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場記憶觀后感目錄
承德木蘭圍場德合公村童年記憶:永遠的美食,一生的恩情
求認清自己的作文一篇
木蘭圍場我的故鄉
文/李奎山
無情的歲月犁鏵在我的生命心田犁過了幾十個春秋,從懵懂無知少年,到青蔥韶華,一直犁到不惑之年中的滄桑,無數個殘陽泣血的風雨飄搖日子里,在路上走累了,喘息間隙,記不清多少次驀然回首,銘刻在腦海里的、那一串串足跡,總是把視線和回憶拉回我六十年代末的深山老林的村莊,那里是我出生的故土,塞外高寒地區的木蘭圍場德合公村。
四季分明的塞外黑土地,孕育著山里人的聰明智慧,從走出襁褓,父母攙扶著我蹣跚學步,小腳丫穿著母親縫制的繡花窩窩鞋,營養不良的大腦袋戴著母親手工針線做的黑綢鍛面虎頭帽子。
生產隊大集體年月里,積極響應偉大領袖毛主席號召:深挖洞,廣積糧。
秋收后的大場院,米谷堆積如山。
為了時刻保障戰備糧食充足,馬頸串鈴叮當,裝滿袋糧食的馬車,一輛輛不分晝夜,歡快地送交到人民公社糧站,德合公村生產隊幾乎每年都被上級評為“交公糧先進生產隊”。
優質糧食全部交給國家,剩余的“不合格”干癟糧食,作為口糧分給生產隊社員們。
糧食不夠吃,偉大聰明的人民社員,向大自然要供給,活生生把榆樹皮刨下晾干碾壓,過籮篩成粉,摻以蕎麥粉,加入響邊開水揉上勁兒。
把山榆木材質打造的饸饹床,架在大柴鍋上,鍋里開水沸騰后,父親配合母親按壓饸饹床杠桿,隨著饸饹床“吱吱呀呀”聲,一縷一縷野菜雜面團壓成了饸饹面條,佐以酸菜鹵,勁道噴香的饸饹面條出鍋了,盛滿一個個粗瓷大碗,弟兄們人手一碗,盤腿坐在大火炕上,圍著碎木拼接的飯桌,就著芥菜櫻子咸菜,吧唧嘴聲,“滋滋溜溜”狼吞虎咽饸饹面條聲,窗外老杏樹上家雀兒嘰嘰喳喳聲,風聲,雨聲,奏成一曲最美的原生態山村樂曲,伴著我們小時候的精瘦草包肚子被撐得滾圓才撂下飯碗筷子,發出“叮當”聲,那個年代的日子就是這么有滋味。
母親制作的榆樹皮饸饹面,面里揉進了父母的舐犢之情,用癟谷子面粉,調成面糊,烙制的“鍋出溜”,養育著我們成長。
家里弟兄多,姐姐和長兄我沒見過,年幼時夭折,母親每每講起,滿眼噙著淚水,我靜靜聽著想著,想象著長兄和姐姐長得什么樣子。
我長到和灶臺一樣高時候,母親用舊衣服,碎布頭,五顏六色雜布,給我縫制了一個大書包,賣了十個雞蛋,掙了六毛錢,樂樂呵呵的把我送到村里小學校讀書。
放學回家,我就寸步不離母親身旁,看母親燒火做飯,我布滿黑皴干裂的小手趴在土灶臺上,聚精會神看母親烙“鍋出溜”,母親一邊往灶膛里添柴,一邊用一把木頭勺子轉圈在大泥瓦盆里攪和,舀滿一木頭勺子面糊,均勻順著大柴鍋沿淋下去,灶膛里“噼噼啪啪”的柴火跳動著歡快火焰,片刻間,金燦燦的“鍋出溜”出鍋了,薄薄的,一張一張摞起來,一直把一大泥瓦盆面糊烙完。
母親有一手好飯食,聞名十里八村,無論什么干癟雜糧,還是田邊生長的各種野菜,初春鮮嫩的楊樹葉子,榆樹錢,山林里的野蘑菇,榆樹皮,經過母親巧手加工,都成為我們吃不完的“ 美食 ”。
母親做的攸面土豆苦粒最出名,出鍋趁熱吃,勁道噴香,就著濃鹽水浸泡的曲麻菜,婆婆丁,車轱轆菜,我們弟兄幾個非吃撐到嗓子眼兒。
母親對野菜有獨特“研究”,做各種野菜,楊樹葉子,榆樹葉子,榆樹錢兒,那一套套精湛廚藝在十里八村出了名氣。
山村的每一個夜里,都有著想忘也忘不掉的故事,社員們非常規矩地按照先來后到順序排隊,輪番在村里的大石頭碾子磨坊里,碾壓著一切能食用的東西,絞盡腦汁把田野里生的,山上長的,一切可能食用的東西都碾壓成粉。
饑餓的人們恨不得把大河套里的石頭碾壓成石頭粉充饑度命。
秋高氣爽,月黑風高,村里一口百年老井旁有座大碾房,碾房土墻壁燈窩里,母親把麻油燈捻拔得明亮,一筐筐土豆從老井旁石頭槽里洗凈剁碎,碾房里,驢拉人推,全家人一起上陣,輪番推碾子給毛驢助力,一桶桶土豆聳排了一溜。
燈影婆娑,哥哥們在父母指揮下,干得熱火朝天,幼小的我一手緊緊牽著走路還不穩的弟弟,一手緊緊握著一根小木棍做的麻繩鞭子,安靜看著,靜靜想著,深情記住了這樣的每一年,每一個迷人的夜晚。
土豆聳打團曬干,摻和蕎麥粉或莜麥粉,囤積起來做冬儲糧食。
秋天是迷人的季節,大柴鍋里有吃不完的 美食 ,把豆角,土豆,放滿大柴鍋,注入一桶井拔涼水,放一碗大青鹽粒,把碾壓后的麻籽用水稀釋過籮,大柴鍋里就有了一層黃色的麻油珠子泛起,鍋壁上貼一圈土豆聳餅子,那口感既筋道又干巴,餅子下面有一層金黃色饹馇,趁熱吃,脆脆的。
母親做的燉咸芥菜疙瘩也是一絕,咸芥菜疙瘩切成條,放幾塊陳年臘肉皮,自制的土豆粉條,蒸一泥瓦盆小米干飯,全家人圍在炕桌吃飯,聽著從窗外傳來左鄰右舍嘻嘻哈哈的歡快嬉笑,童年的我感覺好幸福。
那個年月里,靠吃糧食吃不飽,山野菜,榆樹皮,榆錢仁,山丁子,楊樹葉子,橡子面,被火熱年代的人民社員演繹得其樂無窮,基本解決了當時大環境背景下的溫飽。
幾十年過去了,難忘的是父母養育我們的心酸血淚,父愛如山,母愛如海,我們弟兄們沒有在特殊的年代里餓死,在父母精心哺育下,粗茶淡飯佐以野菜榆樹皮,茁壯成長,感激不盡的是父母養育恩情,記住童年里的快樂與酸澀,懂得怎么去做一個感恩的好人,怎樣去回報父母的養育恩情。
黨的惠民、富民好政策,讓昔日吃 “大鍋飯”的貧窮落后山村變得富裕起來。
但無論日子怎么變化,留在大腦深層里的童年回憶都終生難忘;無論時代幾度變遷,村里老井旁的大碾房,碾房土墻壁上的煤油燈窩窩,還有父母一生的艱辛養育恩情都刻骨銘心。
竣稿于2021年3月19日 天津薊州區
作者簡介:
認清自己
我不知道從什么時候開始變得喜歡“訓誡”別人,真是讓人厭惡的愛好。
看看這段時間,我寫的日志,看似處處充滿“哲理”,卻讓人忍不住厭倦,讓自己忍不住討厭自己。
。
。
本來嘛,其一,我不是老師;其二,我不是哲學家;其三,我又不普渡眾生。
。
。
呸呸,佛家一定不愿意收我這種沒有一戒可以戒掉的人,好吧,換句,大家容易聽懂的:
任何一種貪念我都有,只是量不大。
無事閑逛以前在聊QQ上,發現我原來是個強說愁的無聊女子,那些曾經的字里行間,讓我忍不住懷念那些有些“怨憂”而自在的一去不復返的日子。
錯了能改,走了能回來,而過去的日子卻像流逝的水,連想看一眼都奢侈。
于是,我想把過去的那些日志貼過來,雖然我早忘了,那些日志里的名字代號是誰。
呵,我絕對有得老年癡呆癥的病變基因,過去的一切都像是八百度的近視眼摘了眼睛看這個世界,模糊而辨不清真偽。
所以,我容易快樂,因為過去的一切不愉快在甩在腦后的瞬間,我選擇了忘記。
現在翻出這些陳年舊事,只是想回憶一下過去,讓我記得曾經的自己。
稚嫩卻真實。
人,害怕的不是改變,而是忘記自己。
9對于我來說,回老家一直是很愉悅的事情。
現在是昨天是,明天也一定是。
沒在外成家時圍場是我唯一的家,成家有了自己的孩子后,生我的家便成了老家了。
老家顧名思義是最老的家 也就是生我的老家,是根是少小的記憶,是童年的記憶,是此生呀呀囈語瞞珊學步 懵懵懂懂的人生最美的童話過程。
也是最值得珍惜和回憶的記憶片段,因為童年的腳印印在這片生我養我的故土上;我最美的童年時光也留在這片熱土;那童年所有的美好就深深刻在故鄉記憶的年輪上。
故鄉有我的愛戀;故鄉有我的在困苦時期的苦澀的經歷,故鄉承載太多的童年回憶。
于是,我的鄉音鄉情和鄉戀才會這樣感情之深,才會烙印一樣深深地刻印在我的生命的里程上,感情之深揮之不去歷久彌新。
木蘭圍場是我的老家,家在這里故鄉根便扎在這里,這里有我全部的鄉戀,這里有我全部思鄉的記憶。
故鄉的風 故鄉的雨都是我思鄉情感的起源 ,我對這片山水的熱愛,勝于愛我自己的生命和榮譽 ,故鄉的美自天成,一切都是自然生成。
木蘭圍場有最原始的曠野的風,從塞罕壩的高嶺上攜著滾滾黃沙吹來。
這里的風有塞北漢子最粗獷的棱角和線條,這里有燕山山脈最雄壯的脊梁和堅硬的風骨,這里有草原荒漠最雄渾的落日余暉和日出的第一縷熹微。
所以,我愛這塞北高嶺的俊朗和剛毅秉性,這是我對家鄉愛的起源和源泉,這種情感就像烏蘭布統的的源泉水,清澈透明純凈至美。
也像月亮湖的湖水,雖結泉有限但心泉清澈嫵媚脈脈動人。
塞罕壩高嶺上的人工林蓊蓊郁郁,那是父輩改造自然,抗爭自然不向命運低頭典范和旗幟。
那里是一代人用肩膀對大自然抗爭豎起的旗幟,是不像命運低頭不屈標志,我愛木蘭圍場不僅僅是這里的山水養育了我;不僅僅是父母因愛生育了我;我愛這里的一切勝于愛我的生命,這是我生命的初始也是我愛的始終。
我懷戀八旗騎射木蘭秋狝的壯景,更懷戀松風吹簫掠過我的額發和發絲;我愛連綿逶迤的松柏在嚴寒酷暑里傲然挺立的堅貞和不渝;更愛伊遜河在雨季到來時的不羈和放縱奔涌;我愛康熙和乾隆大帝對于木蘭圍場的山川激揚指點,我愛曾經的鹿哨里的呦呦鹿鳴;我愛木蘭圍場鄉音鄉情的樸實風情和率直的俚語;也更愛這里粗茶淡飯的梗米衣食。
我對木蘭圍場的愛基于純真樸實的情感和真純,這里冬季的塑風和凌寒瑞雪磨練出塞北漢子的剛毅性格。
塞北的漢子的豪爽性格是季風和歷雨練就的品格;看見木蘭圍場的山石溝壑,仿佛看到了父輩因生活勞作曬的黝黑粗糲的手臂 ,仿佛看到了父輩面對艱難坦然面對從不蹙眉的神情。
這里凝聚我的愛是不變的主題,這里的一切讓我將全部鄉戀都攬入懷。
我的愛對木蘭圍場的愛是二月風乍暖還寒,我對木蘭圍場的愛是六月的雨綿綿不絕。
我對木蘭圍場的愛,如淅淅瀝瀝的春雨滴滴潤物,無聲浸入故鄉的泥土,我對木蘭圍場的愛如秋風秋雨綿綿無期。
木蘭圍場我的家鄉,生我養我的熱戀的故土。
我是那么那么的愛你,以至于在異鄉他墅我總是把改不了的鄉音,去四方討食未來的時候,總是在悲喜之中時時把你記起………
版權聲明:此文自動收集于網絡,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通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
本文地址:http://www.springy.cn/juzi/lizhi/3088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