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神龕觀后感目錄
求一篇關于潮州木雕的作文400字左右 急?。。。。。。。。。。。。?!
陳家祠500字作文怎么寫呀?請問各位網友。
幫我找一篇廊橋的論文,謝謝!
潮州木雕,是我國的一項寶貴的藝術遺產,對于建筑、工藝、雕刻、繪畫的發展,都將提供出許多有益的經驗。
潮州木雕在裝飾與寫實的結合、美觀與實用的統一、精美雕鏤與統一單純的處理、
一目了然與經久耐看的兼顧以及構圖的經營、形象的刻劃、刀法的運用、髹漆貼金等等,都有著獨到而卓越的創造,是熔雕刻與繪畫于一爐的藝術。
在潮州地區,房屋的脊、檐、外壁,通常飾以灰批、嵌磁、磚雕或石雕;木雕則被安置在門、窗、前廊的梁架、柱頭等顯眼而又不受日曬雨淋的地方;家具方面,大則屏風、幾案、床榻,次則櫥柜、椅凳,小至放燈芯、盛紙媒的筒子,莫不加以雕飾;而在過去,與祭祀有關的神龕神轎,饌盒、爐罩、燭臺等,更是木雕藝人們的用武之地。
由于現代居住環境的改變,潮州木雕失去了原先的依存條件,加之傳統民俗日益淡化,神龕、神亭等物品淡出日常生活,所以潮州木雕的用武之地日漸減少。
另一方面,潮州木雕工藝精細,創作難度大,加工程序多,且多手工操作,既辛苦又無法形成規?;a,經濟效益差,因此目前從事木雕加工生產的人愈來愈少,青年一代尤其不愿從事這項工作,這導致潮州木雕陷入后繼乏人的境地,亟待搶救、扶持。
在陳家祠門外,有兩只威風凜凜的石麒麟,像是陳家祠的守衛一樣。
陳家祠的外墻是由青灰色的磚砌成的,給人一種古色古香的感覺。
屋頂上,有各種各樣的動物和人物,都裝飾得詡詡如生!看,有兩條似龍又像麒麟一樣的裝飾物,兩條長角翹起來,仔細一看,原來是兩條鰲魚,這是吉祥的象征。
陳家祠迎面就是一扇大門,門口中央刻著紅色的四個大字"陳氏書院",門的兩側刻著一副對聯,原來,陳家祠是當時廣州省72縣陳姓人合資興建的合族祠堂,因接受各地讀書人來廣州科舉考試時居住,故又稱陳氏書院。
我剛跨進大門,就看見有很多玻璃陳列柜,里面有很多泥做的小人,媽媽說,這就是記錄著很多廣州傳統文化的展示柜,有廣州的童謠《落雨大》、《雞公欖》、《新抱茶》......
再往里走,有一些關于陳家祠的介紹,有“潮州木雕”和“陳氏書院的祖堂神龕”的展示,潮州木雕是如此精細,可以算上中國一絕。
祖堂神龕則記錄著陳家祠的歷史。
參觀完陳家祠,讓我對廣州的傳統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真讓人回味無窮呀!
冬日的傍晚,陽光斜斜地照著,天很冷,如龍橋邊上,幾棵數人合抱的古樹在蕭瑟的風中蒼然而立,深深打下了冬的烙印。
陽光下,長長的冰凌在枝頭熠熠發光,仿佛在訴說著一個恒古不變的古老傳說。
當美國版的《廊橋遺夢》在記憶中漸漸淡去的時候,面對如龍橋,那種永生銘記的沖動又一次在心中鮮活起來。
但我知道,這一次面對的,已不是驚天動地的愛情故事,塵封了若干個世紀的中國廊橋再一次昭顯與世,這本身的意義,已經超過了它所承載的歷史文化內涵。
如龍橋位于浙南山區慶元縣一個叫月山的小村。
慶元素有“中國廊橋之鄉”de美譽,境內多山林的自然條件注定了慶元“行路難”的現實,正因為此,古時候的慶元人著意于鋪舍、路亭與橋梁建設。
逐漸形成逢村必有溪,有溪必建橋,建橋必定是廊橋的格局。
月山村處在慶元縣東部,去縣城60公里,自古就是慶元通往福建的樞紐,有古道和福建的政和、壽寧等地相通。
村莊背靠一片半圓狀的竹林,村前舉溪如同彎月環形而流,村落青山合抱,依水而修,傍林而建,靜謐而秀美,從容且大度。
橋梁林立是這里最為顯著的特征,素有“二里十橋”之稱,現在依然保留了很多風格各異的古代廊橋,其中尤以如龍橋最為突出。
如龍橋是月山村的風水橋。
它處在村莊南側的水口處,南北走向,橫跨于舉溪,橋與一側的山脊古松依稀相連,仿佛巨龍臥伏,橋身就如同龍頭微微下傾,如龍橋因此而得名。
在建筑學上,如龍橋屬于木拱廊橋,由木拱架和廊屋兩部分構成。
在浙南一帶,木拱廊橋又稱為蜈蚣橋。
據專家考證“蜈蚣結構”有很好的受壓性能,而優美的弧形結構與山、水、自然融合,形成了浙南山區獨特的風景。
關于如龍橋最初修筑的年代,已經無從考證了,但橋正中廊屋上書寫的二十五字墨書告訴我們,它的重修日期是“明天啟五年”,即便是從重修之日算起,如龍橋也已經是我國現存的迄今發現的有確切紀年,最早的木拱廊橋了。
下
翻開歷史的畫卷《清明上河圖》,后來的人們發現在橫跨汴水兩岸的所有橋梁里,最突出最優美的是那座虹橋。
在中國橋梁史上,虹橋與河北的安濟橋、泉州的萬安橋、潮州的廣濟橋并稱為中國四大古橋,在世界范圍內享有很高聲譽。
許多年以后,人們以為虹橋的技術已經年久失傳。
殊不知在浙南山區,以如龍橋為代表的“蜈蚣橋”繼承和改進了的虹橋技術,悄悄地流傳開來
時光斗轉星移,代代相傳的廊橋,深深記錄著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智慧和文明的印跡。
2001年的普通一天,小小的月山村一下子鬧騰起來,與他們世代相伴的如龍橋被國務院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隱匿了千年的文明終于浮出水面。
純樸的村民擁在鄉間小路上,體味著從未有過的熱鬧和新奇,老人牽著晚輩的手,一遍遍述說著那幾乎已經遺忘的故事…。
熱鬧過后,一切又回歸了平靜,舉水依然逶迤流倘、如龍橋依然安靜而臥,等待著后人的足跡。
登上幾級臺階,穿過橋亭后,迎入人的眼簾的是一條遮風擋雨的街道——一座如龍橋就是一條街道。
陽光透過橋廊欄桿處開啟的小窗打在橋屋一邊的長條凳上,冬日的寒意被擋隔在橋身的風雨板之外,孩子們攀緣著長凳在嬉戲玩鬧,兩位老人,則悠閑地拉起了二胡,一首不知名的曲子就這樣暖洋洋地彌漫在“街道”之上;還有長長的煙槍,和如龍橋一樣古老的器物,掩映在一張刻滿歷史滄桑的面龐底下,給人以無端的厚重。
沒事的時候,走上如龍橋的橋頭,隨意地躺著,靠著,坐著,天南海北地神侃、拉拉家常也會感到無限的愜意。
對于古廊橋,村民們有著圖騰般的崇敬和深深的依賴,就如同在如龍橋上正中間的廊屋里設有的神龕,以及“云泉廟”中旺盛的香火和常存的鎮廟之寶,橋與廟的結合顯然正以外在的形式印證著他們內心的虔誠。
穿過如龍橋北端的鐘樓,繼續沿著舉溪前行,就走進了月山村,穿過村莊,登上了村莊后面的山峰,俯瞰青山綠樹和如絲帶般的溪流河汊間,廊橋和房屋和諧悠然地靜臥其中:屋后是蓊蓊郁郁的后山風水竹林,門前是幾畝平疇的水田,對面是略顯黛色的一抹遠山,村落的水口淌來了淙淙的溪流……
鄉土建筑映照出的是鄉民的文化素質和生活方式,以如龍橋為代表的廊橋映照出的是浙南鄉民恬靜自然的耕讀生活和亙古不變的山水情懷。
這,也許正是古老的廊橋為什么總是保留在偏遠的鄉村的答案吧。
版權聲明:此文自動收集于網絡,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通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
本文地址:http://www.springy.cn/juzi/lizhi/3085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