟、山西云岡石窟、甘肅敦煌莫高窟和甘肅天水麥積山石窟。
”這是我們從課本上所熟知的,僅僅是四個鮮明的名字。
然而只有當你身處其中,你才會真切感受到來自歷史和文化的深厚韻味的熏陶。
假期無事便和父母來到了離家不遠的龍門石窟,開啟了一段歷史文化與心靈交織的旅程。
龍門石窟,從北魏太和十九年開鑿,迄今已有1500余年的歷史。
龍門石窟的大大小小的佛龕、石像沿伊水兩岸星羅棋布的在龍門東西兩山的崖壁上,南北長達1公里,極為壯觀。
龍門,在春秋戰國時期稱“伊闕”,香山與龍門山東西對峙,伊水從中流過,形成一座壯麗的門闕。
后因處于隋唐帝國之南,又稱龍門。
所謂“石窟”,就是在石壁山崖上開鑿的洞直,或是天然形成的石洞,用以藏身或貯藏食物和東西,然而在古印度興起佛教后,就作為石窟寺的現象出現并作為佛教信徒、僧侶禮佛和修行的場所。
龍門石窟就是我國眾多寺群中的瑰寶之一。
我們首先來到了潛溪寺,它是我們進入龍門西山北端第一個大石窟。
潛溪寺洞建于唐代初期,距今約1300多年的歷史,因在鑿洞時地下有源源不斷流出的溪流而得名。
窟內洞頂漕進為一朵潛刻大蓮花,洞內所供主像為阿彌陀佛,神情睿智,整個姿態給人以靜穆慈祥之感。
兩側為二弟子、二菩薩、二天王。
特別是南壁的大勢至菩薩,造型豐滿敦厚,儀態文靜,與主佛造像為龍門石窟唐代石雕中最優美的兩尊。
洞內前側兩壁各雕一護法天王,高顴大目、體魄雄壯、孔武有力、身披銷甲,是唐代高級武將的形象。
踩在腳下的夜叉,也塑造的十分生動傳神。
我還跑去和苦哈哈的夜叉拍了照。
昆明西山主要由華亭寺、太華寺、三清閣、龍門等風景點組成。
華亭寺位于海拔2050米的山間,創建于14世紀,寺內殿宇規模宏偉壯觀,是昆明著名的佛教圣地。
太華寺建于14世紀初,花木繁盛,幽香襲人,寺內的望海樓,是觀滇池日出的好地方。
三清閣和龍門是一組構建在西山主峰羅漢山懸崖峭壁上的建筑群,有九層十一閣。
龍門石雕工程,包括石道、古室、古欄、古窟、古佛等,是西山勝境的精華所在。
登上龍門,憑欄下視,為百丈之懸崖峭壁;舉目遠望,海天一色,五百里滇池盡收眼底。
版權聲明:此文自動收集于網絡,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通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
本文地址:http://www.springy.cn/juzi/lizhi/3099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