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劇李白觀后感目錄
百家講壇 關于李白的觀后感怎么寫
李白百家講壇看后感
唐詩的故事之李白 觀后感
望廬山瀑布
(唐)李白
日照香爐生紫煙,
遙看瀑布掛前川。
飛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銀河落九天。
這就是最好的詩。
《詩仙李白》觀后感
這幾天終于把《詩仙李白》看完了。
先生還是那么氣質卓然,談笑風生,講座還是那么引人入勝,原諒我看的次序有所顛倒,說的話也就顛三倒四。
談蘇軾,先生像是在介紹自己的一位知交摯友,帶著質樸又熾烈的深情厚意娓娓道來,有時候像為自己最熟悉、最在意的友人梳理生平,蓋棺論定,有時候更像蘇軾的一位代言者,替緘默不語的故人直舒胸臆,傾吐衷腸。
而說李白,先生則多了幾分探索的意味,有一點距離,有一點敬畏,有一點禮貌。
很多時候,先生都帶著抑制不住的笑意。
這個笑意里包含的似乎不僅僅是所講話題的趣味性,或許還摻雜著幾分對自己心力難及、參悟不透的自嘲。
李白就像一道難解的謎題,而先生的那種情態,仿佛天真無邪的孩童,睜著好奇的眼睛,帶著善良的心意和激賞的態度,去接近千年之前那一個捉摸不定的靈魂,去探究萬古之外那一個生命的不可思議。
相比《蘇軾》,這個系列也少了幾分傷感,多了一些豁達。
這應該是李白的個人特征所決定的,他的作品極少給人留有悲傷的余地,就像他的生命,總是把這一面掩藏起來,輕松化解于杯盞之間。
既然九泉下的詩仙不知已在何方金樽對月,仰天長笑,早不流連于此生的一切,現世之人倘若還在為之唏噓喟嘆,心意難平,想來他老人家嘴上不說,心里也會嗤笑一聲。
前段時間我們這里的紀實頻道有個欄目,叫《文化中國》,也講過李白,不過因為時間關系,我從來看不到。
說到這里也要感激《百家講壇》的播出時段,如果這個節目有幸擠進黃金時間,那我也就無緣了。
《文化中國》的這個李白系列引起過一些爭議,因為主講人采取一種顛覆性的姿態,帶著明顯的貶義進行評說。
我沒看過,不知道究竟貶到了怎樣的地步,不過相比之下,無疑更欣賞先生這樣的態度,情淡平和,以善意度人。
畢竟對待這樣一位絕非大奸大惡、從未傷天害理的偉大詩人,如果非要以今天的道德準則將他劃入歌頌或批判的陣營,豈不是太累,也太做作。
先生在講《早發白帝城》時說,越是熟悉的往往越是陌生,就像“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就像“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的確如此。
尤其對于我這樣一個讀書淺嘗輒止,不求甚解的人來說,李白更像是一個文學符號,從幼年起便有口無心地掛在嘴邊,長大后反倒懶于思考,數十年仿佛沒有半點長進。
感謝先生為我開啟了這扇門。
這是一點淺見,有說錯的,還望大家包涵。
作者: 【彩云追月】 2006-11-29 02:16
幼年的李白,深深折服于司馬相如的文采,加以初唐的文風正在從南北朝的駢儷的文風中走出,師漢之古風漸成共識。
李白習司馬相如之文,每日讀一篇,仿寫一篇,浸淫日久,文章風格漸漸定型。
遺憾的是,這時流行的文體已非漢之所謂賦,而是唐之所謂詩。
且其時律詩尚未形成絕對優勢,攜帶漢風的自由體長短句風頭正健,如陳子昂之《登幽州臺歌》,于是李白找到了他大展豪情的通道。
后人讀李白之詩,感覺其律詩不工,長短句之隨意自然,意境之奔放浪漫,簡直就不是在讀詩,而是在欣賞漢之麗文美賦。
如《將進酒》,《蜀道難》等。
獨不知李白與司馬相如的這段淵源相繼及期間所下之苦功。
至于李白之情場得意,相比于遠師司馬相如,可謂青出于藍而勝于藍。
版權聲明:此文自動收集于網絡,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通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
本文地址:http://www.springy.cn/juzi/lizhi/3097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