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從文選集觀后感目錄
《沈從文作品選》——讀后感
沈從文散文集讀后感
沈從文作品集讀后感
京派代表作家沈從文,原名沈岳煥,降生于湘西鳳凰縣。
作品最有名的當屬《邊城》、《長河》。
沈從文筆下的“湘西”文化讓人沉醉,它所代表的健康、完善的人性,一種“優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形式。
沈從文是京派的代表作家,自從他入了北京城之后,一直以“鄉下人”自稱,作品就有了鄉下人與兩個都市(北京、上海)的相遇與碰撞。
他對故鄉的農民、兵士、終生漂泊的水手船工、吊腳樓的下等娼妓,以及童養媳、小店伙計等等,都懷有一種不可言說的同情和關注。
《邊城》里的翠翠,《三三》里的三三,《長河》里的夭夭,都是作者美的理想化身:恬靜、溫柔、純凈、美麗。
在美學觀念中,沈從文心目中的神行也就是最高的人性,在《龍朱》、《月下小景》等,所贊頌的愛和美都上升到了人性的極致。
《邊城》描寫的是撐渡船的老人家與他孫女翠翠相依為命的純樸生活,以及當地掌水碼頭團總的兩個兒子同愛翠翠造成的悲劇結局。
這本書我是通過有聲小說形式,用耳朵滿滿享受湘西美好純真的一面,由耳朵直接導向內心。
最后到了祖父老船夫死后,翠翠才將事情始末串聯起來,明白了自己的不幸。
其中造成悲劇的因素有認為的、社會的。
圍繞翠翠描述的寧靜自足的生活,醇厚的人性美,加上鄉村風俗自然美的烘托,表明了作者心向往之的那塊人類童年期的湘西神土。
作者描繪了兩種截然不同的現實,當他以鄉下人的眼光看待都市商業化的時候,便露出諷刺的尖刺來,都市部分總是作為他整個鄉村敘述體的陪襯物或補充而存在的。
最新看的《八駿圖》從人性的缺欠、人性的沖突入手,指出一種廣泛的文化現象“自認深得現代文明真諦的高等知識者,也和普通湘西農民一樣,阻擋不住性愛的涌動。
不同的是,鄉下人能返樸歸真,求得人性的和諧;都市的智者卻用“文明”來束縛自己,以至于失態,跌入更加不文明的輪回中。
《蕭蕭》、《柏子》、《丈夫》、《石子船》等代表作,沒有尖銳的階級斗爭的圖畫,只是用看似清淡的筆墨,點出令人心靈顫抖的故事。
沈從文筆下的調子,不像莫言筆下的辛辣、悲愴。
他更多的是追求純和真的美文效果,用水流般的抒情筆致,通過描摹、暗示、象征甚至穿插議論,來開拓敘事作品的情念,制造了現實與夢幻水乳交融的已經。
沈從文的主要文學貢獻是用小說、散文建造起特異的“湘西文學世界”,文章讀來被其中的文筆和景致深深吸引,更為讓人舒心沉迷的就是人物真善美的形象。
讀起來,讓我不禁神往,深受感動。
講了許多作品選里的文章,很值得大家一讀,都具有特別的代表性。
展開全部
一片樹林、一片大地、一個藍天,這是一個多么美好的世界。
當人類生存在這個世界的時候,這個世界形成了一個巨大的變化:一座小屋、一個村莊、一個城鎮……一個步伐、一輛自行車、一輛轎車……不知道這個世界是在進步還是在退化?人手所創造的不知道得否滿足于他們的心意?人心所追求的到底是什么?當你貧乏的時候,追求的是財富;當你動蕩的時候,追求的是安定。
而如今這個時代,繁華的城鎮里高樓拔地而起、街道上車水馬龍、行色匆匆的人們在忙碌中建設著社會的發展。
這景象本應符合人類的追求,但經歷過農村生活的城鎮人們卻開始向往農村的環境。
這似乎有點矛盾,從落后的農村到發展的城鎮,從發展的城鎮又到落后的農村。
《邊城》所展現在我們面前的就是這樣一副畫面:“有一小溪,溪邊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戶單獨的人家。
這人家只一個老人,一個女孩子,一只黃狗。
小溪流下去,繞山岨流,約三里便匯入茶峒的大河,人若過溪越小山走去,則一只里路就到了茶峒城邊。
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遠近有了小小差異。
小溪寬約二十丈,河床為大片石頭作成。
靜靜的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卻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魚來去皆可以計數。
”在如今,城鎮的物質建設雖然顯得騰飛發達,但是在建設的背后又顯露出另一方面的破壞。
就像自然環境,是那樣的污染不堪:樹木被伐、空氣干躁、噪聲不斷、垃圾成堆。
這樣的環境,使人的身心受了嚴重的壓抑。
所以,人又是那么向往農村那種清靜、舒暢的生活空間。
或許這也是《邊城》作者的思路。
并且在現今的時代中,人與人之間的關系顯得是那樣的陌生和功利。
為了自身的利益,大家似乎都卷入你爭我奪的潮流當中。
在建筑物空間越來越狹小的同時,人與人的心靈同樣顯得狹窄;在交通便利的今天,人與人來往的途徑是那樣的便捷,但人的溝通卻是那樣的艱難。
一道墻,不單是隔絕了人與人之間的居住場所,也同時隔絕了人心靈的來往;一扇防盜門,似乎避免了外人的闖入,但同時也囚牢了自己與外界的聯絡。
而在《邊城》里面讓我們看到的是人的淳樸、勤儉、友善、和平的景象。
“管理這渡船的,就是住在塔下的那個老人。
活了七十年,從二十歲起便守在這溪邊,五十年來不知把船來去渡了多少年。
年紀雖那么老了,本來應當休息了,但天不許他休息,他仿佛不能夠同這一分生活離開,他從不思索自己的職務對于本人的意義,只是靜靜的很忠實的在那里活下去。
”在寫到主人公翠翠的時候是:“自然既長養她且教育她,故天真活潑,處處儼然如一只小獸物。
人又那么乖,如山頭黃鹿一樣,從不想到殘忍事情,從不發愁,從不動氣。
平時在渡船上遇陌人對她有所注意時,便把光光的眼睛瞅著那陌人,作成隨時皆可舉步逃入深山的神氣,但明白了人無機心后,就又從從容容的在水邊玩耍了。
”文章在寫到掌管水碼頭順順時說:“這個大方灑脫的人,事業雖十分順手,卻因歡喜交朋結友,慷慨而又能濟人之急,……明白出門人的甘苦,理解失意人的心情……為人卻那么公正無私……既正直和平,又不愛財”。
在說到兩位年青人的時候,又寫得是那樣受人歡迎:“結實如小公?!婪呕磉_,不拘常套小節……和氣親人,不驕惰,不浮華。
”而更讓人稱奇的那只小狗也格外顯得乖巧、懂事:“有時又與祖父黃狗一同在船上,過渡時與祖父一同動手,船將岸邊,祖父正向客人招呼:‘慢點,慢點’時,那只黃狗便口銜繩子,最先一躍而上,且儼然懂得如何方為盡職似的,把船繩緊銜著拖船攏岸。
”
“美麗總是令人憂愁”。
《邊城》作者在給我們展現這一幅人與自然相得相融,優美和諧圖畫的同時,卻又流露出一副面對人生悲涼命運的無奈與困惑的面孔。
本應該是圓滿美好的家庭,在母親與父親相聚不得志而前后離世下,翠翠從小就過著與爺爺相依為命的生活,他們的孤單與悲涼時不時的涌流心頭。
“黃昏來時,翠翠坐在家中屋后白塔下,看天空被夕陽燒成桃花色的薄云”、“聽著渡口飄來那生意人雜亂的聲音,心中有些幾薄薄凄涼。
”、“他在日頭升起時,感到生活的力量,當日頭落下時,又不至思量與日頭同時死去的,是那個伴在他身旁的女孩子。
他唯一的朋友為一只渡船與一只黃狗,唯一的親人便只那個女孩子。
”其中,還讓我們看到不幸的是,作為“水鴨子”的大老卻在水中淹死;以歌聲讓翠翠的心飛翔的二老卻離家出走;與翠翠朝暮相處、形影不離的爺爺,又在雷鳴夜晚中悄悄離世……這一切的發生,猶如一個個巨石壓抑著翠翠幼小的心靈。
在《邊城》結尾,作者想通過二老“也許明天回來”來點燃翠翠心靈的一時希望。
但“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又豈不是給她一種無限的困惑、迷茫。
一個從小就遭受人生悲慘命運的心靈,本想尋得一處關愛、拯救的歸宿,卻一直得不到實現。
這也豈不成了許多人的寫照?
沈從文的小說追求主要表現在兩方面:
1對完美人性的追求。
2把完美的人性與完美的社會和完美的大自然融會貫通起來,構成特有的“湘西世界”。
在沈從文的小說里湘西的自然風光總是濃墨重彩的一部分。
這也是沈從文小說的總體靈魂與基石。
在沈從文的筆下《三三》里的主人公是一群善良,真摯,美麗的人,無論他的身份是農民。
地主或者是小業者,沈從文以美好的人性反觀“?!迸c“變”的湘西世界,構成了他特殊的文化思辨。
這種獨特的審美意境在中國現代小說史上也是獨樹一幟的。
看完沈從文筆下的人物你會深刻的體會到“女人是水做的”。
小說里的三三也不例外,沈從文把三三描繪成一個善良,純真,含蓄純樸的女子。
這也是中國文化價值觀對完美女子的評價與要求。
從三三的身上我們可以看到沈從文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人生追求。
十五歲的三三依然保持著孩子般的純真與純樸,完全不被塵世的所沾染,整日與河里的魚和溪邊的鴨子為伴,三三的心事河里的魚比母親知道的還多,如果這些不是人與自然的和諧共存是完全不能做到的。
版權聲明:此文自動收集于網絡,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通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
本文地址:http://www.springy.cn/juzi/lizhi/308044.html