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骨甸大橋觀后感目錄
參觀諸城龍骨澗觀后感
介紹一座橋的作文
以橋為話題的作文 600字
在參觀諸城“龍骨澗”史前遺址時,我們一直迷惑,當時為什么成千上萬條巨大恐龍聚在一起,它們在干什么?是在開“部落”大會嗎?它們死亡了,為什么尸體都聚在一起,這是它們的“公共墓地”嗎?從挖掘地質層面看,這些恐龍尸體的聚集過程非常漫長,長達上千萬年。
這地方有什么特殊,在這么漫長的時間里,恐龍們都要長途跋涉,到這里送終?我們知道,大象有這種特性,生前選好墓地,在感知自己將要終老時趕到墓地,倒下等待死亡。
難道恐龍也有這種特性嗎?退一步說,即使由于某種原因,能驅使它們在接近死亡時趕到這里,那么,當時這里的環境條件,在那么漫長的時間里能持續千萬年不變,并能每時每刻都符合生物形成化石的條件嗎?每個參觀“龍骨澗”的人,帶著疑問進來,又不得不帶著疑問離開——億萬年前這里發生了什么?站在史前遺址,這個曠古之迷,今人可能永遠無法。
一起參觀“龍骨澗”的老教師中,臧老師教史地課,對于這個難解之謎,他從他的專業方面解釋說,可能是遠古時代發生了一次特大洪水,這里地勢低洼,遠處的恐龍骨頭隨水流匯集到這里,隨后一場山體滑坡,把恐龍骨頭深埋在地下。
至于那些完整的恐龍骨架,可能是山體滑坡時,來不及逃脫的恐龍被泥石流壓在下面,并且瞬間具備了上面提到的生物死后形成化石的三個條件,才讓我們看到了恐龍館內世界上最高的鴨嘴龍化石骨架。
聽了臧老師的解釋,大家覺得好像有道理,也就似是而非地相信了。
筆者隨老師們的隊伍走出“龍骨澗”,回穿時光隧道,又回到現實世界。
但一個疑問一直縈繞在心頭——在漫長的宇宙史上,龐大的恐龍只是匆匆過客,而人類又何嘗不是。
其實迄今人類的歷史比恐龍短得多。
我們不妨乘想象的翅膀,再穿越時光隧道,到更久遠時空的彼端思考和探索。
最早留在記憶中的橋都是一些小橋。
家鄉也應該算是水鄉吧,很多水溝纏纏繞繞著小村,自然橋也就多了。
家鄉的水溝都不寬,也就十來米吧,架在溝上的橋都很簡陋,往往就是下面兩個橋墩,上面幾塊長長的寬石板,而這些石板排列并不緊密,兩塊石板中間一般會有很大的空隙。
但這樣的橋還算穩固,雖說沒有橋欄,但因為溝都很窄,水又不是很深,站在橋上看橋下的水流并不覺得害怕。
這樣的石橋在小時候的家鄉已稱得上是象樣的橋了,都架在家鄉通向外面的重要的路上,要承受著人走車軋牲畜踏。
雖說這石板橋看起來很粗糙,卻能歷時間的風雨,小村中很少有人知道這些橋建于什么時候,關于這些橋的故事也多是一些不小心從橋上失足的傳聞。
這橋的悠久歷史雖然從沒有人提起,現在回想起來卻可以揣摸,因為那些橋面厚厚的石板都已磨損得厲害,本來該是方形的條石楞角都已消失,成了圓潤的了,它們也就成了石橋歷史的象形文字,那兩塊條石間不窄的孔隙就是因為日久天長的雨雪侵蝕吧! 在一些鄉間小路上,把水溝的兩岸連在一起的則是用木樁和樹枝搭起來的小橋。
這些橋都是臨時搭建,不需要花費太多的人力財力,但也很難持久。
一般就是村民覺得有些小路走到溝邊斷開很是不便,到對岸要么涉水,要么去繞很遠的路。
如果是夏天涉水還行,其它季節涉水會很不舒服,況且如果負重的話,涉水更為艱難;去繞行,路就會太遠,因為溝一般都很長,這樣會浪費很多時間。
于是一些村民自發組織在一起,跟村里說好,砍上一些樹枝,粗壯的做了橋樁,細些的鋪成橋面。
橋面的樹枝鋪得很厚,鋪好后再在上面墊上更厚的一層土,踩實,小橋就架成了。
人走在這小橋上,穩穩的,很是方便,再也不必涉水,再也不必繞遠,對這臨時小橋心會生出喜愛,對架橋人也生出感激。
只是這小橋的材料過于單薄,或許就是很偶然的一輛牛車從小橋上走過,小橋就會有些變形。
如果一場大雨,這小橋上的泥土會被雨水帶走,小橋露出它的骨架,雨過后,某個勤快的村民會重新給小橋補上肌膚。
但小橋的生命還是過于短暫,可能一年過后,它已經只剩一些痕跡,再也不能擔負曾經的使命。
而在一些更少人行走的羊腸小路上,還偶爾會在水溝邊看到一座獨木橋。
一根木頭孤零零地躺在水面上,每日看著身下的水流,靜候著有人從自己身上攀過。
獨木橋總讓人心生恐懼,走在這橋上總會心驚膽顫,兩腿發軟,但為了不涉水,為了不繞遠,也只能冒險。
記得我小時候第一次走獨木橋時,嚇得手腳并用,連滾帶爬,走過橋時,已全身是汗。
雖說只是獨木成橋,一樣擔負了橋的使命,讓路途變短,只是現在這樣的橋已銷聲匿跡,再也看不見了!
走向橋
匆匆走過人生幾十個寒暑,踩過的路不計其數,跨過的橋也難以一一回想。
每次行至水邊,都會對橋生出幾分感激,如果少了它們,這旅途不知要增加幾多艱難!橋默默地站在水流之上,每天渡人無數,哪怕風吹雨淋,雪欺霜辱,哪怕烈日爆曬,酷寒冰凍。
人世花開花落,風云變換,悲歡離合時時都在上演,而它安享寂寞,笑看浮華,只盡自己本分,把岸與岸連在一起,化分離為相聚。
看陸地上大大小小的水流之上,都會有一座橋把兩岸的路連在一起,橋讓路得到了延續。
雖說在路上行走總是安享著橋帶給自己的便利,雖說走在橋上時也會對橋升出些許敬意,但很多時候跨過橋也就把它忘記。
只是這些日子,每晚出去散步時,都會在桔黃的路燈下從橋上走過,每晚都會細細地看橋那寬寬的穩穩的橋面,看橋兩側那結實而又精巧的欄桿,心忽然對橋升出越來越多的敬仰,于是想為橋寫下一些文字。
讓我走向橋,走向一種精神。
還有多少橋我從沒看過呢?那神交已久的長江大橋,那歷盡人世蒼桑的趙州橋,那晃晃悠悠的水上浮橋,還有那帶著傳奇色彩的鐵索橋……
橋的世界到底有多大?橋的內容到底有多豐富?中國的橋了解多少?世界的橋還有多少需要了解?橋文化有多么博大,橋文明可能也是另一種世界史。
走向橋,走向一種文化,走向一種文明。
對于橋,我還有著太多太多的未知,而這未知,也讓橋對我有了更多的誘惑。
對橋的探索,是不是也是對文明足跡的尋求?走向橋,從無知走向文明。
雖然見過的橋還是太少太少,但對橋的思考卻一日日清晰。
橋,無論多么渺小,無論多么偉大,無論多么悠久,無論多么短暫,都擔負著同樣的使命——把中斷的路連接起來,用自己的身軀渡人。
只要在承擔著自己的使命,什么樣的橋都一樣偉大!這就是橋的精神!
人也如橋,只有崗位的不同,沒有高低貴賤,無論堅守在什么樣的崗位上,只要在盡著自己的職責,都是同樣偉大
版權聲明:此文自動收集于網絡,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通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
本文地址:http://www.springy.cn/juzi/lizhi/3093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